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心理学方面对“体育差生”的心理表现、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改进对策,以期提高中职学校的体育教育。
关键词:体育差生;心理表现;原因;对策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用期刊检索工具,以“体育差生”“心理分析”“对策”为检索字段,时间跨度设置为2000-2015年,从年发文量、被引量、期刊分布、机构分布等文献计量指标,对中职学校体育差生的心理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选取学校体育差生心理分析及对策领域15年来的文章为主要参考文献,以期把握国内的研究现状,发现其中的不足。
一、研究背景
人们通常把“运动量不足”称为“流行病”。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因在中考中失利,使他们的心理越发脆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充分把握这些体育差生的心理、做好心理干预,增强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其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成为当前学校值得关注的话题。
二、研究现状
1.体育差生的定义
“差生”在学术界也被称为学业不良学生。这是一个特殊群体,该群体往往存在学业困难、品德发展障碍,同时又伴随着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李叶林在《体育差生体育心理分析及对策》和舒克安在《对“体育后进生”进行转化教育的思路及策略》中把体育差生定义为体育后进生,是指在体育活动中态度消极、身体素质差、运动技能低、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及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完成体育任务的学生。李冬莲在《培养高校体育“差生”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中进一步阐述了所谓的体育“差生”,是指那些由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或是后天培养的缺失,导致其身体形态、运动素质、体育技能较差,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学习中某些运动技术、技能方面表现相对滞后的学生。
2.体育差生的心理表现
在大众化体育教育班级授课的影响下,差生与优生形成反差。王自清在《关于中学体育优、差生心境状态的比较》中调查发现,体育优生在消极情绪上明显低于体育差生,而在积极情绪上明显高于体育差生。体育差生心理发展经历了“自卑——对抗——狂傲”三个阶段,心理表现出自卑、畏缩、失败感、厌学情绪、焦虑、胆怯、紧张、嫉妒、好强等。
3.体育差生产生的原因
体育差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纳为三方面:(1)在教师教学、班级组织、课程内容设置等体育教育因素问题上对体育差生的忽视,使其在心理上对自己产生偏见,觉得体育这项活动不适合自己。(2)现行的评价制度不公平,用一把钢性尺子去丈量不同的个体,许多差生尽最大努力仍达不到要求,造成心理产生自卑感。(3)肥胖、矮小、笨拙、不协调、无特长、体弱多病、学习压力大等,使学生体育考试不及格,害怕上体育课。
4.体育差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做好体育差生的思想工作。教师应该多和体育差生进行交流,使他们明白开设体育课的目的是使他们掌握体育技能,增强自身的体育素质,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而考核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的不足,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努力改变现状。
(2)体育课采用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把教学对象按能力、水平分成不同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不同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目标。体育差生在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下,能轻松地学习体育技能,经过努力可达到新的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3)改革体育课的考核方法。加强体育教学的过程评价,对体育差生的教学评价应由单一的内容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使学生从体育课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4)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为学生掌握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教师要鼓励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形成一个和谐的大集体。在课堂上教师也应多和学生交流,注意方式方法,对其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
三、总结
综上所述,大部分教师主要是从体育差生的定义、心理表现、产生原因及对策上进行研究,而真正用心理干预的方式来改变体育差生的做法并不多,而且效果评价方面的论文基本没有,以后应加强这两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福成,徐东波.管窥高校“体育差生”的干预策略——基于标签效应的理论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12(22):62-63.
[2]李叶林.体育差生体育心理分析及对策[J].运动人体科学,2013,15(3):22-24.
[3]郑颂平,何江明.高校体育差生心理状况和成因测试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31):120-122.
[4]高会军,蒙万宁.高校体育教学中差生体育心理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2):125-126.
[5]张保辉.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差生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3,19(3):48-50.
[6]姚志祥.关注中职学校体育课中的体育差生问题[J].新西部,2012(5).
关键词:体育差生;心理表现;原因;对策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用期刊检索工具,以“体育差生”“心理分析”“对策”为检索字段,时间跨度设置为2000-2015年,从年发文量、被引量、期刊分布、机构分布等文献计量指标,对中职学校体育差生的心理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选取学校体育差生心理分析及对策领域15年来的文章为主要参考文献,以期把握国内的研究现状,发现其中的不足。
一、研究背景
人们通常把“运动量不足”称为“流行病”。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因在中考中失利,使他们的心理越发脆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充分把握这些体育差生的心理、做好心理干预,增强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其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成为当前学校值得关注的话题。
二、研究现状
1.体育差生的定义
“差生”在学术界也被称为学业不良学生。这是一个特殊群体,该群体往往存在学业困难、品德发展障碍,同时又伴随着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李叶林在《体育差生体育心理分析及对策》和舒克安在《对“体育后进生”进行转化教育的思路及策略》中把体育差生定义为体育后进生,是指在体育活动中态度消极、身体素质差、运动技能低、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及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完成体育任务的学生。李冬莲在《培养高校体育“差生”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中进一步阐述了所谓的体育“差生”,是指那些由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或是后天培养的缺失,导致其身体形态、运动素质、体育技能较差,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学习中某些运动技术、技能方面表现相对滞后的学生。
2.体育差生的心理表现
在大众化体育教育班级授课的影响下,差生与优生形成反差。王自清在《关于中学体育优、差生心境状态的比较》中调查发现,体育优生在消极情绪上明显低于体育差生,而在积极情绪上明显高于体育差生。体育差生心理发展经历了“自卑——对抗——狂傲”三个阶段,心理表现出自卑、畏缩、失败感、厌学情绪、焦虑、胆怯、紧张、嫉妒、好强等。
3.体育差生产生的原因
体育差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纳为三方面:(1)在教师教学、班级组织、课程内容设置等体育教育因素问题上对体育差生的忽视,使其在心理上对自己产生偏见,觉得体育这项活动不适合自己。(2)现行的评价制度不公平,用一把钢性尺子去丈量不同的个体,许多差生尽最大努力仍达不到要求,造成心理产生自卑感。(3)肥胖、矮小、笨拙、不协调、无特长、体弱多病、学习压力大等,使学生体育考试不及格,害怕上体育课。
4.体育差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做好体育差生的思想工作。教师应该多和体育差生进行交流,使他们明白开设体育课的目的是使他们掌握体育技能,增强自身的体育素质,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而考核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的不足,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努力改变现状。
(2)体育课采用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把教学对象按能力、水平分成不同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不同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目标。体育差生在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下,能轻松地学习体育技能,经过努力可达到新的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3)改革体育课的考核方法。加强体育教学的过程评价,对体育差生的教学评价应由单一的内容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使学生从体育课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4)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为学生掌握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教师要鼓励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形成一个和谐的大集体。在课堂上教师也应多和学生交流,注意方式方法,对其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
三、总结
综上所述,大部分教师主要是从体育差生的定义、心理表现、产生原因及对策上进行研究,而真正用心理干预的方式来改变体育差生的做法并不多,而且效果评价方面的论文基本没有,以后应加强这两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福成,徐东波.管窥高校“体育差生”的干预策略——基于标签效应的理论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12(22):62-63.
[2]李叶林.体育差生体育心理分析及对策[J].运动人体科学,2013,15(3):22-24.
[3]郑颂平,何江明.高校体育差生心理状况和成因测试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31):120-122.
[4]高会军,蒙万宁.高校体育教学中差生体育心理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2):125-126.
[5]张保辉.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差生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3,19(3):48-50.
[6]姚志祥.关注中职学校体育课中的体育差生问题[J].新西部,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