科学课堂教学如何体现生活化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1st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一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贯彻全新的理念,实行新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逐步领悟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让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才能让《科学》成为对生活有用的科学,而不仅仅是一门学科。陶行知曾提出“学习即生活”,回归生活也是新科学课程追求的目标。教师必须挖掘丰富的生活课程资源,用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去满足学生在理智情感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生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共同建构互动。课堂是知识传递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桥梁。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多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要让课堂成为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地方,成为分析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练习场所。
  一、将课程教学与身边环境相结合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的应用。
  1.测量方面。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可测量课本、桌子、身高等;学习了温度的测量,可测量水温,体温;学习了时间的测量,可测量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测量一节课的时间间隔,查看当时上课的时刻;学习了质量测量,可测量两枚硬币的质量、一枚鸡蛋的质量。
  2.在学习物态变化时,结合水这种最熟悉的物质,指导学生理解物质三态的变化。夏天气温高而容易汽化,而冬天夜晚的气温很低,教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窗内表面凝华成小冰晶。
  3.在学力学知识时,分析用黑板擦擦黑板时,是利用了摩擦力;教室地面不铺光滑地砖也与摩擦力有关;写字时的钢笔和扫地时的竹扫帚均属于费力杠杆的应用。
  4.学了能量转化内容后,分析水能、风能或化学能可转化为电能,电能又可转化为机械能。如教室中的电扇就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而电灯则是由电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5.在学习压强内容时,联系书包背带均做得较宽,是为了减小书包对我们肩膀的压强;建筑工地挖土机宽阔的履带同样是为了减小压强;而家里厨房中的菜刀磨得薄是反映了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用起来越省力的道理。
  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科学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讲授起来也就容易了。只有时时留意生活,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科学教学的事物,丰富和活跃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气氛。
  二、让科学走进生活,使科学教学过程“重归自然”
  所谓教学过程“重归自然”,就是让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不要简单地把结论给学生,而要让学生自己探索研究,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自己去探究,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揭示问题。课堂教学中唱主角的只能是学生自己。因此,把科学教学建立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上,这才是前提。
  学习科学应让学生处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的本质,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活生生的科学问题,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领悟到科学的价值。为什么是这样呢?
  其一,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
  生活经验也好,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也好,哪一个不是科学生活化的载体。科学生活化,能体现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的经验表达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生活化,活生生地“再创造”活动,才能从经验和活动中去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其二,动手实践,实验是科学的前提。
  实验和观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环节。科学如果脱离生活现实,就会变成“无源之水”。科学课程要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实际,面向生活,要提倡科学教学是学生自己的教学活动。反思我们长期以来的科学教学,重“解题技巧”,轻“能力训练”。我们应提倡“科学是过程,是活动;学科学就是做科学,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科学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们的生活实践联系得紧一点,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高一点,自信心就会强一些。
  最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需要科学的生活化。
  科学知识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每日的“衣食住行”到“吃喝拉撒”,都离不开科学知识。所以相应的与生活有关的科学,就成为学校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也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作为普通职业的准备,它要求科学“重归自然”应用于现实生活,让科学走近生活。
  三、如何让科学教学走进生活
  1.课堂生活化
  课堂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战场,要让科学走近生活,必须先从课堂着手。
  首先,导入生活化。
  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够承上启下,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把学生带入科学情境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
  导入的方法很多。有“激发情趣法”“温故知新法”“设置悬念法”等。但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导入模式。如何将导入生活化?即把要学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学生已有或熟知的现象为基础的前提下,提出学生似曾相识但欲言不能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达到“愤悱”的教育目的。
  如:在导入“浓硫酸的性质时“,可用某大学生把浓硫酸泼在狗熊身上,致使狗熊受到伤害的报道,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又列举法律规定”有浓硫酸毁容,再往被害人身上泼水的要罪加一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
  其次,问题生活化。
  正确恰当的提问,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路,开发学生智力。
  教师若能认真研究学生认知心理特点,从实际出发,联系生活。提问要求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对一些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会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摩擦后,我们可以讨论自行车在结构上哪些地方为了增大摩擦?哪些地方为了减小摩擦?这样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科学知识。
  2.实验生活化
  实验的生活化指实验内容、手段、地点更贴近生活,即尽可能地增加家庭实验。
  因为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是我们教学中突破重点、攻克难点的最好手段。为了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课堂上演示实验的时间不可能太长,难免有一部分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有疑惑之处等等。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亲自动手操作,控制一定的条件,并独立观察所发生的直观的现象或过程,从中获得知识。
  但初中科学教材中安排学生分组实验毕竟有限,这就导致亲自参与实验的机会少,从实验中获得新知识的成功体验偏少,学生的这些疑惑之处、遗憾之处如何解决呢?家庭小实验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和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家庭小实验取材方便,方法简单,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创造性,深受学生的喜爱。
  如:学生有测定鸡蛋壳成分实验时,回到家把醋倒入放有鸡蛋的玻璃杯内,发现鸡蛋壳周围有大量的汽泡产生,同时发现鸡蛋来回上下沉浮。学生看到后求知欲大增,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再次做实验等方法不断寻找答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又自己找到了答案,学生非常兴奋,成功的体验更加坚定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培养了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总之,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坚持科学的生活化,使科学的教学过程走近生活。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