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创新整合点
本节课实现了地理课堂的顺利翻转。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笔者给学生量身定做了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提供了配套学习资源(微课),以便准确指导学生学习;制作了适合课堂使用的微视频,通过网上旅游、模拟旅游、激情展示、情境联想、自主探究、资料搜集等学习环节,加大了学生对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地图和微视频,在活动体验中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并分析高寒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懂得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唯物主义观点。
● 教学过程
1.学情了解,释疑解惑
学生活动:小组长检查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完成情况并做出评价。小组协作解决任务单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成效检测。
教师活动:对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探究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探究内容如图2所示。
学生根据探究任务,先自主探究,把疑惑之处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青藏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地势高、气候寒,热量条件只适合草类生长,只能发展牧业;个别海拔较低、热量相对丰富的河谷地带水热条件组合相对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思考青藏地区河谷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学生边观看有关“河谷农业”的微视频,边思考问题(如图3)。
师:河谷地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其水源条件也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所以河流两岸的冲积平原适宜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那青藏地区居民在吃、穿、住等方面具有哪些独特的高原色彩呢?
学生探究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探究内容如图4所示。
师: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来青藏地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这虽然促进了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对于保护好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请同学们献计献策。
学生在组内进行合作交流。
● 教学反思
1.我的收获
(1)任务前置,课堂高效
该课内容由课前学习任务单作引导,加上可供自学的配套的学习资源(微课),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2)信息化教学前移
“人机一对一”的学习方式,实现了补课中“一对一效应”的高效率;另外,公共学习云盘、地理群、班级群、家长群、微信、校讯通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对地理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从身边的自然现象、日常生活常识入手,能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有用,也能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4)构建开放地理课堂
大胆放手,将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提问的权利和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将学习、认识和习得的过程还给学生,构建了一个自主开放的课堂。
(5)评价重视过程
本节课对学习的评价重视过程,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并获得感情和体验,强调学生全员参与。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华。
2.我的思考
(1)进一步加强教材整合研究的思考
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他们在自学质疑后提出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怎样基于翻转课堂合理规划课时内容、组织教材整合,将是地理学科教研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如何在课程表中设置自学质疑课的思考
如何依据翻转课堂的理念,合理设置地理学科自学质疑课、训练展示课的课时数目及时间,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3)进一步提升微课录制质量的思考
如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内容特点,提高微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需要通过外出学习、专家指导以及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来实现。
(4)进一步拓展课时难点的研究的思考
课时难点的准确确定是微课质量的基础,是落实个性化指导的前提。而课时难点的确定基础是对课标要求、学生基础、课时内容的深入研究。因此,要加强对地理学科课标的学习,深化学生起点能力、已有知识及认知风格分析,加大教材逻辑关系研究,逐步形成系统的地理学科微课体系。
(5)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研究的思考
在整合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应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得力助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做地理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点 评
很明显,石颖老师受到当前翻转课堂的理念与方法的影响,尝试在“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中,将原来课中的教学内容移到课前,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 微课”的形式加以落实。如今的课中时间,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内,通过释疑解惑、模拟旅游、教师点拨、课堂检测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完成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这样的做法既体现了石颖老师对翻转课堂理念的理解与实践,又体现了翻转课堂在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鲜活生动的教学重组。就冲这一点,我给石颖老师先点个赞。
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以微课的形式来呈现,那些相对稳定的需要重复讲解的核心概念、基本的事实与定律、基本的方法与规律、具体的过程演示与操作步骤等比较适合以微课的形式来呈现,而思辨性较强的内容、情感性同鸣的内容、必须立足于现场的激发灵感方面的内容,则不宜通过微课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望石颖老师在准备课前教学内容时加以区分与注意。
从石颖老师的教学设计上看,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确实是浓墨重彩的,也是非常精彩的一个教学环节。它不但强调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的应用,还注重了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中所获得的情感与体验。在多元评价的设计上,既有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学点评的过程,也有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这样的评价设计是完整的,也是有实际效果的。
本节课实现了地理课堂的顺利翻转。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笔者给学生量身定做了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提供了配套学习资源(微课),以便准确指导学生学习;制作了适合课堂使用的微视频,通过网上旅游、模拟旅游、激情展示、情境联想、自主探究、资料搜集等学习环节,加大了学生对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地图和微视频,在活动体验中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并分析高寒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懂得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唯物主义观点。
● 教学过程
1.学情了解,释疑解惑
学生活动:小组长检查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完成情况并做出评价。小组协作解决任务单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成效检测。
教师活动:对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探究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探究内容如图2所示。
学生根据探究任务,先自主探究,把疑惑之处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青藏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地势高、气候寒,热量条件只适合草类生长,只能发展牧业;个别海拔较低、热量相对丰富的河谷地带水热条件组合相对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思考青藏地区河谷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学生边观看有关“河谷农业”的微视频,边思考问题(如图3)。
师:河谷地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其水源条件也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所以河流两岸的冲积平原适宜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那青藏地区居民在吃、穿、住等方面具有哪些独特的高原色彩呢?
学生探究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探究内容如图4所示。
师: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来青藏地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这虽然促进了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对于保护好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请同学们献计献策。
学生在组内进行合作交流。
● 教学反思
1.我的收获
(1)任务前置,课堂高效
该课内容由课前学习任务单作引导,加上可供自学的配套的学习资源(微课),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2)信息化教学前移
“人机一对一”的学习方式,实现了补课中“一对一效应”的高效率;另外,公共学习云盘、地理群、班级群、家长群、微信、校讯通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对地理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从身边的自然现象、日常生活常识入手,能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有用,也能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4)构建开放地理课堂
大胆放手,将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提问的权利和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将学习、认识和习得的过程还给学生,构建了一个自主开放的课堂。
(5)评价重视过程
本节课对学习的评价重视过程,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并获得感情和体验,强调学生全员参与。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华。
2.我的思考
(1)进一步加强教材整合研究的思考
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他们在自学质疑后提出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怎样基于翻转课堂合理规划课时内容、组织教材整合,将是地理学科教研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如何在课程表中设置自学质疑课的思考
如何依据翻转课堂的理念,合理设置地理学科自学质疑课、训练展示课的课时数目及时间,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3)进一步提升微课录制质量的思考
如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内容特点,提高微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需要通过外出学习、专家指导以及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来实现。
(4)进一步拓展课时难点的研究的思考
课时难点的准确确定是微课质量的基础,是落实个性化指导的前提。而课时难点的确定基础是对课标要求、学生基础、课时内容的深入研究。因此,要加强对地理学科课标的学习,深化学生起点能力、已有知识及认知风格分析,加大教材逻辑关系研究,逐步形成系统的地理学科微课体系。
(5)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研究的思考
在整合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应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得力助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做地理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点 评
很明显,石颖老师受到当前翻转课堂的理念与方法的影响,尝试在“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中,将原来课中的教学内容移到课前,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 微课”的形式加以落实。如今的课中时间,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内,通过释疑解惑、模拟旅游、教师点拨、课堂检测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完成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这样的做法既体现了石颖老师对翻转课堂理念的理解与实践,又体现了翻转课堂在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鲜活生动的教学重组。就冲这一点,我给石颖老师先点个赞。
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以微课的形式来呈现,那些相对稳定的需要重复讲解的核心概念、基本的事实与定律、基本的方法与规律、具体的过程演示与操作步骤等比较适合以微课的形式来呈现,而思辨性较强的内容、情感性同鸣的内容、必须立足于现场的激发灵感方面的内容,则不宜通过微课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望石颖老师在准备课前教学内容时加以区分与注意。
从石颖老师的教学设计上看,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确实是浓墨重彩的,也是非常精彩的一个教学环节。它不但强调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的应用,还注重了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中所获得的情感与体验。在多元评价的设计上,既有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学点评的过程,也有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这样的评价设计是完整的,也是有实际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