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许多随之而来的矛盾和问题也凸现出来,其中教育经费短缺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何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现实国情,优化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经费;优化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1-11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全国各高校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招生数与在校生数也逐年增加,相应地,对于正常开展教学活动的教育经费需求也在不断地加大,这使得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加之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无疑使得高等教育经费短缺问题雪上加霜,从而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深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基础上,研究和学习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有益经验,探索出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中央财权与地方财权划分不合理
目前,我国进行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改革,其实就是对高等教育事务“地方性”的确认。但由于受过去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观念的影响,中央政府只是简单地根据学校行政隶属关系来划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并且只对少数隶属为中央直属的高校提供经费,从而导致了高校与高校间差距较大的局面,这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既不利于平衡各地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激励地方各高校的办学积极性。
(二)高等教育总体经费投入不足,落后于世界整体水平
自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全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就在不断地扩大。高校规模的扩大,招生数的增加,对教育经费和办学资源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大。
目前,世界各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平均水平约为5.1%,其中某些发达国家可以达到7%,经济欠发达国家也能达到4.1%,而我国教育经费占当年GNP的比例,近年来一直徘徊在3%左右,这与我国《教育法》中规定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还有一定的差距,可以说,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教育投入占GNP比重较低的国家之一。
(三)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主渠道薄弱,投入结构不均衡
毋庸置疑,政府拨款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因为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国家和个人,一个国家的政府拨款实质上也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所以,在各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政府拨款都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供给的主渠道十分薄弱,这也是造成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
二、国外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研究
(一)美国
美国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除主要有联邦政府、州政府或地方政府的投入外,学生所缴纳的学费,大学通过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与企业间的合作研究、为企业培训人才并提供咨询服务所获得的收益,校友会、个人、公司和基金会等社会各界的教育捐赠,发行教育彩票等等也是美国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
(二)英国
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经费日渐紧张的形势下,英国高等教育依然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这与其具有比较充足的高等教育经费有着密切的联系。英国所有大学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其中最大的一项是由政府部门通过独立的专门性中介机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决定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在经费分配上充分重视研究成果,它采用一种“核心拨款加边际拨款”的方法,这种方法充分考虑了各个学校近期的效率表现,通过竞争而确定。
三、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
(一)重塑中央与地方财权的分权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在政府责任分担方面,将会出现重心下移的趋势,地方政府将负担起高等教育公共经费拨款的主要任务,这势必会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使原本就不具有资源优势的学校在经费上可能面临更多的困境,公共教育资源的收益分布可能会更加不平等。为此,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责应是做好宏观调控,一方面,可以通过中央政府的转移政府来弥补地方财力薄弱地区高等教育对公共资源的需求,这不仅是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平衡公共教育资源分布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建立起由中央政府负主要责任的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制度,是高等教育公平得到更为切实的保障。
(二)切实履行政府公共财政职能,加大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
在我国公立高校占绝大多数、高校经费投入仍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情况下国家总体教育投入的不足,必将极大地限制了高等教育的投入。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教育法》中的规定来安排教育经费预算,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实履行政府的公共财政职能,确保教育投资占GNP的比例至少不能低于4%,确保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保障教育快速和优先发展。
(三)采取“普通基金加专项基金”的拨款方式
在现行的“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拨款方式弊端凸显的情况下,借鉴国际上实行高等教育拨款基金制国家的成熟经验,我国实行高等教育基金制势在必行。高等教育基金的来源为国家财政预算内事业费拨款,以“普通基金加专项基金”的方式,通过拨款公式划拨到高校,高校的普通基金主要用于维持其日常运行,而专项基金主要考虑特定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高校自身发展的特殊需要。而拨款公式的建立要依据多政策参数,以科学的成本分析和新的会计核算制度为基础,把教学质量、学科专业结构、教师及其结构、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服务人员、学生数及建筑面积纳入公式中,较好的反映出各类、各地区高校的实际成本行为,有侧重点地进行拨款。同时,成立高等教育绩效或质量评估体系对教育机构的质量和绩效进行客观、公正、透明的评估,将评估结果与拨款金额挂钩,为政府的高等教育拨款提供合理的依据。
(四)成立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实现高等教育“财权”与“事权”的相统一
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基金会这一成功模式的经验,根据我国多元化发展的方向,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并考虑到我国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可以在中央、省、地方三级分别成立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全方位的实现高等教育财权与事权的相统一。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是一个独立的中介组织,它由教育、财政和计划部门官员、大学校长代表、教育和非教育界专家、工商界代表组成,由同级政府遴选任命,这样,即可确保基金会业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又可反映政府的政策意图。其主要职能是为政府评估高校整体财政计划,明确各高校使用经费应承担的义务,运用审查、评估手段贯彻政府政策和落实教育目标,将拨款与高校评估结果挂钩,确保经费使用的效益和效率等。同时,它本身也应接受政府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总之,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优化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切实履行政府公共财政职能,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力度,实现高等教育“财权”与“事权”的相统一,以不断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
参考文献:
[1]李子彪,赵海利,王红.教育财政学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2]陈学飞,秦惠民.135位专家学者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扩招[A].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邵巍巍.美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傅淑琼.1998年英国高等教育经费体制改革—原因、对学生入学的影响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
[5]魏新,官风华,陈良琨.关于我国实行高等教育基金制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4.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经费;优化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1-11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全国各高校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招生数与在校生数也逐年增加,相应地,对于正常开展教学活动的教育经费需求也在不断地加大,这使得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加之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无疑使得高等教育经费短缺问题雪上加霜,从而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深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基础上,研究和学习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有益经验,探索出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中央财权与地方财权划分不合理
目前,我国进行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改革,其实就是对高等教育事务“地方性”的确认。但由于受过去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观念的影响,中央政府只是简单地根据学校行政隶属关系来划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并且只对少数隶属为中央直属的高校提供经费,从而导致了高校与高校间差距较大的局面,这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既不利于平衡各地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激励地方各高校的办学积极性。
(二)高等教育总体经费投入不足,落后于世界整体水平
自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全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就在不断地扩大。高校规模的扩大,招生数的增加,对教育经费和办学资源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大。
目前,世界各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平均水平约为5.1%,其中某些发达国家可以达到7%,经济欠发达国家也能达到4.1%,而我国教育经费占当年GNP的比例,近年来一直徘徊在3%左右,这与我国《教育法》中规定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还有一定的差距,可以说,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教育投入占GNP比重较低的国家之一。
(三)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主渠道薄弱,投入结构不均衡
毋庸置疑,政府拨款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因为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国家和个人,一个国家的政府拨款实质上也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所以,在各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政府拨款都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供给的主渠道十分薄弱,这也是造成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
二、国外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研究
(一)美国
美国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除主要有联邦政府、州政府或地方政府的投入外,学生所缴纳的学费,大学通过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与企业间的合作研究、为企业培训人才并提供咨询服务所获得的收益,校友会、个人、公司和基金会等社会各界的教育捐赠,发行教育彩票等等也是美国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
(二)英国
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经费日渐紧张的形势下,英国高等教育依然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这与其具有比较充足的高等教育经费有着密切的联系。英国所有大学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其中最大的一项是由政府部门通过独立的专门性中介机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决定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在经费分配上充分重视研究成果,它采用一种“核心拨款加边际拨款”的方法,这种方法充分考虑了各个学校近期的效率表现,通过竞争而确定。
三、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
(一)重塑中央与地方财权的分权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在政府责任分担方面,将会出现重心下移的趋势,地方政府将负担起高等教育公共经费拨款的主要任务,这势必会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使原本就不具有资源优势的学校在经费上可能面临更多的困境,公共教育资源的收益分布可能会更加不平等。为此,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责应是做好宏观调控,一方面,可以通过中央政府的转移政府来弥补地方财力薄弱地区高等教育对公共资源的需求,这不仅是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平衡公共教育资源分布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建立起由中央政府负主要责任的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制度,是高等教育公平得到更为切实的保障。
(二)切实履行政府公共财政职能,加大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
在我国公立高校占绝大多数、高校经费投入仍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情况下国家总体教育投入的不足,必将极大地限制了高等教育的投入。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教育法》中的规定来安排教育经费预算,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实履行政府的公共财政职能,确保教育投资占GNP的比例至少不能低于4%,确保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保障教育快速和优先发展。
(三)采取“普通基金加专项基金”的拨款方式
在现行的“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拨款方式弊端凸显的情况下,借鉴国际上实行高等教育拨款基金制国家的成熟经验,我国实行高等教育基金制势在必行。高等教育基金的来源为国家财政预算内事业费拨款,以“普通基金加专项基金”的方式,通过拨款公式划拨到高校,高校的普通基金主要用于维持其日常运行,而专项基金主要考虑特定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高校自身发展的特殊需要。而拨款公式的建立要依据多政策参数,以科学的成本分析和新的会计核算制度为基础,把教学质量、学科专业结构、教师及其结构、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服务人员、学生数及建筑面积纳入公式中,较好的反映出各类、各地区高校的实际成本行为,有侧重点地进行拨款。同时,成立高等教育绩效或质量评估体系对教育机构的质量和绩效进行客观、公正、透明的评估,将评估结果与拨款金额挂钩,为政府的高等教育拨款提供合理的依据。
(四)成立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实现高等教育“财权”与“事权”的相统一
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基金会这一成功模式的经验,根据我国多元化发展的方向,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并考虑到我国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可以在中央、省、地方三级分别成立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全方位的实现高等教育财权与事权的相统一。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是一个独立的中介组织,它由教育、财政和计划部门官员、大学校长代表、教育和非教育界专家、工商界代表组成,由同级政府遴选任命,这样,即可确保基金会业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又可反映政府的政策意图。其主要职能是为政府评估高校整体财政计划,明确各高校使用经费应承担的义务,运用审查、评估手段贯彻政府政策和落实教育目标,将拨款与高校评估结果挂钩,确保经费使用的效益和效率等。同时,它本身也应接受政府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总之,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优化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切实履行政府公共财政职能,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力度,实现高等教育“财权”与“事权”的相统一,以不断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
参考文献:
[1]李子彪,赵海利,王红.教育财政学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2]陈学飞,秦惠民.135位专家学者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扩招[A].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邵巍巍.美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傅淑琼.1998年英国高等教育经费体制改革—原因、对学生入学的影响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
[5]魏新,官风华,陈良琨.关于我国实行高等教育基金制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