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高校网络舆情的实际出发,调研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得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措施,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技术特别是个人社交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殊的连接状态,人与人的联系可以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方式实现前所未有的亲密无间,使极远成为极近;但很多人身处家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的包围,却没能很好的维系好这份联系,反而把更多精力寄托在网络只上,使得极近成为极远。在大学生的信息源空前扩大,思想空前活跃的这样一种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者遇到的难度大幅增加。
1 网络舆论的发展新趋势
1.1网络舆论内容的复杂化
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和多样化的服务功能确实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实惠和便利。但因特网在制造网络文明和海量信息及便利服务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信息垃圾和信息污染。和高中比起来,大学是一个接近于完全开发和自由的环境,网络无疑成为一个更大的推力。
大学生在网上畅所欲言,目的性不强,导向性不明,就使得高校网络舆论的内容也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有很多网络舆论甚至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现象。
1.2网络舆论形成的迅速化
网络媒体不受“截稿时间”的限制,这就使得新闻能够24小时更“新”,随时播报。即使相离在地球的两端,一旦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网络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及时地追踪报道和滚动报道,不让观众“漏”掉重大新闻。
2 网络舆论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动态的几个特点
2.1群氓性
群氓,就是聚集起来的表现为相同或者相似心理意识的人类群体,他们拒绝理性而复杂的思考,对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只简单地选择两个极端,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误。
当然,目前网络中的大学生的某些不理性的群体舆论不能简单粗暴的都称之为“群氓现象”,只有当众多的舆论主体面对某一事件同时盲目地沉浸在基于对某一强烈信念的群体疯狂中时才可称其为群氓性。如果群氓性不断泛滥,一定会影响到高校的正常管理和工作。
2.2无序性
网络舆论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中心,人人都是一个发布中心,没有地域,单位的限制,完全处于自发式的“混沌”状态,主要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其根源就是网络的匿名性和无管理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在社会上使用最多的是最广的是高度市场化,高度社会化的百度贴吧,微博,微信等直接接入互联网的个人社交媒体。这样一种新的网络模式接入更迅速,反馈更直接,结果更难以预控。
如果能够良性理智的发展,这些个人社交媒体将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很好的渠道和平台,学校的思政教育效果将会得到很大的体现和贯彻。但是这些如果任由这种无序性任意发展,那么高校网络舆论将会变成一个大的“垃圾堆”,这些堆积起来的文化垃圾势必会给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抹黑。
2.3误导性
由于网络舆论没有传统媒介的“层层把关”,没有现实的“法律条文”和“社会舆论”的约束,以文字、话语为表现形式的观点往往更有随意性,没有坚实的理论作支撑体系。加上部分网络媒体不顾职业道德,刻意的追求高点击率,会在标题和和新闻报道上只选择更易吸引眼球的词语。
3 正视网络舆情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积极应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因此,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新发展,需要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工作理念,积极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带来的挑战,牢牢坚守高校网络舆情的主阵地,把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性和权威性。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工作的开展:
3.1要敢于正视舆情带来的新变化,开展网上教学等新型教育方式
高校思政教育者用学会先进的理论知识武装学生,要善于利用网络舆情中的正面信息来教育学生。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告诉我们,“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意见领袖往往是网络世界中的舆论主宰和引导者,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3.2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律知识的教育
到目前为止,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网络法律法规,尤其是民法中针对网络侵权,特别规定了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所要承担的侵权责任。但是,很多大学生对此却并不是很了解,也导致了他们在网上言论和行为过于草率,甚至侵害了别人的合法权益却浑然不觉。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加入一些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本文从高校网络舆情的实际出发,调研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得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措施,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念良.我国民办院校发展现状及对策初探.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6):50-52
[2]安守春.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02):63-65,80
[3]姚珺.互联网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86-288
[4]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贾晓娜.高校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新探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技术特别是个人社交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殊的连接状态,人与人的联系可以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方式实现前所未有的亲密无间,使极远成为极近;但很多人身处家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的包围,却没能很好的维系好这份联系,反而把更多精力寄托在网络只上,使得极近成为极远。在大学生的信息源空前扩大,思想空前活跃的这样一种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者遇到的难度大幅增加。
1 网络舆论的发展新趋势
1.1网络舆论内容的复杂化
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和多样化的服务功能确实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实惠和便利。但因特网在制造网络文明和海量信息及便利服务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信息垃圾和信息污染。和高中比起来,大学是一个接近于完全开发和自由的环境,网络无疑成为一个更大的推力。
大学生在网上畅所欲言,目的性不强,导向性不明,就使得高校网络舆论的内容也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有很多网络舆论甚至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现象。
1.2网络舆论形成的迅速化
网络媒体不受“截稿时间”的限制,这就使得新闻能够24小时更“新”,随时播报。即使相离在地球的两端,一旦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网络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及时地追踪报道和滚动报道,不让观众“漏”掉重大新闻。
2 网络舆论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动态的几个特点
2.1群氓性
群氓,就是聚集起来的表现为相同或者相似心理意识的人类群体,他们拒绝理性而复杂的思考,对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只简单地选择两个极端,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误。
当然,目前网络中的大学生的某些不理性的群体舆论不能简单粗暴的都称之为“群氓现象”,只有当众多的舆论主体面对某一事件同时盲目地沉浸在基于对某一强烈信念的群体疯狂中时才可称其为群氓性。如果群氓性不断泛滥,一定会影响到高校的正常管理和工作。
2.2无序性
网络舆论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中心,人人都是一个发布中心,没有地域,单位的限制,完全处于自发式的“混沌”状态,主要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其根源就是网络的匿名性和无管理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在社会上使用最多的是最广的是高度市场化,高度社会化的百度贴吧,微博,微信等直接接入互联网的个人社交媒体。这样一种新的网络模式接入更迅速,反馈更直接,结果更难以预控。
如果能够良性理智的发展,这些个人社交媒体将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很好的渠道和平台,学校的思政教育效果将会得到很大的体现和贯彻。但是这些如果任由这种无序性任意发展,那么高校网络舆论将会变成一个大的“垃圾堆”,这些堆积起来的文化垃圾势必会给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抹黑。
2.3误导性
由于网络舆论没有传统媒介的“层层把关”,没有现实的“法律条文”和“社会舆论”的约束,以文字、话语为表现形式的观点往往更有随意性,没有坚实的理论作支撑体系。加上部分网络媒体不顾职业道德,刻意的追求高点击率,会在标题和和新闻报道上只选择更易吸引眼球的词语。
3 正视网络舆情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积极应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因此,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新发展,需要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工作理念,积极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带来的挑战,牢牢坚守高校网络舆情的主阵地,把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性和权威性。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工作的开展:
3.1要敢于正视舆情带来的新变化,开展网上教学等新型教育方式
高校思政教育者用学会先进的理论知识武装学生,要善于利用网络舆情中的正面信息来教育学生。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告诉我们,“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意见领袖往往是网络世界中的舆论主宰和引导者,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3.2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律知识的教育
到目前为止,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网络法律法规,尤其是民法中针对网络侵权,特别规定了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所要承担的侵权责任。但是,很多大学生对此却并不是很了解,也导致了他们在网上言论和行为过于草率,甚至侵害了别人的合法权益却浑然不觉。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加入一些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本文从高校网络舆情的实际出发,调研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得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措施,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念良.我国民办院校发展现状及对策初探.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6):50-52
[2]安守春.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02):63-65,80
[3]姚珺.互联网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86-288
[4]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贾晓娜.高校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新探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