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与梁实秋:不打不相识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webst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3年,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出版后,很快风靡文坛,受到很多文学青年的喜欢,可是梁实秋却不觉得好。1923年7月,梁实秋在((创作》周刊上发表了《(繁星>与(春水)》一文,批评冰心的这两部诗集。
  梁实秋告诉读者:“冰心女士是一个散文作家、小说作家,不适宜于诗;《繁星》《春水》的体裁不值得仿效而流为时尚。”梁实秋的这种言论当然是一家之言,但在文坛上却是一篇醒目的反调文章。当时,冰心在文坛上的声望比梁实秋高得多,被梁实秋批评得一无是处的小诗,正是很多文学青年模仿的对象。因此,梁实秋的这篇宏论是很难让冰心服气的。
  批评文章发表后没几天,梁实秋就踏上了去美国的轮船。在这艘船上,他遇到了冰心。经人介绍,两人相识,但当时梁实秋认为冰心是“一个不容易亲近的人,冷冷的好像要拒人千里之外”。
  到美國后,梁实秋与冰心的交往逐渐多了起来。梁实秋发现冰心“不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不過对人有几分矜持,至于她的胸襟之高超,感觉之敏锐,性情之细腻,均非一般人所可企及”。从此,两人结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
  不久,波士顿一带的中国留学生在当地的“美术剧院”演出了英文版《琵琶记》,梁实秋在剧中饰蔡中郎,冰心演宰相之女,演出轰动一时。两人留学回国之后一度断了联系,直到抗战爆发才又重逢。
  1940年,梁实秋过生日,冰心应邀参加。酒过三巡后,梁实秋忽然研墨展纸,索要冰心的字。那天冰心喝了一点儿酒,心情特别好,便提笔欣然写下:“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要好的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算梁实秋最像一朵花,虽然是一朵鸡冠花,培植尚未成功,实秋仍需努力!”梁实秋拿到这幅字后极为珍爱,后来一直把它带在身边。
  抗战胜利后,冰心随丈夫去了日本,她在日本的寓所里特意挂了梁实秋送给她的一幅字。1951年,冰心夫妇回国,定居北京,而梁实秋于1949年6月去了台湾。由于海峡两岸局势紧张,两人中断了联系。后来,梁实秋听说“冰心和她的丈夫双双服毒自杀”,非常悲痛,写了一篇《忆冰心》,用细腻平和的笔触回忆了两人几十年的友情。
  1972年春,梁实秋才得知冰心依然健在。而后,这篇文章也辗转到了冰心手里,她看后十分感动,立刻写了一封信,托友人转给梁实秋。梁实秋感慨万千,欣慰之余,又提笔写了更正文字,并将文章收入散文集中。
  冰心期待梁实秋能回大陆看看,结果等来的却是梁实秋病逝的噩耗。冰心当时已经87岁,她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和泪写了两篇悼念文章。晚年冰心出版的《关于男人》一书里说:“我这一辈子接触过的可敬可爱的男人的数目,远在可敬可爱的女子之上。”在这本集子中,收录了那两篇写梁实秋的文章。而当梁实秋的遗孀到北京拜访冰心时,冰心悲痛地说:“实秋是我的一生知己。”
  冰心与梁实秋的友情,在两人的文章中可见一斑。世人皆知,一般的悼念文章都是为表达生者对已逝亲友的思念而作,绝无两者相互悼念的道理。但冰心和梁实秋之间,生前都曾发表过悼念对方的文章,可谓千古一绝。
其他文献
1954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打算排演曹禺的名剧《雷雨》,作为剧作者和院长,曹禺经常到排练场地进行指导。一天,曹禺观看了演员的彩排后表示,为了让演出效果更好,准备对原有剧本进行一些修改。大家有些不解:“《雷雨》已经写出来二十多年,也演出过上千场了,这样一部享有盛名的剧作还需要修改吗?”  曹禺听后认真地回答:“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缺,特别对于文学创作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修改才会让作品更
一弯新月  一枚银色的秤钩  微笑地挂起了金黄的秋  不行 高喽  还是高喽  银河的尾巴还高翘在天东头  夜 晚  一头勤劳的小黑驴  它拉起银河的磨杆  转动了天空的磨盘  星星豆一粒粒旋进了天空  黎明 这雪白的豆浆  便热腾腾地馋醒了多梦的小城  白 露  玲珑剔透的名字  里面住著我漂亮的妹妹  清澈明亮的眼睛  汪满月亮的纯情和善良  小心一点 早起的蝴蝶  不要打碎了这星星产下的蛋 
騎着自行车去打仗
期刊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炸毁了位于上海的同济大学校园。为了坚持办学,同济师生被迫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万里跋涉,最终于1941年初到达四川宜宾的李庄镇。跟随这批学生来到李庄镇的还有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童第周和他的夫人。  初到李庄,条件非常艰苦,童第周没有精良的设备来从事胚胎研究。一天他从学校回家,在镇上一个旧货商店发现了一台显微镜,老板张口就要六万元。六万元相当于童第周夫妇两年的薪水,他们囊中羞涩,根本买不起
电影《百鸟朝凤》中,唢呐成了中国民间乐器的代表,遭受西洋管弦乐冲击。然而,唢呐根本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乐器。  “唢呐”这个名字是波斯语的音译。一个唐代骑马俑的俑人手里就举着管身比较短粗的唢呐。可见,早在唐代,唢呐这种来自中东的乐器已经穿过丝绸之路上的漫漫黄沙传入了中国。  到了明代,中国人依然把唢呐视为外族的乐器。在明代后期文学家徐渭眼中,唢呐是金朝、元朝的遗物,他愤愤不平地说:“古筝、笛子这些中
在唐朝,跟着唐太宗打天下、能画像凌烟阁的,只有24人,史称二十四功臣。其中,民间称为门神的秦琼排名倒数第一,徐茂公也只排倒数第二。可是有一人在民间甚无盛名,而且两次对阵时都被敌人活捉,却排名11。  这个人,就是刘弘基。  刘弘基是陕西咸阳人,年轻时不爱读书,酷爱舞枪弄棒,“交通轻侠,不事家产”。本来,在那个唯科举才是出路的时代,他是很难做官的,好在他父亲担任刺史,他也受到荫庇,做了官,担任右勋侍
据《玄怪录》记载,唐宪宗时期,有位富商王兰带着几百万钱外出购买茶叶,途经同州韩城县(今陕西韩城市)芝川村,身感不适,就在当地人蔺如宾家借宿。这一借宿不打紧,王兰自此卧床不起,好在自己有钱,出手也阔绰,蔺如宾一家人悉心服侍,倒也没说什么。  可过了很久,王兰也不见好,蔺如宾不禁心生毒计,想霸占王兰的财产,于是,用毒药把王兰毒死了,百万家财落入蔺如宾之手。从那以后,蔺如宾骄奢淫逸起来,购置良田广宅、骡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五月,湘潭的江西商人请戏班子在火宫殿唱大戏,剧名为《渭水求贤》。故事说的是姜子牙在渭水河直鉤钓鱼,遇上了四处求贤的周文王。演姜子牙的伶人念白“周家八百八十年”,官话不标准,露出了江西口音。这本是一件小事,可看戏的本地人却大肆起哄,大喝倒彩。江西商人认为是当地人故意侮辱他们,就此结下了梁子。  过了几天,江西商人又请了一个戏班子在万寿官唱戏,看戏的湘潭土著“哄笑如故”。这下
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某县有母子两人,家境贫穷,靠街坊四邻周济勉强过活。一天夜里儿子出门打工,早晨回家时却发现老母亲被人杀死,头颅不翼而飞。  儿子立刻报了案,可这桩案子没头没脑,县令也犯了难。杀人案总得有个作案动机,说是劫杀吧,这家人一贫如洗,也犯不着被匪徒盯上。最大的可能性是仇杀,但当地居民都表示母子俩为人和善,从未与他人结仇。  案件搁置了几天,忽然有了新进展:有人在百里外一个叫碉
1661年初,郑成功命19岁的世子郑经留守厦门,亲率大军攻取台湾,荷兰人很快被压缩在少数要塞里负隅顽抗。一年后,郑成功驱逐荷兰守军,为维护祖国领土做出光辉贡献。收复台湾是郑氏集团的一大胜利,郑成功准备将台湾建设为抗清基地。登陆台湾岛后,他亲自巡视各地,抚慰当地高山族同胞,安排将士屯田垦荒,形势一片大好。  不料就在此时,坏消息忽如晴天霹雳一般接连传来。首先是来自北京的噩耗,他的父亲郑芝龙此前误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