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渔白话短篇小说中的“相思病”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e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渔是明清戏曲史上一位大家,不仅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戏曲作品,更撰写了戏曲理论书籍。其小说的创作实际上遵从了戏曲的理论,“立主脑”“剪头绪”等理念纯熟地运用到了小说中。《十二楼》《无声戏》中出现了多次“相思病”情节,这不仅反映出时代的思潮,还体现出李渔作为书商抱有求新求奇的观念,从而使得书籍达到畅销的经济目的。
  关键词: 李渔 相思病 《十二楼》 《无声戏》
  “三言”“二拍”问世不久,戏曲创作大家李渔以“求新”“求奇”为主旨,创作出版了两本短篇白话小说集《十二楼》《无声戏》。但在男女恋情描写中,即使求“新”求“奇”如李渔,却仍逃不出男女双方因现实中欲相见相依而不得,导致终日恹恹不乐、郁郁成疾的“相思病”情节。
  《无声戏》中以男女双方恋爱情感为主(以男女双方恋情描写为主,而不是以婚姻描写为主)的篇目有子集《谭楚玉戏里传情 刘藐姑曲终死节》、申集《寡妇设计赘新郎 众美齐心夺才子》、卷之一《撄众怒舍命殉龙阳 抚孤茕全身报知己》 (此篇为男男相恋,亦归入其中)、卷之四《待诏喜风流攒钱买妓 运弁持公道舍米追赃》。《十二楼》有《合影楼》《夺锦楼》《夏宜楼》《拂云楼》《十卺楼》《鹤归楼》以及《奉先楼》,二集总共十一篇。在这十一篇短篇男女恋情类小说中,涉及相思病症的便有五篇之多,不得不为人所注意。
  这些“相思病”的描写给男女相恋的爱情小说增添了“好事多磨”的曲折过程,塑造出一个又一个钟情、深情、痴情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作为书商的李渔虽未脱出“相思”窠臼,但成功将相思病融入情节,使其推动故事情节起伏,以男女恋情为主脑,去枝蔓剪头绪,以新的角度发出对“真情”的呼唤。
  《寡妇设计赘新郎 众美齐心夺才子》一篇说吕生俊美无比,娶一丑妇不久后断弦。平日往来的三个妓女欲与吕生结亲,不料他已中意一位曹小姐,“虽则新婚宴尔,乐事有加,当不得一个‘曹’字横在胸中,使他睹婉容而不乐,见淑女兮增悲”。这类相思横亘于胸中,不得消解,使得故事走向到达一个低谷。但笠翁笔锋一转,顺势而为,安插进篦头的殷四娘做个冰人,为吕生出谋划策,装病以全婚姻。“果然先作愁容,后装病态,装作了几日,竟像有鬼神相助起来,把些伤风咳嗽的小症,替他装点病容,好等人着急的一般。”这样一来,全文情绪由低迷转而向上发展。爱夫如命的三个妇人少不得病急乱投医,占医问药无所不用其极。经殷四娘提前打点过的医生们一致言说病人心病难医:“那医生诊过了脉,都说是七情所感,病入膏肓,非药石所能医治,须要问他自己,所思念者何人,所图谋者何事?一面替他医心,一面替他医病,内外夹攻,方能取效。”
  吕生的相思病情节成为全书故事情节转换的节点,经此相思一病,给了爱而不得的吕生、曹小姐和因病担忧不已的三妇人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下行的故事情感由悲转喜,触底反弹,使得吕生在三妇手中娶得曹美人归,成就了最后一男四女的大团圆结局。
  《撄众怒舍命殉龙阳 抚孤茕全身报知己》写美童尤瑞郎与男子许季芳的恋情。二人赛会之时相见,季芳惊艳于瑞郎丰姿,亦步亦趋相随,瑞郎刚巧跌倒一跤得他相扶,两人眉目传情。瑞郎家贫,其父知晓南风,期他出嫁得钱以补债务,故终日将瑞郎限于家中。瑞郎既已钟情于季芳,少不得苦苦思索:“只是思量许季芳,不能见面,终日闭在家中,要通个音信也不能够。不上半月,害起相思病来,求医不效,问卜无灵。”
  相思病的情节使得故事得以深入。既犯相思之病,自需医治。瑞郎之友上门做了传信人,好将鱼笺尺素托寄情郎。而深谙戏曲理论的李渔,对于曲折情节能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感受了然于胸。传信人误解了季芳张贴于家门前的告示,回来答复一通,驴唇不对马嘴,引得瑞郎又气又恨。但这告示却是季芳送聘礼上门的伏笔和先兆,一听得季芳下聘,瑞郎便“不消吃药,病都好了”。相思一病突出了尤瑞郎的真情和许季芳掷金半千的赤诚之心,使得全书一直以来脉脉不语的情思暗涌,达到一个情节小高潮,同时为本篇“全身报知己”的结局增添许多合理性。
  《合影楼》讲述管提举与屠观察是一对连襟,却院中筑高墙、池中架石柱、柱上搭石板,只因二人主张不合,于是虽居一地,却终年不谋面。管家有女玉娟,屠家有子珍生,因二人母亲为姐妹,故一子一女容貌酷似,男女之间虽相互好奇,但分居两地终日不能见。一次巧合,二人都过凉亭,看池水倒映出一对影子,竟难以分辨自己与他人。从此之后思量难忘,时时往亭中去。天长日久两心相悦,珍生对玉娟日思夜想:“要晓得这位君郎,自从遇了玉娟,把三魂七魄倒附在这影子上去。影子便活泼不过,那副形骸肢体竟像个死人一般。有时叫他也不应,问他也不答。除了水阁不坐,除了画栏不倚,只在那几尺地方走来走去,又不许一人近身。”珍生的相思病使得这素来伶俐的公子全然不察父母为他另寻亲事,这就使得小说开启了主要的情节冲突。玉娟听说珍生背弃前盟,写信怨恨他后便断了联系,珍生收信后吵闹悔婚,使得已中意于他的另一家小姐也害了相思:“锦云听见,痛恨不已……恨了几日,不觉生起病来……她这番心事,说又说不出,只好郁在心中,所以结成大块,攻治不好。”到后来“只剩得几茎残骨,一副枯骸,倒在床褥之间,恹恹待毙”。锦云之父为治疗此二人的相思病,想出一夫二妻的万全之策,只用一剂妙药,便医好了三个病人。而这相思病一旦事有转机,便不医而愈,最终得了二女一夫的大团圆结局。全篇通过男女主人公相继罹患相思之病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使得误会、错怪、痴情几方情感混合发酵。通过治疗珍生的相思病而引出的第二位故事女主角,随后相思病在全文叙述中将情节串联起来,并作为推动大团圆结局的最重要因素,使得整个故事合情合理,又奇又妙。
  又有一篇《夏宜楼》将望远镜巧妙使用,将男才配得女貌。儒生瞿佶窥见富家小姐詹娴娴端庄貌美,便上门提亲;左右人言说瞿生才貌双全,小姐便心动不已。秋闱榜后迟迟不见瞿生来,小姐望穿秋水:“从来女子的芳心,再使他动弹不得。一动之后,就不能复静,少不得到愁攻病出而后止。一连疑了几日,就不觉生起病来。”这一种相思,作为后话中瞿生用望远镜探得小姐相思恹恹之态复而告知的伏笔,使得小姐以他为神仙,下定心思相嫁,同時为后续小姐要瞿生再施仙术以得父亲恩准的情节做铺叙,将男女相思与趣味相结合,以相思病这一引子推进故事的顺利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周浩晖是中国当代极具个人写作风格的悬疑小说家。本文以他的小说《邪恶催眠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不仅指出周浩晖善于心理悬疑的个人写作风格,也分析了心理悬疑含义。一是写作目的,通过不断设置悬念给读者心理上的追寻和暗示,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小说用催眠营造神秘文化氛围。二是主题,用人性营造和解释悬念,使读者关注人性。与此同时,我也探讨周浩晖对于催眠的态度,认为他将悬疑小说与传统侦探小说相
摘 要: 动荡的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三雄以及其臣下,各展雄才,其心、其意有异,且随时局变化而变换,这种“三心二意”激荡三国风云,让三国这段历史更加精彩纷呈。  关键词:三心 “贰”意 三国  本文所谓三心,重在曹操、孙权、刘备三人,三雄之心异,心异则争,于是有官渡之战袁、曹之争,刘备为袁绍一方以抗曹操,有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盟以抗曹操,有猇亭之战孙权向曹魏称臣以抗刘备。“二”之解释有三:一
摘 要:反腐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要处理好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处理好文学本体与主体的关系。《人民的名义》中,作者周梅森用外在式叙述者的方式,营造了叙述学意义上的虚构性文本,从而实现了本体意义上的自我逃脱;但他又以精心的构建传达出现实主义文学的铿锵之声,体现了主体意义上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人民的名义》 叙述学 反腐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2017年,电视剧《人
摘要:城市化是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中国当代小说尤其是21世纪以来,反映城市化发展的作品逐渐增多。但在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城市化层面上,也有不足与缺憾。集中表现在城市化表象之下,挖掘城市性与城市人的现代性方面。本文以郝群(慕容雪村)的《天堂向左,深圳往右》、冯慧的《群生沸腾》为例,对城市化书写的不足与缺憾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市化书写 城市性 伦理构建 中国当代小说  截至2017年,中国
摘 要: 舒婷是朦胧诗人中的女性代表,在20世纪80年代她一反政治抒情诗的“大我”常态,创作了新时期女性“自我”形象,唱响了新时期女性主义诗歌创作的“先声”。本文通过分析诗人诗中的几类女性形象,如追求平等自由、崇尚独立的女性,温柔善良又关怀他人的女性,追求理想且有反叛意识的女性,探究舒婷对自由平等理想的追求以及同时蕴含的传统美德意识,肯定其难能可贵的、由时代变革孕育而生的新与旧的转变。  关键词
摘 要:《尘埃落定》自问世以来便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并摘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桂冠,大多数学者从民族、文化、生态等方面进行文本分析,但就其艺术手法而言,复调性构成了其独有的叙事系统,本文主要从人物语言、结构、文化三个方面分析这部小说的这一特性,以便能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部小说。  关键词:《尘埃落定》 复调性 语言 结构 文化  20世纪20年代,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
摘 要:王安忆的《小城之恋》一发表,就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引起了剧烈的震动。这部作品不同于她之前的所有作品,它通过对男女之间两性关系的描写,表现出对男权话语的颠覆以及女性意识的崛起。  关键词:《小城之恋》 情欲描写 女性意识  20世纪80年代,王安忆的小说《小城之恋》一发表,就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对于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的中国文坛来讲,作品中大量的性描写,犹如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
摘 要: 祥子悲惨而凄迷的一生,有四大重要的精神烙痕:突然闯入,不可忽视的人生刻度;倏然而去,难以磨灭的酸楚印迹;卓尔不群,让人敬仰的精神姿态;自甘堕落,精神坍塌的无边苦痛,它们忠实地记录着祥子的精神由生长、迷失、参天到断崖的全过程。  关键词:《骆驼祥子》 突然闯入 倏然而去 卓尔不群 自甘堕落  祥子凄迷的一生,是其精神生长、迷失、参天到断崖的一生,有着清晰的轨迹和深深的烙痕。若要深度走进祥子
摘 要: 南京大屠杀题材在近年的纪实文学与小说创作中常常出现。《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抗战狙击手》作为三种类型,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剪影。这些文学记忆虽有雅与俗的分野,但它们都见证了历史,揭露了战争的罪恶,呼唤重建人类新的道德共同体,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题材 文学记忆 雅与俗 战争与人性 文学价值  南京大屠杀这场民族浩劫至今已有八十余载,在这期间众多南京大
摘要: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方闻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他立足中国艺术传统,并借鉴西方艺术史观念,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并付诸实践,同时也培养了~批优秀学者。本文将着眼于《中国艺术史九讲》,即方闻教授在2004年至2012年间在中国两岸三地发表的演讲文稿,论述方闻教授的艺术史观。  关键词:方闻 中国艺术史 艺术史观  方闻生于上海,1947年留学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师从乔治·罗利(G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