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

来源 :青春期健康·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uggid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教婚礼仪式中,祖先崇拜和巫术观念并存,贯彻神道设教、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家庭的稳定、孝敬父母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继承途径,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仪式。婚礼也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儒教婚礼是世界上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婚礼之一。
  婚礼是汉人一生礼仪——冠婚丧祭中的一种,属于嘉礼,是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因为在阴阳五行、神道设教的观念里,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婚礼的一切都合着迎阴气入家的含义,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故名“昏礼”。
  婚礼作为一种礼仪载于儒教圣经《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礼记·昏义》篇对中国古代的婚礼的形式及意义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婚礼在《开皇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等历朝法典中得到推广,还通过吉凶宾军嘉五礼的传播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国家。
  婚礼前期准备
  三书六礼
  婚聘之礼的记载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之后,除了有“俪皮”(成双的鹿皮)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期,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对其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与三书(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六礼婚制从此成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后世历朝历代的婚制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
  三书:聘书、礼书和迎亲书。聘书是订婚用的书,于“纳吉”时男家交给女家;礼书是“纳征”时使用的书,礼书内会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迎亲书即迎娶新娘时的书,即在“亲迎”时使用。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就是求婚,唐杜佑所著的《通典》里记载了三十种纳采时的礼品,主要有元獯(黑色的币帛)、羊、雁、清酒、白酒、粳米、稷米、蒲、苇、卷柏、嘉禾(生长茁壮的禾稻)、缕缝衣、漆、五色丝、合欢铃、金钱、香草等;问名的意思是男方请教女方的姓名(以免同姓结婚);纳吉之意为占卜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合适;纳征之意为交纳彩礼,男方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完成纳征的仪式后,婚约便正式定立;请期之意为确定迎亲日期,男家会择定一个成婚的良辰吉日,再准备婚期吉日书和礼品给女家,女家受礼及同意后,便可确定婚期;亲迎之意为迎接新娘(周礼规定女方婚后要到男方家居住)。
  南北朝以前的婚礼有六礼,但男女双方都不贺,仅仅是“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与此交拜”。新郎身穿爵弁服,随从一律着黑,迎亲的马车也漆成黑色,无亲友祝贺。
  安床
  在选定吉日后,于婚前几天由“一世好运的男士”把新床移到适当的位置。位置要依男女双方的八字以及神位等决定,而安床的住置亦不可与桌柜、方橱的尖角相对。然后,再由一位“儿孙满堂的女士”负责铺床,并摆上各式喜果、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
  安床后,禁讓自己或其他成年人坐卧,寡妇、失婚者尤忌,但可先让婴孩在床上玩耍,寓意添丁发财。
  上头
  古代结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岁加冠,女子16岁及弃,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Q女子一般是在及笄后就可结婚。
  许嫁之后,女子需要改梳发式,以表示她不再是姑娘,而是待嫁新娘了。“上头”不只是指梳发挽髻,而是指整个头部打扮,包括开脸画眉、涂脂搽粉等。“开脸”是指用细绒绞去新娘脸上的汗毛,使面部更为光洁。
  “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此外,娘家还会设宴请客,“上头”的隆重性在此也可见一斑。“全福之人”替新娘梳头,一面梳,一面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正婚礼基本流程
  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
  出门
  出门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将到达吉时的时候,姑嫂均要回避,不能相送,因为“姑”跟“孤”同音,而“嫂”跟扫帚星的“扫”字同音,都不吉利。新娘须由兄长背着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脚着地的话就会带来恶运。
  亲迎
  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着走。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持红毡子将花轿遮住“避邪”。
  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 ”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过门
  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新郎家门,拜见翁姑(公公和婆婆)及男家其他长辈。花轿进门后,男方家奏乐、放炮仗迎轿,停轿后卸轿门,由一名五六岁盛妆幼女(俗称“出轿小娘”)迎新娘出轿,用手微拉新娘衣袖三下,新娘出轿。
  新娘出轿门后先跨过一只朱红漆的木制马鞍子或火盆,步红毡,由喜娘相扶站在喜堂右侧位置。新郎闻轿进门,即佯躲别处,由捧花烛的小厮请回,站喜堂左侧。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当新娘步入新郎家后,翁姑才由房间出来,到大厅会见新人。   拜堂
  “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但是“拜堂”是不属于古代“三书六礼”之中的礼仪的。拜堂这一礼仪于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为男方家的一员。
  拜堂仪式各地稍异,主香者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担任,主香者和新郎、新娘皆遵赞礼声而动作。赞礼者唱:“行庙见礼,奏乐!主祝者诣香案前跪,皆跪!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新郎、新娘叩首完毕,赞礼者接着赞唱:“升,平身,复位!跪,皆脆!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赞礼者接唱:“升,拜!升,拜!升,拜! ”新郎、新娘三拜后,赞礼者又唱:“跪,皆跪,读祝章! ”由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厮跪在拜佛凳上读毕祝章(不可读错),赞礼者又唱:“叩首,再叩首,三叩首!”新郎、新娘叩首完毕,赞礼者又唱:“升,拜!升,拜!升,拜! ”整个过程总称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最后赞礼者唱:“礼毕,退班,送入洞房!”
  贺郎酒
  拜堂的晚上,男家为婚礼摆酒席,叫“贺郎酒”。新娘须逐桌逐位为长辈和客人斟酒,酒要斟满又不可淌出。酒饮状元红,菜多鸳鸯名,乐奏百鸟朝凤、龙凤呈祥。席间,新娘在上热菜(换汤)时,喜娘喊:“新娘子换汤(换妆)作揖啦! ”宴后,喜家请有福有德的两位座客至洞房,向新郎、新娘行“三酌易饮”礼,每进一次酒(新人只啜一口),新郎、新娘相互交换下酒杯。主贺者须边唱贺郎词,贺郎词戏谑、祝福兼有。
  吵新房
  新婚夜,有吵新房習俗,谚云:“三日无大小。”成亲那天新娘不多与客人说话,吵房时先逗新娘开口,看其衣裳纽扣,五颗纽扣说是“五子登科”,看其膝骨,说是看老寿星。吵房成功,新人要罚出糖果、香烟钱,闹至午夜始散。新郎出门送客,喜娘铺被褥,新娘即赏以红包,喜娘嫌不足则佯立不走,待增加红包后才离开。新娘关上房门,新人共吃“床头果”。新郎上床,新娘“坐花烛”,花烛不可吹灭,烛尽方可上床。
  在古时,交通没有现代便利,如果女子的夫家离娘家很远的话,所谓出嫁从夫,女子嫁到夫家后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所以就有了三朝回门的习俗。三朝回门即归宁,是指婚后的第三天,妻子在丈夫的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向父母报平安、尽孝,然后再随丈夫回到夫家,相传在先秦时已有这样的习俗。在古代,回门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因此古代人们十分重视归宁这个婚礼习俗。
  儒教婚礼仪式中,祖先崇拜和巫术观念并存,贯彻神道设教、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家庭的稳定、孝敬父母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辑朱庭萱)
其他文献
俄罗斯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据悉,每年的6月6日是它的建城纪念日。2015年的这一天,几位聪明的居民用当地的特色美食马肉香肠作原料,建造出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模型。尽管这架“马肉直升机”无法飞行,却拥有完整的螺旋桨。此外,经测量,该模型的机身长3.5米,高1.8米,重120千克,造型十分完整壮观。
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情况呈逐年上升趋势,加之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终端的发展,成瘾性网络游戏、邪恶动漫、不良小说、互联网赌博等不断出现,对尚不具备完全分辨是非能力的未成年人而言,造成一些中小学生沉迷游戏、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甚至出现人身伤亡、违法犯罪等恶性事件。这种情况已引起学校、家长、社会及国家政府的高度关注。治理中小学生沉迷网络问题刻不
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没有人肯在毫无用處的东西上花费多一点的时间,更没有人愿意停下脚步,凝视我们日复一日过着的生活。  大人牵着我的手,匆匆地在路上前行。  我们路过田野,金黄的稻谷在微风中向我们微微鞠躬,轻声吟唱迎客的曲子。稻草人身上的破布被微风撩起,一只鸟儿大胆地停在他肩头,和着稻田的歌声鸣叫。“稻田在向我们打招呼呢,我还没有看清他们的长相……”大人急匆匆地拉住我伸出的想要招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题记  清晨的阳光染亮了半个天际,云层层叠叠,被镀上了一道金色的边……  初中的生活,忙碌而简单。星期六,我早早地起了床,在早餐店中买了一份红豆粥,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一个人静静地喝。初冬的风有一些微冷,透過窗缝吹了进来,我不由得打了个寒战。双手紧紧地捧着碗,点点温热便透过掌心的脉络交集到了血管,暖到心头。喝一口,却全然没有妈妈做出来的好
【摘要】运用《幼儿教师工作投入问卷》,对浙江诸暨市216名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在工作投入的四个具体维度中,工作责任维度得分最高,工作愉悦维度得分最低;工作愉悦感随职称升高而降低;工作专注度最高的是小班教师,其次是中班教师,最后是大班教师;随着收入的提高,工作投入程度及工作愉悦感反而降低了;城区教师的工作投入程度、工作愉悦感低于非城区教师。为促进教师的工作投入,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园管理者及教师自
不是绿色的植物如何光合作用?  植物不是绿色,并不代表没有叶绿素,而是其它色素比叶绿素更有存在感。一些看起来不是绿色的植物,比如紫叶酢浆草,它们其实只是拥有丰富的花青素以至于盖过了叶绿素,因此呈现出紫色。如果你仔细看,很可能会在它不均匀的紫色中看出隐隐的绿色。花青素能够为植物抵御强光的伤害。在正常光照下,一些非绿色叶片获取光能的能力并不比绿色叶片差。不过当光线较弱时,它们的光合速率就不如绿叶了。大
自古以来, 春耕都是我国每年立春之后的重要农事活动。我国古代帝王非常重视春耕,如故宫博物院藏有《胤禛耕织图册》,其中绘制了雍正本人及他的福晋们春耕的场景。该图册共有52幅图,含耕图、织图各23幅,未定稿图6幅。其中,耕图包含“浸种”“耕”“溉灌”“插秧”“收刈”等内容,织图包括“浴蚕”“捉绩”“采桑”“攀花”“裁衣”等内容。《胤禛耕织图册》是雍正帝为劝课农桑而下令绘制的一系列与春耕相关的科普图册,
摘要:短篇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从诞生之日起就内蕴着强烈的文体自觉变革意识,成为冲破、变革传统艺术样式的先锋。刘庆邦作为当代执着于短篇小说创作的作家,在艺术上突破了传统的时间叙事模式,呈现出一种非线性、非秩序性的特质,从而将小说空间审美结构推向前台,并着力拓展。这种非秩序性的外在叙事结构和极致拓展的内在空间结构,一方面使小说文本具有了空前的主题生发性,同时也昭示着作者“直面现实”、冷静、坚韧的写作
整体单元教学对于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突破固有的“一课一备”,实现单元备课教学呢?这其中起著联结作用的就是数学概念。马芯兰老师在《小学数学能力的培养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展开,要给予起决定作用的核心概念以核心的地位,并在建立、运用和深化这些概念的过程中,勾连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沟通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学生在不
【摘 要】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例2的教学内容。3个饼的交替烙法总是难以真正发现,运用图示表征题意、寻找方法、辨别优化、拓展延伸等化解了难点,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使学生在不同要求的图示表征中有所悟、有所想、有所思。  【关键词】图式表征;数学广角;教学难点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例2的教学内容。其内容是:“一个锅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