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的体育教学形式十分火热,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开展以来,国家和人民就开始重视体育教育了,而其中篮球教育更是备受关注和欢迎。篮球是一项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培养团队意识的运动,所以在大学教育期间非常有必要进行篮球体育教育的终身教育理念的教学。这样不光能够促进人们对体育运动产生热爱,还可以充实生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大学体育;篮球教育;终身教育
篮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是一项广泛开展的活动,学生对其的认可程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可以将终身体育教育渗透到篮球教学中,以其作为良好的教学载体。大学作为学生即将走入社会的关键阶段,在这期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既能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也为其身心发展打下基础。
一、终身篮球教育教学思想的重要性
终身篮球教学思想指的是将篮球学习和运动理念融入到生活的各方面和各阶段当中去,让人们能够始终以积极进取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心态去应对未来生活上的种种情况,能够始终保持健康的体魄以追求各方面的进步。篮球有着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精神,在生活中贯彻这种精神会起到无比积极的作用,让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会产生勇气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当期篮球教学的发展趋势
如今篮球的思想理念已经转变为由学校走向社区,从学生时代走向步入社会之后的各个阶段。我们可以用这种新的体育理念来建设学校体育教学的系统化和整体化,使横纵配合得当。篮球教学也随着新的体育理念的贯彻,渐渐地形成了贯穿全民终身的教学过程。
三、实行终身篮球体育教育的相关措施
(一)对教学的范围和内容进行扩大
实行大学篮球体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位为主,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起学生对篮球的热爱,让篮球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爱好,以此让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首先,可以对学生的篮球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充,然后在体育课上教授给学生基本的篮球技巧和动作,要让学生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巧。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内涵,增强其正义感和对运动的热情,这样即便以后出身社会,依然会保持运动习惯,产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完善教学方法
要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终身篮球理念和思想,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1.让学生进行分组对抗式篮球训练
要开展体育活动和游戏,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规划和目的性,在分组竞技的过程中,要增强对趣味性竞技活动的投入,让学生产生锻炼身体的意识,并通过比赛了解篮球的本质,以此获取运动的活力和激情。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音频或者现场示范,这一系列的教学方法都可以综合运用在终身篮球教育上。比如在室内课上,可以使用多媒体投影仪,在大屏幕上给学生播放篮球比赛或者是一些篮球明星的纪录片,比如科比·布莱恩特的纪录片“Muse”。通过让学生观看这类视频,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强化其正能量,并能够把这种能量带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当中。
(三)要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要帮助学生增强锻炼意识,树立起终身篮球学习思想,提高其学习能力,并能够将坚持锻炼身体和健康的生活态度融入到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阶段之中。通对学生进行篮球技能的教学,培养其自主学习和锻炼的意识,并通过让学生对篮球对抗的战术进行研究,使其思维得到锻炼,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终身篮球教育的积极因素,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学习到篮球的神髓所在,同时通过学习篮球使自身素质有所提高。由此可见,正确的终身篮球体育教育除了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和技能的掌握,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让学生学会把握自我。
(四)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终身篮球体育教学,所要求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到篮球的理论和技巧,更加重视的是对学生身体、智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进行篮球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正确的竞争理念,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让学生渴望赢得胜利,并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在不断的比赛中,使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和培养;在学习篮球的过程中,学会通过不断地观察、比较和模仿,对自己的篮球技巧做出改进,这个过程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记忆力的提升,实践能力也随之提高;而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素质和拼搏的个性主义素质等,这些宝贵的素质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适当的体育锻炼还可以逐渐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些素质应该融入终身体育教学的观念,让学生即便在离开學校初入社会以后,也能保留这些优秀的思想和品质。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篮球体育意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精神,不断改进教学理念,以创新的教学手法将终身体育教育融入到篮球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终身篮球体育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5,03:134 136.
[2]李晨,成立章.试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终身篮球体育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5:430.
作者简介:
杨振(1994.11—),男,回族,籍贯:山东省,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关键词:大学体育;篮球教育;终身教育
篮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是一项广泛开展的活动,学生对其的认可程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可以将终身体育教育渗透到篮球教学中,以其作为良好的教学载体。大学作为学生即将走入社会的关键阶段,在这期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既能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也为其身心发展打下基础。
一、终身篮球教育教学思想的重要性
终身篮球教学思想指的是将篮球学习和运动理念融入到生活的各方面和各阶段当中去,让人们能够始终以积极进取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心态去应对未来生活上的种种情况,能够始终保持健康的体魄以追求各方面的进步。篮球有着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精神,在生活中贯彻这种精神会起到无比积极的作用,让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会产生勇气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当期篮球教学的发展趋势
如今篮球的思想理念已经转变为由学校走向社区,从学生时代走向步入社会之后的各个阶段。我们可以用这种新的体育理念来建设学校体育教学的系统化和整体化,使横纵配合得当。篮球教学也随着新的体育理念的贯彻,渐渐地形成了贯穿全民终身的教学过程。
三、实行终身篮球体育教育的相关措施
(一)对教学的范围和内容进行扩大
实行大学篮球体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位为主,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起学生对篮球的热爱,让篮球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爱好,以此让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首先,可以对学生的篮球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充,然后在体育课上教授给学生基本的篮球技巧和动作,要让学生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巧。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内涵,增强其正义感和对运动的热情,这样即便以后出身社会,依然会保持运动习惯,产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完善教学方法
要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终身篮球理念和思想,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1.让学生进行分组对抗式篮球训练
要开展体育活动和游戏,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规划和目的性,在分组竞技的过程中,要增强对趣味性竞技活动的投入,让学生产生锻炼身体的意识,并通过比赛了解篮球的本质,以此获取运动的活力和激情。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音频或者现场示范,这一系列的教学方法都可以综合运用在终身篮球教育上。比如在室内课上,可以使用多媒体投影仪,在大屏幕上给学生播放篮球比赛或者是一些篮球明星的纪录片,比如科比·布莱恩特的纪录片“Muse”。通过让学生观看这类视频,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强化其正能量,并能够把这种能量带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当中。
(三)要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要帮助学生增强锻炼意识,树立起终身篮球学习思想,提高其学习能力,并能够将坚持锻炼身体和健康的生活态度融入到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阶段之中。通对学生进行篮球技能的教学,培养其自主学习和锻炼的意识,并通过让学生对篮球对抗的战术进行研究,使其思维得到锻炼,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终身篮球教育的积极因素,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学习到篮球的神髓所在,同时通过学习篮球使自身素质有所提高。由此可见,正确的终身篮球体育教育除了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和技能的掌握,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让学生学会把握自我。
(四)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终身篮球体育教学,所要求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到篮球的理论和技巧,更加重视的是对学生身体、智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进行篮球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正确的竞争理念,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让学生渴望赢得胜利,并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在不断的比赛中,使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和培养;在学习篮球的过程中,学会通过不断地观察、比较和模仿,对自己的篮球技巧做出改进,这个过程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记忆力的提升,实践能力也随之提高;而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素质和拼搏的个性主义素质等,这些宝贵的素质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适当的体育锻炼还可以逐渐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些素质应该融入终身体育教学的观念,让学生即便在离开學校初入社会以后,也能保留这些优秀的思想和品质。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篮球体育意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精神,不断改进教学理念,以创新的教学手法将终身体育教育融入到篮球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终身篮球体育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5,03:134 136.
[2]李晨,成立章.试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终身篮球体育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5:430.
作者简介:
杨振(1994.11—),男,回族,籍贯:山东省,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