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全新学习方式,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坚持贯彻和落实这一教学理念,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上网查询,探究诗人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提出的阅读要求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根据要求可设计“上网查询识诗人”这一教学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查询,了解诗词作者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指导学生利用新浪、搜狐等网站的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马上搜索到无数个相关的主题网站,或利用本校校园网,建立一个主题网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们尽情地在信息海洋中自由地探索,发现大量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价、优选,然后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便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地解读。
二、介绍背景,探究诗题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从网上搜集来的信息,以“走近某某”为题,在介绍某作家及其写作背景的同时,解说本诗题的含义,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进而有效地落实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与此同时,学生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了准备,还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三、反复朗诵,探究情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诵读,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诵读,让学生放开朗读,尽情投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古诗词的节奏,融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不断的诵读中,定能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
四、发挥想象,探究情境
中国古典诗词言简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想象不能探究其意境、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意境全出。老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探究再现出春江碧透、柳绿桃红、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探究领会诗句深邃的意境,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文的阅读不能“见槐是槐,见柳是柳”,在古诗词艺苑漫步,含英咀华,就更离不开想象,只有驱遣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
五、品读欣赏,探究内涵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感悟、积累、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自读自悟、欣赏品味,领略古诗词的无穷魅力,提高语文素养?那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赏析,在自主学习中享“渔”而得“鱼”。在语言品味中探究古诗词的表现力。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在语言品味中探究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及古诗词的诗眼。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地传递主旨的字句,读透诗眼,能容易地把握诗的中心内容和领会诗人的情感。只有对古诗词的语言深入品读,才能让学生走进古诗词,让学生走进经典,与大师对话,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提升自我。
六、迁移拓展,探究诗质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任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从这点出发,笔者特意安排了“迁移拓展悟诗质”这个教学环节。其用意主要是拓展学生学习探究古诗的空间,让学生多一点吸收,深一层理解,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学过程中一般都设计这样的思考题和作业:1.课下阅读,就同题材诗歌的主题、写法等进行比较或对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作比较。2.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什么?读一读、背一背、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探索、合作和对话,在自主合作中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大海中遨游、畅想,使他们不断提高完善自我,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绝妙境界。■
一、上网查询,探究诗人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提出的阅读要求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根据要求可设计“上网查询识诗人”这一教学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查询,了解诗词作者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指导学生利用新浪、搜狐等网站的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马上搜索到无数个相关的主题网站,或利用本校校园网,建立一个主题网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们尽情地在信息海洋中自由地探索,发现大量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价、优选,然后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便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地解读。
二、介绍背景,探究诗题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从网上搜集来的信息,以“走近某某”为题,在介绍某作家及其写作背景的同时,解说本诗题的含义,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进而有效地落实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与此同时,学生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了准备,还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三、反复朗诵,探究情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诵读,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诵读,让学生放开朗读,尽情投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古诗词的节奏,融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不断的诵读中,定能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
四、发挥想象,探究情境
中国古典诗词言简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想象不能探究其意境、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意境全出。老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探究再现出春江碧透、柳绿桃红、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探究领会诗句深邃的意境,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文的阅读不能“见槐是槐,见柳是柳”,在古诗词艺苑漫步,含英咀华,就更离不开想象,只有驱遣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
五、品读欣赏,探究内涵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感悟、积累、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自读自悟、欣赏品味,领略古诗词的无穷魅力,提高语文素养?那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赏析,在自主学习中享“渔”而得“鱼”。在语言品味中探究古诗词的表现力。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在语言品味中探究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及古诗词的诗眼。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地传递主旨的字句,读透诗眼,能容易地把握诗的中心内容和领会诗人的情感。只有对古诗词的语言深入品读,才能让学生走进古诗词,让学生走进经典,与大师对话,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提升自我。
六、迁移拓展,探究诗质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任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从这点出发,笔者特意安排了“迁移拓展悟诗质”这个教学环节。其用意主要是拓展学生学习探究古诗的空间,让学生多一点吸收,深一层理解,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学过程中一般都设计这样的思考题和作业:1.课下阅读,就同题材诗歌的主题、写法等进行比较或对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作比较。2.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什么?读一读、背一背、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探索、合作和对话,在自主合作中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大海中遨游、畅想,使他们不断提高完善自我,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绝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