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学数学学具合理使用的实验探究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l0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的应用,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直观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学具对于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能够有效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数学;学具
   教具,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理解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讲解某一事物或知识内容,所采取的实物、多媒体、模型等。学具主要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用于理解某一知识的图表、卡片、多媒体或模型等。通常人们认为,数学是一种将客观、抽象的事物加以概括形成的学科,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性和实践性。数学学具不仅直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具,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和意义的深刻理解,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下面我们从小学数学学具合理使用方面展开实验探究。
   一、教师开展数学教学做好数学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开展教学工作首先要做好教学设计,这是保证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环节。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环节缺乏逻辑性,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对课堂教学做合理的规划,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工作,教师应当在课前就做好相应的教学准备工作。所以,教师在教学前要分析课型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教学学具。比如,关于乘法的学具有乘法口诀表等;关于数学图形的学具有各种不同的平面图形以及立体模型;关于统计和概率方面的学具有统计表、统计图等内容。
   二、教师教学活动要选择合适的学具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选择学具不应当拘泥于形式,可自制也可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特点从实际生活中取材。课堂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多元化的,那么在课堂教学环节,选择学具也是灵活的且多样的,要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教学实施情况选择恰当的学具。同时,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究、去发明适合自己的学具。例如,三年级学生由于刚接触分数,对于分数的意义不容易理解与掌握,所以教师便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指导学生制作了分数展示盘,分数教具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具有形象直观、实用性强的特点,所以适合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分数使用。具体的制作方法:(1)选取多张A4纸,都剪成大小一样的圆形,再将圆平分为不同的等份,每个圆的等份要涂出鲜明对比的颜色。(2)准备一些圆形硬纸片,然后将圆粘在上面。(3)在硬纸片上圆中心位置打孔,插牙签固定好,以防圆片脱出,拨动圆片使它可转动。“分数展示盘”就做好了。所以,学具的选择,不仅要满足教学要求,同时还要满足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出灵活性,直观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依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数学学具。
   三、小学数学学具的合理使用,可以实现学生主体意识发展
   (一)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学具可以促进学生探究并理解抽象的数学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索能力
   探索能力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小学生拥有较宽的视野,同时具有一些生活经验。在教師的科学指导下,小学生要不断尝试和探索发现,从而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探索的精神。例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问题,由于长、宽、高的关系较为抽象,所以教师指导学生从12个小木块着手,操作过程中不断思考,同时还要记录整理,从而悟出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之间关系产生的必然性,从而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利用教具展开教学,也是学生科学探索的过程,数学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重新发现的。因而利用学具探索数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学具的使用,改变了过去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局面
   教学活动是一项特殊的认知活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深化教育改革,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探究、思索的机会。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行总结归纳,不断验证,得出正确的数学结论,让学生获得较多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活动过程中,数学学具的使用,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促使学生提出疑问,并制订解决思路,选择科学的思维方向与策略。通过数学学具的使用,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知识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王玉慧.自制教学具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考试周刊,2021(36):79-80.
   注: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个人课题“新时代小学数学学具合理使用的实验探究”(课题立项号:LZ[2021]GR13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为更好地改善教学成效而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提出,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自主养成学习习惯,同时提高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探索   新课程改革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义务教育初期阶段,课程学习的出发点是让学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诸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尤其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有条不紊地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以及学习独立性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学习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摘 要:简单分析了运用生活化理念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生活化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关键词:生活化理念;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形式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为此教师应当尝试基于生活化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并且不断提高学习效率。目前许多教师对生活化教
摘 要:简单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育工作经验,提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融合;策略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教育的教学时间较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许多教师将大量精力放在了道德知识的教育和讲解方面,对法治教育的重视明显不足,课堂上用于法治教育的时间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与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个性差异;教学策略   数学学科有其鲜明的学科特征,以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为主,这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如果不注意教学策略,势必导致学生无法
摘 要:在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基于随文练笔来增强学生的写作规范,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丰富学生的写作视角,开放学生的写作环境,通过教学评改来提升写作成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写作教学   基于随文练笔视角开展写作教学,可以让语文教师“就地取材”,减少学生与写作素材之间的距离感,并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开展大胆的想象与互动,实现写作思维的有效激活和写作视野的有效丰富,让写作教学训练更
摘 要:如果能够做好课外阅读指导,就能够将课堂阅读教学很好地延伸到课后,使得课外阅读不再是自发的、随意的阅读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形式。从多个角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师指导   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落实教育目标的,还需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而对于阅读教学而言,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补充和延伸。然而,目
摘 要:亲子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互动形式,该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对农村小学生来说,十分需要父母的陪伴。因此,农村教师应以此为着手点,让家长与孩子建立共同阅读模式,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在陪伴中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所增进。   关键词:农村小学;亲子阅读;语文   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路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亲子阅读是家庭教育方式中的重要组
摘 要:围绕语文教学如何实现读写互促共赢,近年来,通过探索构建“三段六环”的群文阅读导读课模式,寻求读写结合的新路径,收到了显著效果。“三段”,即读、赏、写三个阶段;“六环”,即指导入示标、群文自读、欣赏交流、提炼议题、迁移运用、评价反馈六个环节。在教学中,这六个环节相互联系、有机渗透,让读写水乳交融,和谐共生。   关键词:群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日益返璞归
摘 要:小学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对于学生之后的学习生涯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教师应当对此具有深刻的认识,并积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反思提高教学水平的众多方式。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科目,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见内容,因此,小学教师应当投入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用兴趣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动力,不断提高学生学习阅读知识和进行广泛阅读的主动性。   关键词:興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根据当前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