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Mag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创新整合点
  本节课实现了地理课堂的顺利翻转。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笔者给学生量身定做了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提供了配套学习资源(微课),以便准确指导学生学习;制作了适合课堂使用的微视频,通过网上旅游、模拟旅游、激情展示、情境联想、自主探究、资料搜集等学习环节,加大了学生对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地图和微视频,在活动体验中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并分析高寒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懂得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唯物主义观点。
  ● 教学过程
  1.学情了解,释疑解惑
  学生活动:小组长检查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完成情况并做出评价。小组协作解决任务单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成效检测。
  教师活动:对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探究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探究内容如图2所示。
  学生根据探究任务,先自主探究,把疑惑之处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青藏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地势高、气候寒,热量条件只适合草类生长,只能发展牧业;个别海拔较低、热量相对丰富的河谷地带水热条件组合相对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思考青藏地区河谷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学生边观看有关“河谷农业”的微视频,边思考问题(如图3)。
  师:河谷地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其水源条件也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所以河流两岸的冲积平原适宜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那青藏地区居民在吃、穿、住等方面具有哪些独特的高原色彩呢?
  学生探究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探究内容如图4所示。
  师: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来青藏地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这虽然促进了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对于保护好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请同学们献计献策。
  学生在组内进行合作交流。
  ● 教学反思
  1.我的收获
  (1)任务前置,课堂高效
  该课内容由课前学习任务单作引导,加上可供自学的配套的学习资源(微课),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2)信息化教学前移
  “人机一对一”的学习方式,实现了补课中“一对一效应”的高效率;另外,公共学习云盘、地理群、班级群、家长群、微信、校讯通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对地理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从身边的自然现象、日常生活常识入手,能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有用,也能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4)构建开放地理课堂
  大胆放手,将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提问的权利和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将学习、认识和习得的过程还给学生,构建了一个自主开放的课堂。
  (5)评价重视过程
  本节课对学习的评价重视过程,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并获得感情和体验,强调学生全员参与。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华。
  2.我的思考
  (1)进一步加强教材整合研究的思考
  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他们在自学质疑后提出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怎样基于翻转课堂合理规划课时内容、组织教材整合,将是地理学科教研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如何在课程表中设置自学质疑课的思考
  如何依据翻转课堂的理念,合理设置地理学科自学质疑课、训练展示课的课时数目及时间,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3)进一步提升微课录制质量的思考
  如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内容特点,提高微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需要通过外出学习、专家指导以及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来实现。
  (4)进一步拓展课时难点的研究的思考
  课时难点的准确确定是微课质量的基础,是落实个性化指导的前提。而课时难点的确定基础是对课标要求、学生基础、课时内容的深入研究。因此,要加强对地理学科课标的学习,深化学生起点能力、已有知识及认知风格分析,加大教材逻辑关系研究,逐步形成系统的地理学科微课体系。
  (5)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研究的思考
  在整合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应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得力助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做地理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点 评
  很明显,石颖老师受到当前翻转课堂的理念与方法的影响,尝试在“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中,将原来课中的教学内容移到课前,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 微课”的形式加以落实。如今的课中时间,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内,通过释疑解惑、模拟旅游、教师点拨、课堂检测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完成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这样的做法既体现了石颖老师对翻转课堂理念的理解与实践,又体现了翻转课堂在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鲜活生动的教学重组。就冲这一点,我给石颖老师先点个赞。
  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以微课的形式来呈现,那些相对稳定的需要重复讲解的核心概念、基本的事实与定律、基本的方法与规律、具体的过程演示与操作步骤等比较适合以微课的形式来呈现,而思辨性较强的内容、情感性同鸣的内容、必须立足于现场的激发灵感方面的内容,则不宜通过微课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望石颖老师在准备课前教学内容时加以区分与注意。
  从石颖老师的教学设计上看,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确实是浓墨重彩的,也是非常精彩的一个教学环节。它不但强调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的应用,还注重了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中所获得的情感与体验。在多元评价的设计上,既有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学点评的过程,也有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这样的评价设计是完整的,也是有实际效果的。
其他文献
翻转课堂不是为平庸准备的。这话用在翻转课堂“吴门学派”的佼佼者之一、苏州新草桥中学化学教师俞叶的身上,丝毫也不为过。  俞叶尝试“翻转”实验始于2013年秋冬,当时她执教高中化学。由于实验不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而且学习成绩丝毫不让“传统”,于是,她又把翻转课堂带进初中。《翻转课堂复习课:〈水和常用的溶液〉教学设计及反思》就是她初中翻转课堂的缩影。  这篇文章写的是复习课翻转课堂。从中可见,俞叶秉承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发展强调学生需要具备数字化资源与工具的操作技能,并将技术应用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以及形成创新作品。在新课标中,基于项目的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方案设计、新知学习、实践探索,具有创新特质的学习活动。项目学
国家已经发布了新的课程标准,也正在进行新教材的编写与审查。那么,我们教研部门和广大教师准备好了吗?本期解码,让我们走进两个新课程实施地区的交流现场,看一看教学的变化、专业的发展。  山东省高中信息技术自从2017级学生开始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走进来自一线的课例评选活动,一起分析教学中的各种变化。2018年上半年,滨州市进行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德育优秀课例评选活动。本次活动
“活动”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重要辅助栏目。而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为基础的,通过各类“操作”活动中的调查、讨论、交流和实验,来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活动配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科书的教学质量及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教科书中活动配置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现行五个版本的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科书(这五个版本分别是教育
创新整合点  本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运用观察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关注知识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获得感,把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整个过程是一个在自主情况下的知识构建,不仅能让学生明白扇形统计图是“什么样”,更能让他们理解为何“这样”及“这样”的价值是什么,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信息技术的介入,充当了学生的帮手,在化解重
教材分析  《让多莉回家》是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册第七课的内容,原课题为《奥运网站我设计》。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如下知识:①理解站点、导航等概念;②在FrontPage里创建站点;③在网页里输入文字并且美化文字。本节课以帮助小鱼“多莉”回家为任务载体,通过微视频和微课程实施方案让学生掌握新建站点的方法,在网页中添加简单的标题、导航等内容,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制作网站的内容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外公坐在藤椅上,漆木拐杖别在放茶杯的圆孔里。夕阳照着他的左脸,似乎有泪闪烁。他说光线晃眼。我把窗帘拉上。  他在倒数的日子里,一天就这样度过,看着太阳从东边升起,到达当中,又从西边落下,什么也不做,什么也做不了。  “我快到那边去了。”他声音低沉得有些变形,似乎一口痰在喉咙口上下。  我把茶端到他嘴边,他润润嗓子,“昨晚,我做梦了。其实我早就死了,那颗炸弹在我身上裂开,我的灵魂从此没了躯壳。我四处
“计算”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即便是将范围严格限定于“用机器进行自动计算”这样狭窄的场景之中,其含义也是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考虑这样一个简单的需求,计算第一项为1,且第二项为1的斐波那契数列第n项的值,如用户输入的是数字6,而机器给出的是对应的第6项斐波那契数列的值8,显然,机器的确进行了计算,可要是深究其“计算”的含义,却有如下不同。例如,机器可能只是预存了整个斐波那契数列,对于输入的
摘要: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自带设备的普及为1∶1数字化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从四川大学手机互动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出发,介绍手机互动APP“爱课堂”的系统组成和功能特征,并阐述了1∶1数学化环境下课堂教学互动的普遍应用模式和典型应用案例。  关键词:1∶1数字化学习;自带设备;手机互动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
新课标的必修课程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简单算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感受算法的效率,掌握程序调试与运行的方法。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种程序设计语言,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编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在学生的程序设计基础比较薄弱甚至零基础的情况下,教学支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