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新诗砥砺前行:光之旋律,美之哲思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shou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代青年诗人纳兰集诗歌创作、诗歌教学与诗歌评论于一身,可谓是“为诗而诗”之新人。纳兰的诗集《纸上音阶》以美学之问、信仰之求、哲学之思引领中国当代诗坛。在文化全球化视域下,文坛新秀奠定了当代诗歌的主體性、文化创意与哲理风格。纳兰以诗之作颠覆历史的霸权,建构时空的话语权。读者欣赏此类作品终会收获青春的反思、自由的理念与思想的火花;从中迸发生存力量,感悟生活意义,建构生命深度,赋予生态关怀,进而诱使读者创作及反思,为中国当下的创意写作教学夯实根基,推动中国诗歌的传承、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21世纪新诗 光 美 纳兰 《纸上音阶》
  中国当代诗坛的青年才俊纳兰本名周金平,1985年生于河南开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社第35届“青春诗会”代表。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2018级文艺学专业研究生及牡丹江师范学院“乃寅写作班”特聘教师,主讲诗歌类创意写作课程。2018年6月,参加第18届全国散文诗笔会、第11届星星夏令营。2009年在《诗选刊》第12期首次发表诗歌之后,其诗歌及诗歌评论相继发表于《诗刊》 《文艺报》 《星星》 《野草》《长江丛刊》《诗潮》等。 2016年获25届“东丽杯”全国鲁藜诗歌奖优秀奖;2018年获第三届“延安文学奖·诗歌奖”; 2019年获第四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此外,文学评论著作《批评之道》被评为2019年度河南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
  一、传承与超越
  青年诗人纳兰的诗集主要有《水带恩光》《执念》《纸上音阶》等,其中,《纸上音阶》于2019年8月由南方出版社公开出版。我捧读这位学生兼同事双重身份之诗人的作品,不由地怀念青春年少的轻狂、精神丰腴的岁月及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纵横天下,更有人认为当代诗坛最重要的诗人依然是20世纪80年代的诗人。然而,我虽然相信旧人的坐标与伟大,却坚信新人的开拓与唯美。20世纪80年代无疑是现代诗歌的黄金时代,中国诗坛群星闪烁,除北岛、顾城、舒婷、海子这“四大诗王”以外,还有西川、流沙河、岛子、殷实、雁北、简宁、潞潞、韩东、于斯、牛汉、关键、马丽华、马学功、刘益善、刘立云、刘小放、梅绍静、章德益、郁笛、江河、沙鸥、绿地等,尚有遍布全国的“大学生诗人”创作群体。海子就曾说过,80年代既不写诗,又不读诗的人都有病。80年代诗歌的辉煌映衬着当下诗坛的寂寞与冷落。
  21世纪以来,各地诗坛也算是明星高悬,如雷平阳、韩博、莫非、马丽华、黄斌、沈浩波、鲁西西、杨键、朱朱、王小妮、王家新、于坚、绿原、屠岸、柏桦、田禾、周涛、菜耳、藩维、桑克、庞培、余怒、叶辉、宇向、伊沙等,诗人似乎化身为区域文化争霸的代言者,诗歌创作群体的“地域化”昭示中国诗歌“大一统”时代的渐行渐远。纳兰在《从思想的坚果里剥出诗歌的果仁》叹道:“我站在光的相对论的另一侧/明亮只在作为词的时候,才值得信任。//还没有用溪水更新体内的溪水/还没有使星辰坠落为纸上的供词。//灰烬的寂静是我们的本质而童年的布老虎/已穿着大头鞋走失。//哦,牧羊人,愿你的话语/变为拯救。”a纳兰志在探寻从诗学、美学及哲学到诗之路径,“果仁”象征精神、纯净与种子,一如他在《隐秘之美》中所言:“我在所有的路上,渴慕‘道’和‘美’。” b文化全球化下,纳兰执着于诗歌的个体性与普遍性,他以语言与词语为脉,借用光、黑暗、影子、风、雨、雪、泪水、琥珀、母亲、身体、稻草人、薄暮、星空、大地、山、石、草原、沙漠、河流、小溪、水、树、雏菊、落叶、接骨木、蒲公英、青松、青橙、石榴、草莓、麦子、荷、藕、米、蚂蚁、羊、蛇、鸟、蝴蝶、蜜蜂、白鹭、蝉、草船、钉子、卷尺等审美意象编织空、无、灵魂、天堂、解放、消逝、自由、秩序、非相、隐喻、隐秘、净化之美的哲思。
  二、诗与美学
  柏拉图美学的千古之问在于求解而不得的感叹:美是难的;《理想国》充斥着对待诗与诗人的矛盾。纳兰则认为诗是美的桂冠,诗亦是难的。诗之难难于创作、目标、作用与价值的维度。他在《诗难》中如此解析:“写一首诗是难的/要经历一次产难和受难/又要遭受非难。罹难。说难。/你想着也拥有一双钉痕手/一顶荆棘王冠/拥有把水变为酒的技艺。/一个传递佳音的信使/有鸽子落在他的肩头。/你在尘世经历鞭笞、羞辱、责难、非议,/你在水边如一棵垂柳/俯身倾听蛙鸣、蝉鸣、喜鹊的叽喳/一切声音里的启示。/诗是避难所,/诗是难的/你想将身体邀约到一首诗里/但没有通道。” c在纳兰看来,审美主体注定在劫难逃,唯独诗不是苦难,却难以找到归途。诗人将自身的苦难孕育为灵与美,唯有经历磨难的诗人方能验证“诗艺无艺”“诗人不幸诗家幸”的境界与传说。
  现代诗的本真在于以字词联盟的外在形式,表达形而上学的含义与意义,呈现牺牲之美与理趣之味。纳兰在《词语的肉身》中将诗归结为以语言的变体传递不变之理的火炬,由是,诗人高居启蒙者与圣者的位置,坦然面对悲剧及悲剧之美:“节节草每一节都有自己的意愿/倘若一心建造通天塔,就要把己意顺服于天意。//一条绳子的一生,/绳结即劫难。//安禅之人,/他把松散的光阴搓成了捆缚毒龙的绳。//一生都输给了光阴。/一生都在寻找词语的守恒定律,/把生命之光倾倒给词语的肉身。//一生也当知足于/几个单词里释放的不竭的光/酷爱光的人,/早已成了‘夸父’。” d诗人同样是英雄,以“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和孤寂播散艺术的火种。天才诗人的凄凉与创造性皆源于此,他们在命中注定的苦难之旅中铸就向上的追求、抒发向善的情感、安抚向美的灵魂。同时,弘扬生命的内涵与真谛,承继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与精神要素,演绎东方美学的极致。
  三、诗意地栖居
  21世纪新诗构建生态审美文化之维,回应自然之殇与时代之痛。纳兰虑及“我们能到哪儿去?”之类的终极问题,《砍伐》辩证地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依存关系:“轮到森林去砍伐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有的树木成为斧子的把柄。/有的树木咬住了斧头,/成为消解暴力的美学。//你的魔术之手从树木的身体里,/掏出椅子、梯子和柜子。/直至将树换成一个树洞,/你对着树洞诉说自己的虚空。//你想将椅子、梯子和柜子放回去,/但已无安放它们的身体,/魔术已经失手”e。诗人以生态审美意识贯穿整个作品,森林是生命的容器、时间的秩序和历史的见证,生态环境的存在就是人类生活的起点与终点。作者在不露声色中无可奈何地惋惜人类的幼稚无知,竟然世世代代以宇宙的主人自居,当众神在破坏力中退隐而去,留下赤裸裸的苍凉与沉寂时,后悔莫及的人类甚至缺乏面对这满目疮痍的顿悟和勇气。
  新世纪诗人用青春为生命呐喊,用艺术之美化真理为信仰。纳兰在《诗的功效》中寓诗人及诗以生生不息、永不屈服、至死不渝之崇高的力量与形象,“一条光的绳索。/他背着/看不见的五行山,宛若西西里弗推着自己的石头”f。西方美学史上,虽然黑格尔力图除掉艺术为哲学开道,但艺术绝不会终结,不仅因为艺术伴随人类诞生而来,更因为伟大的艺术家已在、尚在且将在。鲜活的读者有责任本着摒弃厚古薄今之态度,在跨文化认同及审美记忆中,学习且传承新世纪的诗之歌及诗人的创新精神,促进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欣赏与研究。
  abcdef纳兰:《纸上音阶》,南方出版社 2019年版,第20页,第28页,第 13页,第 40页,第50页,第122页。
  基金项目: 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编号:ZG0143);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地方语言文学”(项目编号:DF-2017-10233);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校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7-XJW19023);牡丹江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牡丹江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MNUB201606)的阶段成果
  作 者: 王丙珍,哲学博士,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黑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当代审美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及创意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李渔是明清戏曲史上一位大家,不仅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戏曲作品,更撰写了戏曲理论书籍。其小说的创作实际上遵从了戏曲的理论,“立主脑”“剪头绪”等理念纯熟地运用到了小说中。《十二楼》《无声戏》中出现了多次“相思病”情节,这不仅反映出时代的思潮,还体现出李渔作为书商抱有求新求奇的观念,从而使得书籍达到畅销的经济目的。  关键词: 李渔 相思病 《十二楼》 《无声戏》  “三言”“二拍”问世不久,
摘 要: 乾嘉诗坛,一方面由于秀水派的盛行和肌理派的兴起,宗宋成为一时风尚;另一方面,由于稽古右文的政策,经学、金石考据学开始兴盛,一大批文人开始从事考据诗创作。受时风习染,伊秉绶《留春草堂诗钞》中既有宋诗化倾向的诗歌,又有熏染金石之气的考据类诗歌,共同推动了伊秉绶诗歌质实诗风的形成。  关键词:乾嘉诗风 宗宋 金石考据 伊秉绶 诗钞  乾嘉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文化上也较清初有了长足
摘 要: 北朝民歌《木兰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篇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在这一作品中,塑造了一位忠孝两全、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形象。因而,关于木兰的研究从未止步。本文从《木兰诗》的文本分析入手,探究了木兰的身世、北魏对柔然的那场战争,以及 《木兰诗》 的创作成因和文学价值。由于成功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为中国文学史确立了一个永恒的母题,使得历代文人在各种题材里歌颂木兰这一巾帼英雄,从而确立了《木兰
摘 要:黄宗之、朱雪梅的长篇小说《藤校逐梦》,通过对美国华人移民家庭中子女教育问题的开掘,探究中美两种文化观念及教育传统的差别。小说不仅拓宽了新移民文学的创作空间,而且对于移民家庭中广泛存在于两代人之间的教育观念、沟通交流方式,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的矛盾冲突进行了深刻反思,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及家庭教育难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海外华文文学 黄宗之 朱雪梅 《藤校逐梦》  近年来,一批
摘 要: 铁凝《笨花》人物塑造中,向氏家族着墨最多的第二代是向文成——笨花村黄昏里那个擦灯罩的人。“擦灯罩”这一具有标志性、独特性、延续性的动作,建基于人物因眼疾视力模糊的现实,但其诗性内涵与特定背景下人物生命中的知、行和意的“世界”相关,是“仁义”在晚清以降中国社会多元文化碰撞融合中的生成过程,是追求光明、文明的历程。21世纪初,铁凝耐心而珍重地呈现这一世界,理解其中蕴含的温和、温暖的力量,展现
摘要:程凯研究员的《乡村变革的文化权力根基——再读(小二黑结婚)与(李有才板话)》从文化霸权的视角出发,认为赵树理小说中落后农村的转变不仅是政治性的转变,更是文化性的转变,也正是这种文化性的转变使得政治性的转变成为可能。程凯此文关于现代性转换的观点和贺桂梅教授的《赵树理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一文的观点暗合。这两篇文章均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切入文本分析,成为“再解读”这一方法的成功运用。  关键词:文化霸权
摘 要:《主角》讲述了忆秦娥从放羊娃到名角的成长史,作家陈彦在其中塑造了一个笨拙、淳朴、隐忍的“主角”形象,本文着眼于忆秦娥人生中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与“宠辱荣枯”,分析“笨”主角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主角》 笨 忆秦娥 人物形象  你不想让那命运的风车转动,大千世界的狂风却推着它自转。不愿去唱戏的笨放羊娃却被钉在日益孤立无援的古老腔调中;不愿被注意的笨烧火娃却成了半个世纪来令人瞩目的秦
摘 要: 以女性为主角的中外文学作品比比皆是,美国文学自不例外。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红字》更是把殖民时期的美国女性想要追求自由和无约束爱情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海斯特(Hester)具有鲜明的欧洲女性的个性,这位有夫之妇初到美国,人生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她见到英俊而又充满神的智慧的牧师丁梅斯代尔(Dimmes
摘 要: 曹雪芹评价倪二“尚义侠”,柳湘莲“素性爽侠”;畸笏叟认为《红楼梦》里有四样“侠文”。根据这些人物的言行,本文归纳曹雪芹心中的侠义指趋人之急、仗义疏财、自尊自爱等精神或行为。《红楼梦》中一些女性形象具备相似特征的也可被称为侠。明清时代侠的内涵与如今不同,称人为侠着眼于伦理道德,侠具有生活化与世俗化的特点。  关键词:《红楼梦》 侠义观  《红楼梦》的侠义观念主要体现在对有侠义精神的人物塑造
摘 要:方以智《梅花诗》 中的遗民情结经历了觉醒、勃发、坚定三个阶段,体现了他明亡之后由伤怀、落寞再到固守忠节的心路变化:在山河破碎、忧愁憔悴之际见梅花盛开,欲借赏梅以销亡国之愁,是遗民情结的觉醒阶段;梅开易谢,虽自然之理而人生难免有情,感物之余,生归隐之思,托心志于佛理,此为遗民意识的勃发阶段;自幼受到忠节思想影响的方以智难忘故国,他以出家为僧的方式对抗清廷的逼仕,最终借“咏梅” 坚定了自己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