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的意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般以为城市化是一具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城市化过程还包括诸如城市影响、城市传播和城市带动的外向式的扩散过程。城市化裨上是以内向式集聚为主和外向式推延为辅的综合作用的过程。人口因素在城市化中的重要性如何?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思路中是否能从人口角度予以考虑?
一、城市化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的转型过程,包括人口流动、地域景观、社会文化等诸多内涵。“城市化”的主体主要是两方面:人口和产业。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不仅包括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三产业的转移,还包括非农业投资及其技术、生产能力在城市积聚。它强调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过程,特别是从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和人们消费方式等方面来分析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非农化同向发展,城市经济理论研究表明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打动及吸引,即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崛起。人口随着产业的发展变化积聚到城市,社会经济同时促进产业不断发展变化。城市由其独特的积聚和辐射作用使成本、效率不断优化,但产业的变化发展也使城市化面临诸多问题,例如人口的过度聚集将造成就业、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城市的积聚、辐射功能反而造成城市整体功能的瘫痪,使人口及产业都遭受严重的恶劣影响。西部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提升整体水平,必须从人口角度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实现城市化的发展。
二、全力加速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切入点,是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必要条件。依据对世界100个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以人均GDP为标志的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有一定的成正比的对应关系。当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应60.l%,我国人均GDP已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仅有30.4%,低了30个百分点。我国的城市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
城市化是“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二十多年来的经验表明,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城镇化,实现农村大部分人口向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农村土地向少部分种田能手集中。城镇化将十分有得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通过城镇化将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大部分转变为城镇居民,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城市化是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西部开发的重点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通过在广大西部地区推进城市化,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形成一批人口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十分有利于西部地区脱贫致富,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西部地区城市化的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体系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到2002年,西部地区共有城市167个,其中城市辖区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城市有3个,总人口在200-400万的城市有1个,总人口在100-200万的城市有29个,总人口在50-100万的城市有48个,总人口在20-50万的城市有57个,总人口在20万以下的城市有29个。从城市空间分布形态来看,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由于受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西南地区密度高于西北地区。在铁路、水道等交通枢纽沿线,构成西部的城市密集区和密集带,而在省(市)区内部,又形成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省会邻近地区城镇密集区。
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滞后于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全国的城市化水平。200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为36.2%,西部地区为28.73%,城市密度小,城市数量增加缓慢,西部平均每227人有一座建制市,而全国平均每189万人就有一座城市。1978-2000年,全国城市数量增加了470座,西部地区只增加了81座,只占同期全国城市增加数的17%;西部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大城市发展的滞后引起了大中小城市发展的极不协调,中间通道过小,导致西部城市体系内部功能传递和信息交流的不通畅,严重制约城市体系在西部发展中的作用发挥。
四、西部地区人口的现状和问题
西部人口增长速度很快,1990-1998年平均增长率达11.48%。1991-1998年间,我国人均GDP最低的9个省(区)全部在西部地区。我国目前依然存在的3000多万贫困人口就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素质较低,人口观念陈旧,思想守旧,不思进取,自我封闭,按部就班,效率低下,人口文化素质低,人口身体素质弱,贫困率高,人口死亡率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从事种植业人口比重高,从事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低,交通、邮电、通讯人口比重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膨胀。
五、从人口角度看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思路
西部地区回忆城市化进展,要突出产业集聚、城市功能完善和体制创新这三个重点环节。通过不同类型城镇集聚产业,通过过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城市功能,通过功能创新、体制创新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城市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在这三个重点环节中,基础是产业集聚。产业的集聚扩张和升级是城镇化的根本命脉,没有充分的产业基础,城镇只能是无源之水。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首先集中精力打好产业基础,以产业的集聚和扩张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的转移。
如果说在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那么在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的矛盾尤其尖锐。西部开发战略,就西部地区而言是为了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们的温饱问题;--是发展问题。可以预见,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将出现一些新的人口现象。首先,当前的人口迁移的格局将发生变化。西部人口向东流的势头将逐渐减弱,东部地区人口将开始流向西部;第二,由农村向城市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西部地区现代化过程也将是人口城镇化的过程,城市将会出现大量的流动人口。
经济发展必然带动城市化进程向前发展。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使城市化在概念与外延不尽相同。从微观角度出发,从不同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的差异性人手,因地制宜。对于相对落后地区,应根据其特点发展特色经济,支持产品拓展市场,即以有潜力的产业为基础,以产业支持的城镇为中心,加快发展小城镇,同时依托中、小城市,由点到面,在规模和体制上提高一个层次。城市化的一个内在要求就是规模问题,规模的增大,并不是人口简单聚集的成果。要避免重复建设和机构冗杂,提高规模效率,有必要从政策上调整行政区划和贫困的合理分配,不仅包括地域资源,还有自然资源及人力资源都要体现合理的分配与组合,必须科学分析按部就班,突破城乡限制,打破工农相隔,开发广阔的市场。因此针对西部地区人少地多的地方,加大对农业的投人,发展生态农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农业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将可以吸纳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不仅可以解决本地剩余劳动力。甚至可将东中部的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带头资金技术)吸引到西部去,加速小城镇或中小城市的进程,在西部一些相对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充分利用城市科技实力,劳动力素质科技人才群等相对优势,积极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培育壮大大中型城市,使西部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城市带和经济区,较快地实现人口城市化,协调解决人口与城市的诸多问题。
综上所述,持续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控制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相结合,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与加快城市化进程多管齐下,将逐步实现西部地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化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的转型过程,包括人口流动、地域景观、社会文化等诸多内涵。“城市化”的主体主要是两方面:人口和产业。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不仅包括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三产业的转移,还包括非农业投资及其技术、生产能力在城市积聚。它强调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过程,特别是从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和人们消费方式等方面来分析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非农化同向发展,城市经济理论研究表明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打动及吸引,即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崛起。人口随着产业的发展变化积聚到城市,社会经济同时促进产业不断发展变化。城市由其独特的积聚和辐射作用使成本、效率不断优化,但产业的变化发展也使城市化面临诸多问题,例如人口的过度聚集将造成就业、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城市的积聚、辐射功能反而造成城市整体功能的瘫痪,使人口及产业都遭受严重的恶劣影响。西部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提升整体水平,必须从人口角度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实现城市化的发展。
二、全力加速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切入点,是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必要条件。依据对世界100个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以人均GDP为标志的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有一定的成正比的对应关系。当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应60.l%,我国人均GDP已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仅有30.4%,低了30个百分点。我国的城市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
城市化是“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二十多年来的经验表明,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城镇化,实现农村大部分人口向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农村土地向少部分种田能手集中。城镇化将十分有得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通过城镇化将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大部分转变为城镇居民,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城市化是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西部开发的重点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通过在广大西部地区推进城市化,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形成一批人口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十分有利于西部地区脱贫致富,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西部地区城市化的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体系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到2002年,西部地区共有城市167个,其中城市辖区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城市有3个,总人口在200-400万的城市有1个,总人口在100-200万的城市有29个,总人口在50-100万的城市有48个,总人口在20-50万的城市有57个,总人口在20万以下的城市有29个。从城市空间分布形态来看,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由于受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西南地区密度高于西北地区。在铁路、水道等交通枢纽沿线,构成西部的城市密集区和密集带,而在省(市)区内部,又形成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省会邻近地区城镇密集区。
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滞后于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全国的城市化水平。200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为36.2%,西部地区为28.73%,城市密度小,城市数量增加缓慢,西部平均每227人有一座建制市,而全国平均每189万人就有一座城市。1978-2000年,全国城市数量增加了470座,西部地区只增加了81座,只占同期全国城市增加数的17%;西部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大城市发展的滞后引起了大中小城市发展的极不协调,中间通道过小,导致西部城市体系内部功能传递和信息交流的不通畅,严重制约城市体系在西部发展中的作用发挥。
四、西部地区人口的现状和问题
西部人口增长速度很快,1990-1998年平均增长率达11.48%。1991-1998年间,我国人均GDP最低的9个省(区)全部在西部地区。我国目前依然存在的3000多万贫困人口就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素质较低,人口观念陈旧,思想守旧,不思进取,自我封闭,按部就班,效率低下,人口文化素质低,人口身体素质弱,贫困率高,人口死亡率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从事种植业人口比重高,从事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低,交通、邮电、通讯人口比重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膨胀。
五、从人口角度看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思路
西部地区回忆城市化进展,要突出产业集聚、城市功能完善和体制创新这三个重点环节。通过不同类型城镇集聚产业,通过过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城市功能,通过功能创新、体制创新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城市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在这三个重点环节中,基础是产业集聚。产业的集聚扩张和升级是城镇化的根本命脉,没有充分的产业基础,城镇只能是无源之水。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首先集中精力打好产业基础,以产业的集聚和扩张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的转移。
如果说在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那么在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的矛盾尤其尖锐。西部开发战略,就西部地区而言是为了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们的温饱问题;--是发展问题。可以预见,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将出现一些新的人口现象。首先,当前的人口迁移的格局将发生变化。西部人口向东流的势头将逐渐减弱,东部地区人口将开始流向西部;第二,由农村向城市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西部地区现代化过程也将是人口城镇化的过程,城市将会出现大量的流动人口。
经济发展必然带动城市化进程向前发展。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使城市化在概念与外延不尽相同。从微观角度出发,从不同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的差异性人手,因地制宜。对于相对落后地区,应根据其特点发展特色经济,支持产品拓展市场,即以有潜力的产业为基础,以产业支持的城镇为中心,加快发展小城镇,同时依托中、小城市,由点到面,在规模和体制上提高一个层次。城市化的一个内在要求就是规模问题,规模的增大,并不是人口简单聚集的成果。要避免重复建设和机构冗杂,提高规模效率,有必要从政策上调整行政区划和贫困的合理分配,不仅包括地域资源,还有自然资源及人力资源都要体现合理的分配与组合,必须科学分析按部就班,突破城乡限制,打破工农相隔,开发广阔的市场。因此针对西部地区人少地多的地方,加大对农业的投人,发展生态农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农业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将可以吸纳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不仅可以解决本地剩余劳动力。甚至可将东中部的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带头资金技术)吸引到西部去,加速小城镇或中小城市的进程,在西部一些相对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充分利用城市科技实力,劳动力素质科技人才群等相对优势,积极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培育壮大大中型城市,使西部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城市带和经济区,较快地实现人口城市化,协调解决人口与城市的诸多问题。
综上所述,持续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控制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相结合,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与加快城市化进程多管齐下,将逐步实现西部地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