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汝珍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和博学才华为读者创造出一个奇幻的世界。对于现实的不满,人们总会通过理想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李汝珍所处的的那个时代是个腐朽不堪、行将灭亡的时代。作为一个落第的文人,他只能借助艺术想象和创造去批判现实的不堪,表达内心的不满,去描绘理想的蓝图。虽然他对于社会弊端的根源没有更深刻的认识,但处于封建社会的文人难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本文旨在分析探讨李汝珍眼中的理想世界,包括他对理想国度的认识,以及他作为一名落第文人眼中的科举制度等。
关键词:《镜花缘》;李汝珍;理想世界;镜花水月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1-110-01
对于现实中的缺憾,人们总是从幻想的理想世界中得到慰藉。如晋陶潜的桃花源,远离尘嚣,和谐安详。李汝珍所处的那个时代,朝廷腐朽、社会混乱、风俗鄙陋,这让李汝珍很不满。他博学多才,却不善科举,又不喜欢八股文的死板无趣,所以科举无成。《镜花缘》是李汝珍花了十年心血才写就的,是他晚年的作品,是“一部具有社会批判内容的游戏之作”,讽刺了社会现实,也寄寓了他对社会的理想看法。
一、对理想世界的憧憬
(一)理想国
李汝珍是以君子国作为自己理想中的国家模型的。在文章中君子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君子国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大字。整个国家“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好让不争”,国人“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1]关于“好让不争”作者描写了几个场景,都表现出买者卖者都不贪图利益,买者只顾加价,卖者只顾减价,显得极为夸张。吴氏兄弟虽贵为宰辅,但言谈举止没有一点傲慢,非常的谦恭有礼。作者以相当长的篇幅描写了吴氏兄弟就“天朝”各种社会问题和弊端的询问和批驳。这同时也反映了两位宰辅的治国安邦之策。
这些都与现实世界的风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作者将君子国描写得极为夸张,过分的理想,也正是在嘲讽现实社会中的的尔虞我诈、唯利是图、人情淡薄等现象。君子国只是李汝珍理想中的乌托邦,寄寓了儒家的道德思想,它的意义更多的是在讽喻现实社会。
君子国之后李汝珍又对其它海外诸国进行了描写,有褒有贬,使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之相比,君子国就显得太完美了,政通人和,这是很难实现的理想社会。李汝珍只是将儒家强调的好的善的道德观念放入空想出来的社会模型中,这只能是空想。“当这个空幻的理想世界可望而不可及时,李汝珍未让笔下的人物唐敖留居,也未让他思返,而是在经历了许多国家后,以一连三日的大风将他送入了虚无缥缈的小蓬莱,让他在那里留连忘返,乐不思归了。”[2]
(二)理想的科举制度
李汝珍对当时的科举制度失望至极,在《镜花缘》中他一直都在寻找理想中的科举制度。在具体写天朝女试之前,作者先描述了一些海外小国的教育和考试,以淑士国和黑齿国最为典型。
第二十二回写唐敖等人来到淑士国,城门石壁上有一副对联,写着:“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比读书。”通过一位老者的口中,我们可以得知:淑士国有向例,凡庶民没参加考试的,成为游民,身充贱役,人皆耻笑,所以国人自幼莫不读书,教育科目广泛,涉及经史、词赋、书法、刑法等多个方面。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愿意读书的,很多都是为避免成为游民才去读书考试。而黑齿国人虽然黑得通身如墨,但是国人喜好读书,满脸书卷秀气,知书达理,没有丝毫淑士国的酸气。黑齿国在读书方面是男女平等的,女子也可以读书考试,并且女子并不比男的差,红红、亭亭就是个很好的例证。相比较而言作者更赞同黑齿国的教育情况。
虽然李汝珍在文中表达了对科举弊端以及穷酸儒士的讽刺,但是他并不反对科举制度,是他对当时的科举考试太失望了。“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李汝珍只能希望对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加以改良,却无法从根本上取消科举制度。”[3]因此不得以在文学中创造了这样一个不切实际、充满幻想的科举考试。“总之,天朝女试以诗赋为题不论官职的考试内容与目的,考生才学渊博,考官清廉识才,考规宽厚优遇,这就是李汝珍理想的科举。”[4]
二、理想世界实为镜花水月
李汝珍在小说中的创作是他作为一个文人借以表达自己理想化社会的寄托。这只是个文人理想,是文人的艺术创造。读者喜欢《镜花缘》也只是因为作品满足了现实的缺失,是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空想。这种镜花水月般的艺术创造虽然源于现实,但是却不符合实际,不能成真。例如君子国,作者将它塑造得太过理想化了。“他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根本就不具有科学的合理性。任何形态的社会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 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亦即善, 也必须以其为基础而绝不可能成为社会的基础。”[5]同样科举女试也是过于空想,过于完美。既然是空想,不可实现,李汝珍也很清楚这一点,作品中的唐敖最终还是脱离现实的羁绊,走上了寻仙求道的道路。
李汝珍作为清代的知识分子,跟同时的文人一样饱受压抑的八股考试之苦,在埋首故纸堆之余,他们只能从理想中寻找安慰自己的理想世界,将现实社会作为批判对象,用儒家的思想对其进行改造,显得虚幻而不切实际,更加不切实际的就是作者将看破红尘、寻仙问道作为主人公的结局。
三、结语
李汝珍以精妙幽默的语言讽刺指斥了社会现实,用他渊博的才学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很多奇风异俗都显示出与现实世界所不一样的光彩。很显然的是,作者理想中的世界过于理想,不切实际。在文化压制非常严酷、文字狱频繁发生的社会环境下,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李汝珍只能以理想的虚幻的想象去建构理想中的世界,来表达心中的美好愿望,虽然这只能是一个空想。
参考文献:
[1]李汝珍. 镜花缘[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3.
[2]袁淑俊.浅论《镜花缘》的现实世界与理想王国[J].天中学刊,2004:73.
[3]沈伯俊,胡邦炜.论《镜花缘》对科举制度的批判[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35.
[4]何求斌.天朝女试:李汝珍的理想科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44.
[5]许卫全,李昌华.从“惟善为宝”的标榜看李汝珍思想的局限[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03).
关键词:《镜花缘》;李汝珍;理想世界;镜花水月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1-110-01
对于现实中的缺憾,人们总是从幻想的理想世界中得到慰藉。如晋陶潜的桃花源,远离尘嚣,和谐安详。李汝珍所处的那个时代,朝廷腐朽、社会混乱、风俗鄙陋,这让李汝珍很不满。他博学多才,却不善科举,又不喜欢八股文的死板无趣,所以科举无成。《镜花缘》是李汝珍花了十年心血才写就的,是他晚年的作品,是“一部具有社会批判内容的游戏之作”,讽刺了社会现实,也寄寓了他对社会的理想看法。
一、对理想世界的憧憬
(一)理想国
李汝珍是以君子国作为自己理想中的国家模型的。在文章中君子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君子国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大字。整个国家“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好让不争”,国人“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1]关于“好让不争”作者描写了几个场景,都表现出买者卖者都不贪图利益,买者只顾加价,卖者只顾减价,显得极为夸张。吴氏兄弟虽贵为宰辅,但言谈举止没有一点傲慢,非常的谦恭有礼。作者以相当长的篇幅描写了吴氏兄弟就“天朝”各种社会问题和弊端的询问和批驳。这同时也反映了两位宰辅的治国安邦之策。
这些都与现实世界的风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作者将君子国描写得极为夸张,过分的理想,也正是在嘲讽现实社会中的的尔虞我诈、唯利是图、人情淡薄等现象。君子国只是李汝珍理想中的乌托邦,寄寓了儒家的道德思想,它的意义更多的是在讽喻现实社会。
君子国之后李汝珍又对其它海外诸国进行了描写,有褒有贬,使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之相比,君子国就显得太完美了,政通人和,这是很难实现的理想社会。李汝珍只是将儒家强调的好的善的道德观念放入空想出来的社会模型中,这只能是空想。“当这个空幻的理想世界可望而不可及时,李汝珍未让笔下的人物唐敖留居,也未让他思返,而是在经历了许多国家后,以一连三日的大风将他送入了虚无缥缈的小蓬莱,让他在那里留连忘返,乐不思归了。”[2]
(二)理想的科举制度
李汝珍对当时的科举制度失望至极,在《镜花缘》中他一直都在寻找理想中的科举制度。在具体写天朝女试之前,作者先描述了一些海外小国的教育和考试,以淑士国和黑齿国最为典型。
第二十二回写唐敖等人来到淑士国,城门石壁上有一副对联,写着:“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比读书。”通过一位老者的口中,我们可以得知:淑士国有向例,凡庶民没参加考试的,成为游民,身充贱役,人皆耻笑,所以国人自幼莫不读书,教育科目广泛,涉及经史、词赋、书法、刑法等多个方面。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愿意读书的,很多都是为避免成为游民才去读书考试。而黑齿国人虽然黑得通身如墨,但是国人喜好读书,满脸书卷秀气,知书达理,没有丝毫淑士国的酸气。黑齿国在读书方面是男女平等的,女子也可以读书考试,并且女子并不比男的差,红红、亭亭就是个很好的例证。相比较而言作者更赞同黑齿国的教育情况。
虽然李汝珍在文中表达了对科举弊端以及穷酸儒士的讽刺,但是他并不反对科举制度,是他对当时的科举考试太失望了。“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李汝珍只能希望对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加以改良,却无法从根本上取消科举制度。”[3]因此不得以在文学中创造了这样一个不切实际、充满幻想的科举考试。“总之,天朝女试以诗赋为题不论官职的考试内容与目的,考生才学渊博,考官清廉识才,考规宽厚优遇,这就是李汝珍理想的科举。”[4]
二、理想世界实为镜花水月
李汝珍在小说中的创作是他作为一个文人借以表达自己理想化社会的寄托。这只是个文人理想,是文人的艺术创造。读者喜欢《镜花缘》也只是因为作品满足了现实的缺失,是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空想。这种镜花水月般的艺术创造虽然源于现实,但是却不符合实际,不能成真。例如君子国,作者将它塑造得太过理想化了。“他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根本就不具有科学的合理性。任何形态的社会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 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亦即善, 也必须以其为基础而绝不可能成为社会的基础。”[5]同样科举女试也是过于空想,过于完美。既然是空想,不可实现,李汝珍也很清楚这一点,作品中的唐敖最终还是脱离现实的羁绊,走上了寻仙求道的道路。
李汝珍作为清代的知识分子,跟同时的文人一样饱受压抑的八股考试之苦,在埋首故纸堆之余,他们只能从理想中寻找安慰自己的理想世界,将现实社会作为批判对象,用儒家的思想对其进行改造,显得虚幻而不切实际,更加不切实际的就是作者将看破红尘、寻仙问道作为主人公的结局。
三、结语
李汝珍以精妙幽默的语言讽刺指斥了社会现实,用他渊博的才学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很多奇风异俗都显示出与现实世界所不一样的光彩。很显然的是,作者理想中的世界过于理想,不切实际。在文化压制非常严酷、文字狱频繁发生的社会环境下,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李汝珍只能以理想的虚幻的想象去建构理想中的世界,来表达心中的美好愿望,虽然这只能是一个空想。
参考文献:
[1]李汝珍. 镜花缘[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3.
[2]袁淑俊.浅论《镜花缘》的现实世界与理想王国[J].天中学刊,2004:73.
[3]沈伯俊,胡邦炜.论《镜花缘》对科举制度的批判[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35.
[4]何求斌.天朝女试:李汝珍的理想科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44.
[5]许卫全,李昌华.从“惟善为宝”的标榜看李汝珍思想的局限[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