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的目光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de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所有的儿媳一样,婚后我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婆婆。
  婆婆还不老,短发光光地梳在耳后,穿一件银灰色真丝绣衣,戴一副很有距离感的变色眼镜。婆婆在深色镜片后面仔细打量我时,我一下就慌乱起来。那一刻我明白了,我碰上的定是个不一般的婆婆。
  婆婆果然不一般。婆婆的身上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息,是那种仿佛集中了太多不同的因素,因而自身不断地抵触着、纠葛着,同时又补充着、说明着的矛盾气息。我一直能感觉出那气息的存在,却始终也无法说得清楚。
  矛盾的感觉几乎无处不在。
  表面上看,婆婆是个地道的家庭妇女。婆婆没有职业,没有收入,每日专注的只是些针头线脑儿、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且能把这些小事做到极致。婆婆淘两碗米足足能淘半个小时。几乎一粒粒数过之后,婆婆会举着瓢让我看她淘出的胜利成果——一些细如灰尘的沙粒。婆婆得意地说,只有我才能淘出这么细的沙子。这话我绝对相信。半夜上厕所,突然听见厨房里有声音。我探头一看,竟是婆婆在奋力搓洗一块巴掌大的抹布。婆婆说抹布上绝不能留一丁点儿油星子。我偷偷溜了一眼表,已是下半夜一点多了。青菜要洗五遍,婆婆叮嘱我说。我诺诺地应着,下决心洗上五遍。婆婆在一旁盯着我洗了两遍才走开,再回来时我已经在洗最后一遍了。是五遍吗?婆婆满脸的怀疑,我说是。婆婆不放心地扒拉着菜叶又问,是五遍吗?我说是!心一下就堵到了嗓子眼儿,赶紧转身离开了。身后只静默了一小会儿,立刻就传出了哗哗的洗菜声。我知道婆婆在补洗她没亲眼看见的那两遍。我只能无奈地听着,长长地叹着。但就是这样一个婆婆妈妈的婆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转过脸来,严肃地询问,××号文件你们单位学习了没有?里面有什么新的精神?说不定什么时候,婆婆就会急切地拨响电话,当你忙不迭地跑去接电话以为家里发生了什么紧要事时,却听见婆婆在那边扯着喉咙说,看了没有?新闻刚刚报的,布什又当选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婆婆就会呼地从菜堆中抬起头,打断你的话头说:“不对,一一五师的一部分部队留在山东合并到华东野战军了,后来改成三野。另一部分坐船去抢占东北,加入了东北民主联军(就是后来的四野)。当时你爸爸负责在山东龙口组织部队渡海,我就是从那里上的船。我当时坐的是小火轮,老百姓叫作‘气拍子’的那种船。记得小火轮突突突地跑了一天一夜才跑到庄河。到了庄河,我上岸一看.天啊!满地都是苏联红军……”讲过去那些事情的时候,婆婆的目光就显得十分有神。
  婆婆节俭。像所有常年拮据的家庭妇女一样,婆婆掂着手里可数的几个钱,整日埋头于柴米油盐的计较之中,几乎把全部心力都放在了从嘴上省钱这一件事上。婆婆忍着腿疼走很远的路去早市买菜,只因为早市的菜比家门口便宜一两毛。婆婆一年中几乎要吃半年的白菜萝卜,不是因为爱好,也不是为了保健,只是为了省钱。这种时候,婆婆像极了没见过世面,没享过荣华的贫贱妇人。但且慢,说不定什么时候,婆婆就会突然冒出一句吓你一跳的话。她会在有一句没一句地扯着家常的时候突然说出:“北平和平解放那会儿,我几乎天天跟着你爸爸去北京饭店吃烤鸭,吃得后来都不敢提烤鸭这两个字了,一提就恶心。”我吃惊地问,怎么会这样?她说当时高兴啊,一枪一弹没发就进了北平城,所以各部队都互相请,首长之间也互相请。婆婆喜欢吃火锅子(婆婆管火锅叫火锅子),常常在撕扯着嘴里那些嚼不烂的羊肉时,婆婆就会发出感慨,讲起自己第一次吃火锅子的情形。那时部队刚到东北,张学良的胞弟张学思邀请他们夫妇吃饭。到那儿一看是吃羊肉,婆婆心里就有些打怵,她怕膻。婆婆说那羊肉切得极薄,摆放得也极讲究。拗不住劝,婆婆试探着吃了一口,没想到那羊肉竞丝毫没有膻味儿,而且极鲜嫩好咬。就是从那次之后婆婆爱上了火锅子。触摸这些往事的时候,婆婆的目光常常会变得老旧而柔和。
  婆婆当然不是普通的家庭妇女。婆婆是组织的人。至少婆婆自己是这样认为的。自从十五岁离家出走参加八路军之后,婆婆就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给了组织。在婆婆的心目中,组织的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与儿子产生分歧时,婆婆会用组织来告诫儿子,说你不要以为我管不了你就没有人来管你了,还有组织呢。我会把情况反映给组织上,让组织上来处理你!对保姆不满意,婆婆也会用组织来进行批评教育,说既然组织上分配你来这里工作,你就要努力把这项革命工作做好,让组织上放心!进入80年代后,老家突然传来消息,说婆婆那个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死了的弟弟竟然在台湾活得好好的,是个退伍的国民党老兵,而且还要回来探亲。婆婆一听就急了,说不可能,我早就向组织上讲明我弟弟已经死了,这不成欺骗组织了吗?我一辈子清清白白,没有任何家庭历史问题,一下子冒出个国民党弟弟让我怎么向组织上交代?这个弟弟我不能认!坚决不能认!婆婆一生都无条件地信任组织、服从组织。与公公结婚是组织上给做的主。公公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之后,婆婆是在组织的安排下复员,离開了部队,后来又是在组织的劝说下改嫁了他人。一直以来,无论婆婆自己的生活境况多么尴尬,无论自己承受多少困难,对组织上从来都没有过一句怨言。只要一提到组织,婆婆满眼都是充满信赖的光亮。
  这样一个婆婆不能不引起我的兴趣。但更令我感兴趣的还是我的公公——一位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经历了无数次的殊死战斗,却在胜利的最后时刻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的烈士。
  从未谋过面的公公,在我们家里是一个巨大的存在。虽然连我的丈夫也不曾见过自己的生身父亲,虽然为了顾及继父的感情,我们在家里总是尽量回避这个话题,但公公的气息却无处不在。
  你无法回避。
  你能回避一个名字,但你回避得了与那个名字有关的所有记忆和想象吗?何况,这个名字曾经是如此的响亮,如此的与你亲近。
  你能回避一个话题,但你回避得了从这个话题中延伸出来的思考和困惑吗?何况,这些思考和困惑正是你一直企图捕捉、企图破解的生命难题。
  你无法回避。就像无法回避自己的出处,无法回避自己的身体一样。因为你有着相承的血脉、相似的额骨和相同的下颌。你无法回避牵引出你而又覆盖着你的这段历史,不仅因为它是有质感、有重量的,还因为它承载着一个家庭永不释怀的伤痛和惆怅……
其他文献
新年的儿歌,  带给我全年的祝福;  我要有阳光的四月,  凉爽的七月,温和的三月。  我要一天里没有黑夜,  我要大海沒有风暴。  我要面包永远新鲜,  我要桃树鲜花盛开。  我要猫儿狗儿做朋友,  我要泉眼儿里喷牛奶。  如果我要求太多就会一无所获,  我只要一张快乐的笑脸。  (选自《罗大里儿童文学全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版)
繁星闪闪  年少时,每个人都有白己的梦,有梦的地方就有文学。在杭州学军中学,这块梦想的园地就是繁星文学社。  自1985年创社以来,任时代变幻,潮流更迭,繁星文学社始终不忘初心,坚守梦想,成就了一方明净美丽的天空。  意气风发的少年们相聚在这里。他们读曹雪芹鲁迅巴金沈从文,追随狄更斯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他们写自己的故事,用文字倾诉生命的喜悦和成长的烦恼,构建着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丰盈生命的每一个
我很认真地拜读了作家、柳青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基石先生写的《柳青,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字里行间,我明显感觉到这篇作品被基石先生写得有力道、厚重、情感激昂、意切情真,最难能可贵的是,基石先生是一位亲历者,虽然那时他年岁尚小,但这不妨碍在他懵懂的眼睛里,看到大作家柳青是这么一个形象:头戴瓜皮帽,身穿对襟衫,又瘦又矮,整天像陀螺一样铆足劲儿,步履匆匆地走在皇甫村田间地头、原上原下……  柳青便是在这种情形
有个失踪案,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齐凡宇翻看这个失踪案卷宗,失踪人叫杨德,失踪时23岁,1991年报的案,报案人是杨德的母亲,这么多年,家人再没到公安局询问过。卷宗里没有杨德的照片,卷宗写着,因为家里没有他的照片。  案卷记录很详细,报案人杨德母亲自述:我儿子杨德三年没回家过年,我寻思,他是丢了,就来公安局报案了。显然,这个母亲对这个儿子有点漠然。儿子失踪三年母亲才来报案,三年啊
书是知识的海洋,我捧着书就如同一条鱼儿在水里畅游。可是,到了五年级,一向反对我看课外书的老妈对我实施了“禁书大法”,将我视若珍宝的书束之高阁。怎么办?  偷鸡不成蚀把米  为了躲避老妈的火眼金睛,我想出了一条锦嚢妙计:向同学借书,回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溜进自己房间,把书塞到枕头下面。  晚上,我小心翼翼地关上门,将书从枕头下面抽出来,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啊,这本书太有趣了!我忍俊不禁。开始我捂着
梁老无疑是睿智的,这睿智体现于他在事关己身时仍能理性看待问题,理性地看待这次误诊,理性地看待西医对于中国医学前途的重要。他放弃了自己的权利,只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只为更多人以后能因西医得利。反观如今,不少病患家属不经调查就将棺材花圈抬进医院,对医生大打出手,口中声声“维权”“偿命”,實际上只不过是为了一己的钱财私利。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提全局与个体这对兄弟。  人有个体意识,这是本性,但人也应该要有全局
2018年10月8日,应邀去白山市参加妻妹儿子的婚禮。翌日早晨吃完饭,在客厅的沙发上坐着,等待去酒店。  茶几下面有个体重秤,四连襟来了兴致要量体重。他说这话的时候看着我,那意思我明白,他要和我比体重,看谁瘦——我们俩都不胖,属于排骨队之列。我不想量,他竟将我,你肯定没有我重。他先站到了体重秤上:一百零几斤,不到一百一。他叫我。为了不扫他的兴,我站到了体重秤上。心想,你也不一定比我重多少。可是那指
有一块墓石,东汉时期的,出土于河南省南阳县(今南阳市宛城区境内)李相公庄的墓中,区区136字墓志铭,讲述了许员外为5岁不幸早亡的儿子阿瞿迁墓立铭的故事。我是2012年11月底,在河南省南陽汉画馆看到它的,父爱满满溢出,一眼,却死死记下。   这样的父亲,太感人了!这里,不妨抄录一下铭文:“惟汉建宁,号政三年,三月戊午,甲寅中旬,痛哉可哀,许阿瞿身,年甫五岁,去离世荣。遂就长夜,不见日星,神灵独处
“青春”,这个看似极其神圣却就在我们身边的词汇,曾经被多少人阐释,又有多少颗心因它而澎湃不已。  我们从呱呱坠地的婴孩成长为花季的少男少女,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远离了“儿童”这个称谓,渐渐接近“青年”的角色。从此,青春一词也在我们的心中播下种子并逐渐萌芽,我们对于青春的认识和理解也日益深刻。  在读《激流三部曲》之前,青春这个词在我心中总是以一种若隐若现的姿态存在,我也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何为
车展上,我和一辆不知什么牌子的跑车四目相对。  太像了,简直像一张狞笑的脸。三角形的车灯几乎和毒蛇盯着猎物的眸子毫无二致,虽然灯光暗淡,但依然能察觉到它微眯的眼神。银色和灰色交错的排气口,像一条条锋刃,更像一排排毒牙。虽然现在它未露凶相,但不知什么时候便会张开大口将我吞噬。  我只能转过头去,不再看它。  我一直都认为车只是一种工具,无论怎样发展,也无法改变它载人移动的本质。从古代的战车,到现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