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手工绣花门帘是民间传统工艺中的一种,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民间手工绣花门帘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它独特的艺术特色被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通过走访豫北农村;接触手工绣花门帘传承人;收集了部分地方图书馆相关的馆藏资料,对绣花门帘有了深刻的认识,分析了绣花门帘这一物件的传承意义。手工绣花门帘是在纺织刺绣的基础上产生的,手工绣花门帘以精美的刺绣纹样修饰着帘头、帘面、帘耳。在生产力与时代审美的影响下,绣花门帘在不同的时代有着各自的特点;对其制作、纹样、刺绣、色彩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概括。绣花门帘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环境已不健全,绣花门帘手工艺的传承也处于濒危状,接近被埋没和遗忘的边缘,希望通过对该工艺的研究,一方面能创作更美更有情意的绣花门帘工艺,另一方面能起到传承我国古老文化艺术的作用,另对发展传承和发展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遗产;民间传统工艺;手工绣花门帘
一、绣花门帘的历史背景
绣花门帘工艺是在女红文化的背景下代代相传的。当下,绣花门帘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环境已不存在,绣花门帘手工艺的传承也处于濒危状态。人类进入现代化的进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绣花门帘仍不缺爱好者,绣花门帘刺绣工艺的传承对物质文化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多样性都有着一定的价值[6]。
(一)女红文化
文化一词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女红文化是指女红活动与女红作品所产生的物质影响与精神影响。从物用来说,女红包含编结、纺织、刺绣、缝纫等,可以说一个家庭的生活都离不开女性的双手。平常百姓家的女性常常以女红补贴家用,而上层社会女性学习女红以表明自己的贤惠与教养。女红象征着女性的人格与修养。有俗语说娶美貌的妻子,不如娶手巧的妻子。在婚嫁方面,女红是否做得精致成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7]。因此便衍生出了许多与女红有关的民俗手工技艺,民间的女红很是细腻、精致,体现在具有艺术气质的作品上。作品的艺术气质会让观者赏心悦目,这也是女红表达情感的动机所在。每个人的思想情感都是虚拟的存在于内心深处,让人看不见也摸不着,想要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形式性的传递出去,与别人交流,需要借用某种具体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会比直接的语言表达更加形象贴切,通过物象表达心中的某种想法和情愫。女红是民间女性情感的寄托,她们就通过自己手中的针线来表达对事物的爱和内心的幸福与孤寂之情。
(二)女红里的刺绣
刺绣是女红的主要内容,刺绣艺术,又名“绣”俗称“绣花”,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工艺之一。以绣针引彩线,彩线多为丝线、绒线,然后按设计的图纸花样,在丝绸、或布帛上面刺缀运针,以绣迹形成理想的纹样或文字,这就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刺绣工艺。后来由于刺绣多为女性所作,又故名为“女红”。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中提到,就有规定应“衣画而裳绣”。至周代,又有“绣缋共职”的历史记载。湖南和湖北曾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可以看出,绣制水平都很高。
(三)刺绣里的绣花门帘
门帘一词在《辞源》和《辞海》中都没有做单独的详细解释,帘在辞海上的解释也仅仅是用布、竹、苇等做成的遮蔽门窗用具,或是酒家做为店招的旗帜。本文所研究的门帘是广义上房门上悬挂的帘子,用来围合和分隔空间的织物类门帘,关于此类门帘文化及研究,在国内几乎很少,近乎空白,在一些翻阅到的关于印染的书籍中也仅是略有点到,像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编著的《中国蓝印花布》记载中带到过、还有就是在左汉中著作的《民间美术全集》和范纬编著的《老北京的招幌》中,也隐约能看到一些民间布染和刺绣门帘的图片资料,对于绣花门帘的详细历史和制作工艺还有待人们深入研究。
二、对豫北绣花门帘的认识
手工绣花门帘距离我们的年代久远,没能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对手工绣花门帘的深入研究还比较少。据《宋史·职官志》载,宋代刺绣达到鼎盛时期,制作工艺空前;潘鲁生《论中国民间美术》中强调民间美术应继续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写到民间手工技艺面临消逝,需要社会各界对其深入研究与保护,需要依据现状制定出对豫北地区手工绣花门帘的保护方案。
(一)豫北地区绣花门帘的制作方法和寓意
从民俗文化视角探讨豫北农村地区绣花门帘的艺术特色,形成色彩,图式,有效传播并传承河南优秀的民间文化。引起社会对农村地区绣花门帘的重视。起到传承和发展手工绣花门帘这项古老工艺的作用。在研究基础上让人们深度了解手工绣花门帘这项古老的手工艺,希望通过研究探索出保护和发展手工绣花门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使更多的人关注手工绣花门帘的成长。
1、手工绣花门帘做法。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制作方式,豫北地区门帘大多由两部分构成,即门帘和门帘头,由制作者纯手工进行,门帘的精美程度均取决于绣花的工艺。因此,绣花是门帘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也是最能体现其艺术特色的重要环节。豫北传统的绣花工艺选择上乘的彩色丝线和小号缝衣针作为基本材料。在描好的底子上,常采用平针和回针相结合的针法绣上去。在绣完整体图案后还多采用单线为绣好的圖案进行勾边。这些一辈辈人手耳相传的工艺使得关中的绣花门帘独具豫北地区情韵。2、绣花图案的寓意。精美的图案是绣花门帘的一大特色,绣花多采用五颜六色的丝线,在门帘上绣出包含吉祥寓意的荷花、鸳鸯、竹子、石榴、蝴蝶以及文字等图案纹样,寓意深厚饱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绣花门帘考究的做工既有传统的韵味,又具现代风格,绣上“一帆风顺”、“百事可乐”希望家庭美满;“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用来寓意新婚夫妇;“百花齐放”、“幸福美满”祈求美好的生活。千针万线绣出的图案色彩热烈鲜明;大方美观;吉祥喜气。3、制定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从制作出的成品和制作工具调查研究,记录多样的手工绣花门帘工艺品,深入研究其艺术价值、历史发展,全面观察发现绣花门帘所蕴含的古老的意境、包含的人民智慧结晶、体现的民间工艺文化。手工绣花门帘艺术是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形式,图案和图案的象征意义被人们所喜爱。
(二)豫北地区绣花门帘的创新性和艺术特色
1、创新点:着眼于手工绣花门帘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引起当代人及后代人的关注了解。研究发现该工艺的制作和深厚艺术价值以及所体现的情意。更加丰富传承中华民间艺术的独特性。相比现代数码刺绣可以模拟各种针法的样式编程,即使可以复制出传统刺绣针法的质感,但绣制机械化,过于工整,却不如手工的绣制,因有人情味而耐看。机械生产的进步性是无可否认的,但缺乏手工创作的艺术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2、特色:手工绣花门帘来源于民间,丰富于民间;具有民族性,制作方法和门帘成品有艺术独特的艺术性;富含民俗文化、有着民族特色,显示了豫北地区的手工绣花文化底蕴的深厚。绣花的设计与豫北地区的生活气息密切联系,并且尤其注重物用与审美的结合,注重体现物与人的情感的交流。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一些源于原始狩猎和农耕文明条件下先民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却渐行渐远,有些已经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了。于是,保护和传承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遗产,我们共同的文明,有些已经列入清单,但遗产绝不仅限于一本厚厚的名单,还有许多未被列入清单的珍贵遗产更值得去研究和保护。本文就豫北地区的民间刺绣中的绣花门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的民俗文化、工艺特点和艺术特色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从事此工艺的人已不多,需要及时联及他们,搜集、记录他们的工艺品,学习他们的经验技术。需要重新探求,大范围整合,保存优秀历史作品。对豫北此项工艺制作材料和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本文最后通过考察资料分析了当前豫北地区绣花门帘的传承现状,希望能在现代工业化时代独辟蹊径,寻找合适的传承方法。根据当前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生态,总结概括了适合豫北绣花门帘传统造型与工艺共同传承发展的途径,并对绣花门帘的传承设计进行了探察,使得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将不再守望。
关键词:文化遗产;民间传统工艺;手工绣花门帘
一、绣花门帘的历史背景
绣花门帘工艺是在女红文化的背景下代代相传的。当下,绣花门帘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环境已不存在,绣花门帘手工艺的传承也处于濒危状态。人类进入现代化的进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绣花门帘仍不缺爱好者,绣花门帘刺绣工艺的传承对物质文化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多样性都有着一定的价值[6]。
(一)女红文化
文化一词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女红文化是指女红活动与女红作品所产生的物质影响与精神影响。从物用来说,女红包含编结、纺织、刺绣、缝纫等,可以说一个家庭的生活都离不开女性的双手。平常百姓家的女性常常以女红补贴家用,而上层社会女性学习女红以表明自己的贤惠与教养。女红象征着女性的人格与修养。有俗语说娶美貌的妻子,不如娶手巧的妻子。在婚嫁方面,女红是否做得精致成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7]。因此便衍生出了许多与女红有关的民俗手工技艺,民间的女红很是细腻、精致,体现在具有艺术气质的作品上。作品的艺术气质会让观者赏心悦目,这也是女红表达情感的动机所在。每个人的思想情感都是虚拟的存在于内心深处,让人看不见也摸不着,想要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形式性的传递出去,与别人交流,需要借用某种具体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会比直接的语言表达更加形象贴切,通过物象表达心中的某种想法和情愫。女红是民间女性情感的寄托,她们就通过自己手中的针线来表达对事物的爱和内心的幸福与孤寂之情。
(二)女红里的刺绣
刺绣是女红的主要内容,刺绣艺术,又名“绣”俗称“绣花”,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工艺之一。以绣针引彩线,彩线多为丝线、绒线,然后按设计的图纸花样,在丝绸、或布帛上面刺缀运针,以绣迹形成理想的纹样或文字,这就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刺绣工艺。后来由于刺绣多为女性所作,又故名为“女红”。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中提到,就有规定应“衣画而裳绣”。至周代,又有“绣缋共职”的历史记载。湖南和湖北曾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可以看出,绣制水平都很高。
(三)刺绣里的绣花门帘
门帘一词在《辞源》和《辞海》中都没有做单独的详细解释,帘在辞海上的解释也仅仅是用布、竹、苇等做成的遮蔽门窗用具,或是酒家做为店招的旗帜。本文所研究的门帘是广义上房门上悬挂的帘子,用来围合和分隔空间的织物类门帘,关于此类门帘文化及研究,在国内几乎很少,近乎空白,在一些翻阅到的关于印染的书籍中也仅是略有点到,像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编著的《中国蓝印花布》记载中带到过、还有就是在左汉中著作的《民间美术全集》和范纬编著的《老北京的招幌》中,也隐约能看到一些民间布染和刺绣门帘的图片资料,对于绣花门帘的详细历史和制作工艺还有待人们深入研究。
二、对豫北绣花门帘的认识
手工绣花门帘距离我们的年代久远,没能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对手工绣花门帘的深入研究还比较少。据《宋史·职官志》载,宋代刺绣达到鼎盛时期,制作工艺空前;潘鲁生《论中国民间美术》中强调民间美术应继续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写到民间手工技艺面临消逝,需要社会各界对其深入研究与保护,需要依据现状制定出对豫北地区手工绣花门帘的保护方案。
(一)豫北地区绣花门帘的制作方法和寓意
从民俗文化视角探讨豫北农村地区绣花门帘的艺术特色,形成色彩,图式,有效传播并传承河南优秀的民间文化。引起社会对农村地区绣花门帘的重视。起到传承和发展手工绣花门帘这项古老工艺的作用。在研究基础上让人们深度了解手工绣花门帘这项古老的手工艺,希望通过研究探索出保护和发展手工绣花门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使更多的人关注手工绣花门帘的成长。
1、手工绣花门帘做法。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制作方式,豫北地区门帘大多由两部分构成,即门帘和门帘头,由制作者纯手工进行,门帘的精美程度均取决于绣花的工艺。因此,绣花是门帘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也是最能体现其艺术特色的重要环节。豫北传统的绣花工艺选择上乘的彩色丝线和小号缝衣针作为基本材料。在描好的底子上,常采用平针和回针相结合的针法绣上去。在绣完整体图案后还多采用单线为绣好的圖案进行勾边。这些一辈辈人手耳相传的工艺使得关中的绣花门帘独具豫北地区情韵。2、绣花图案的寓意。精美的图案是绣花门帘的一大特色,绣花多采用五颜六色的丝线,在门帘上绣出包含吉祥寓意的荷花、鸳鸯、竹子、石榴、蝴蝶以及文字等图案纹样,寓意深厚饱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绣花门帘考究的做工既有传统的韵味,又具现代风格,绣上“一帆风顺”、“百事可乐”希望家庭美满;“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用来寓意新婚夫妇;“百花齐放”、“幸福美满”祈求美好的生活。千针万线绣出的图案色彩热烈鲜明;大方美观;吉祥喜气。3、制定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从制作出的成品和制作工具调查研究,记录多样的手工绣花门帘工艺品,深入研究其艺术价值、历史发展,全面观察发现绣花门帘所蕴含的古老的意境、包含的人民智慧结晶、体现的民间工艺文化。手工绣花门帘艺术是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形式,图案和图案的象征意义被人们所喜爱。
(二)豫北地区绣花门帘的创新性和艺术特色
1、创新点:着眼于手工绣花门帘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引起当代人及后代人的关注了解。研究发现该工艺的制作和深厚艺术价值以及所体现的情意。更加丰富传承中华民间艺术的独特性。相比现代数码刺绣可以模拟各种针法的样式编程,即使可以复制出传统刺绣针法的质感,但绣制机械化,过于工整,却不如手工的绣制,因有人情味而耐看。机械生产的进步性是无可否认的,但缺乏手工创作的艺术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2、特色:手工绣花门帘来源于民间,丰富于民间;具有民族性,制作方法和门帘成品有艺术独特的艺术性;富含民俗文化、有着民族特色,显示了豫北地区的手工绣花文化底蕴的深厚。绣花的设计与豫北地区的生活气息密切联系,并且尤其注重物用与审美的结合,注重体现物与人的情感的交流。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一些源于原始狩猎和农耕文明条件下先民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却渐行渐远,有些已经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了。于是,保护和传承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遗产,我们共同的文明,有些已经列入清单,但遗产绝不仅限于一本厚厚的名单,还有许多未被列入清单的珍贵遗产更值得去研究和保护。本文就豫北地区的民间刺绣中的绣花门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的民俗文化、工艺特点和艺术特色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从事此工艺的人已不多,需要及时联及他们,搜集、记录他们的工艺品,学习他们的经验技术。需要重新探求,大范围整合,保存优秀历史作品。对豫北此项工艺制作材料和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本文最后通过考察资料分析了当前豫北地区绣花门帘的传承现状,希望能在现代工业化时代独辟蹊径,寻找合适的传承方法。根据当前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生态,总结概括了适合豫北绣花门帘传统造型与工艺共同传承发展的途径,并对绣花门帘的传承设计进行了探察,使得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将不再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