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侍坐”教学艺术探微

来源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ent_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弟子“侍坐”是孔门一种有效有趣的教学形式。《论语》中有三章关于“侍坐”教学的珍贵记录,值得我们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加以深入研究。其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堪称孔门侍坐教学艺术的典范。若将三章整体来看,又会有一些新的有价值的发现:如子路的独特形象问题、孔子对子路的教学艺术问题等。
  【关键词】《论语》;侍坐;教学艺术;孔子;子路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0-0022-05
  【作者简介】李如密,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论语》中特别描述了一种孔门教学的情境——“侍坐”。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中说:“《论语》中有时用一‘侍’字,有时用‘侍侧’两字,有时用‘侍坐’两字。若单用‘侍’字,便是孔子坐着,弟子站着。若用‘侍坐’,便是孔子和弟子都坐着。至于‘侍侧’,则或坐或立,不加肯定。”[1]可见,无论弟子是站是坐,反正孔子都是坐着。“侍坐”教学是师与弟子在侍坐情境中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的教学活动,属聊天式教学,有漫谈性质,后来的“座谈”可能源于此。“座谈”原意即是坐着谈,比较随便地、不拘形式地讨论,比较宽松、自由、舒适。《论语》中有三章记述了当时孔门侍坐教学的真实情形,对其中的教学艺术进行深入分析,或可对今天的教学形式多样化有所启示。
  一、“闵子侍侧”章的教学艺术
  “侍坐”反映的是孔门师生很重要的一种生活状态。这是老师和弟子都自然放松的状态。《论语·先进》载——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意思是: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边,显得恭敬正直的样子;子路显得刚强而勇武的样子;冉有、子贡显得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起来,说:“像仲由这样的人,恐怕不能善终吧!”
  这一章记述所体现出的孔子教学艺术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艺术。
  这段记载乃妙笔传神之作,因为当时各位侍坐弟子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所以每个人的本性和特点便都充分地显露出来。“訚訚如也”“行行如也”“侃侃如也”,寥寥几笔,就将每位弟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既是孔子善于营造和谐融洽教学氛围的结果,也正是“子乐”的深层原因。而孔子一“乐”,则教学氛围愈加轻松愉快。关于“樂”,郑康成注:“乐各尽其性。”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凡人赋性刚柔不齐,惟各尽其性,期有所成立,可同归于善也。”这符合孔子一贯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弟子们各有其独特的精气神,孔子作为老师自然喜形于色。一个老师只有乐见弟子,弟子才可能乐见老师。这就是教育的必要基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魅力的源泉。
  2.冷峻豁达的教学幽默艺术。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评论弟子子路的这句话,竟说到了死,是不是说重了呢?是不是特别讨厌子路呀?是不是一种恶意咒语啊?其实这话说得确实有点重,但还真不是因为讨厌子路,更算不上触犯忌讳的咒语,而应看作是一种冷峻豁达的幽默。孔子看到弟子的可爱的样子高兴了,说话便没有那么谨严慎重了,又是对子路这个特殊的学生,就随口开了一个玩笑。这在孔门教学中也不是一个孤例。《论语·先进》还载有——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孔子又一次在虚惊一场、惊喜突来时,跟另一个得意弟子颜渊开了一句玩笑:“我以为你是死了呢。”同样是语涉生死,还是颜渊深切体会老师的心情,反应也比子路敏捷,话接得也机灵,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与死相关的幽默,大概只能在关系特别好的人之间才能达到会心一笑吧。正像现如今两个相知相斗了一辈子的老朋友见面,常常笑着说:“你个老家伙,还没死呀!”“等着你呢。不然我早去了那边,找谁斗嘴呢!”
  二、“颜渊季路侍”章的教学艺术
  孔门侍坐教学的话题是丰富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各言尔志”。关于理想和志向教育,孔子向来重视并经常和弟子一起探讨。《论语》中对孔门志向教育多有记述。如《论语·公冶长》载——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一章记述所体现出的孔子教学艺术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触碰学生兴趣点的教学引导艺术。
  孔子非常善于引出教学话题。他的一句“盍各言尔志”,一下子就准确击中弟子子路和颜渊的“兴趣点”。对于这个话题,他们平时有思考,心中有话说,而现在老师恰好给提供了机会,所以都能坦率地以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志”之所在。子路自述其志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非常符合他一贯的为人处事风格;颜渊自述其志是“愿无伐善,无施劳”,一派谦卑自律的君子风度。随后,在子路的反问下,孔子也表明了自己的“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如果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他们三人虽然都在谈理想,但子路谈的是与友分享的“生活理想”,颜渊谈的是独善其身的“道德理想”,孔子谈的是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三人的理想境界明显不在一个层级。这场侍坐言志会之所以成功,在于孔子作为主持人的教学引导艺术的高明。
  2.具有深层默契的教学倾听艺术。
  孔子很善于“倾听”弟子的表达。对于子路的“生活理想”,他只是倾听,没有发表意见;对于颜渊的“道德理想”,他还是倾听,也没有加以任何评论。而当子路提出“愿闻子之志”的请求,看到子路和颜渊也愿意“倾听”老师的理想时,孔子就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在整个过程中,师弟子三人“心有灵犀”,非常默契。虽然孔子没有特别进行“教育”,但“教育”就已经发生了。因为“倾听”本身就是对弟子的尊重,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也就是说,孔子所表述的远大美好的“社会理想”,对于其弟子子路和颜渊来说,无异于一次重要的示范和引领。   3.简练并富含哲理的教学语言艺术。
  孔子只说了一段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段话三句连排,言简意丰。意思是:我的志向在于,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这段话说得简练而富含哲理,体现了孔子教学语言的风格特点。这三句话看似平易,实则高远。真要做到,尤其艰难。所以孔子把它当作一生追求的理想目标。而且,这三句话不仅富含哲理,更是朗朗上口,很容易被记住和传诵。孔子的教学语言艺术魅力于此可见一斑。
  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的教学艺术
  此章为《论语》中篇幅最长,字数达315字之多。历来被视为孔门侍坐教学的典范,达到了教学艺术的高妙境界。它所记载的具体情形如下——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整个侍坐教学的主题非常鲜明:言志教育。其流程遵循“问志—述志—评志”的顺序展开,其中“问志”环节由孔子主导,提出“言志”的话题;“述志”环节采师弟子互动方式,以弟子逐次发言为主;“评志”环节由曾晳质疑、孔子解疑释惑结束。这次侍坐教学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精彩迭现、耐人寻味。
  孔子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巧妙化解弟子顾虑的教学开场艺术。
  孔子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我年龄比你们大一点,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常说别人不了解自己,如果有人了解了你们,你们又怎么去做呢?”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活动是非常了解的。他就有针对性地从两个方面去打消弟子们的顾虑:首先是年龄障碍。当时在场的几位弟子中,子路比孔子小9岁,冉有比孔子小29岁,公西华比孔子小42岁。[2]老师与弟子之间、弟子与弟子之间,年龄差异悬殊,很可能会影响大家的畅所欲言。孔子直白说破年龄不是问题,你们不要有任何压力。这既是说给比孔子小不太多的子路和曾晳听的,更是说给比孔子和师兄们小很多的冉有和公西华听的。其次是心理障碍。弟子们平常总说别人不了解自己,可能和现实中跟着孔子一起屡屡碰壁的遭遇有关,多少在情绪上有些灰心丧气。孔子就巧妙地做了个“假设”:如果有人了解了你们,那你們怎么去做呢?很显然,孔子的开场白巧妙地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效果。弟子们消除了所有的思想顾虑,教学气氛马上就变得轻松了。
  2.循循善诱的教学过程调控艺术。
  在孔子的开场白的激发诱导下,弟子们依次发言,表明自己的志向。年龄较大、性格直爽的子路率先发言,突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孔子觉得他说的口气有点大、调门有点高,就“笑了笑”。这一笑虽很轻微,但弟子们还是有所察觉。接下来就没人敢主动发言了,孔子便开始转变教学策略,主动点名发问:“冉求,你怎么样?”这样冉求就谈了自己的志向,突出了自己的经济才能,但比子路谈得要谦和许多。此时孔子点名冉求发言是有考虑的,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求性“退”,不像子路性“进”,让冉求发言可降低言志会的“调门”。孔子再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就谈了自己的志向,突出了自己的外交才能,又比冉求更为谦和一些。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点表示自己的志向与刚才三位同门有所不同,孔子便鼓励他大胆表达出来:“那有什么妨碍呢?正是要每个人说出自己的志向啊!”曾点这才打消顾虑,虽没有直接表达,但却描述了一副令人神往的景象。至此,侍坐言志会结束。整个言志会没有被子路的鲁莽带入歧途,而是经由冉求的一次调整、公西赤的再次调整,终于等来了曾点的“礼乐之治”盛景,这实在是与孔子在子路发言后“笑了笑”有着微妙相关。此后孔子的一再点名发问,也使得言志会有了秩序和节奏,从而保障了其流畅进行。
  3.长叹一声的教学藏白艺术。
  曾晳是孔子的早期弟子,孟子称之为孔门“狂者”(《孟子·尽心下》)。曾晳认同儒家学说,后又把儿子曾参送入孔门继续做弟子。他在这次侍坐言志会上的发言确实与子路、冉有、公西华不同,他是这样娓娓道来,描述自己的志向的:“暮春三月,春天衣服都穿定了,我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人家谈的都是如何治国理政,曾晳谈的则是“诗和远方”。调子一下子压低了,形成非常明显的落差。而境界一下子提高了,到了别人达不到的高度。这是一次转折,是一次升华,也是一次高潮。大家听了曾晳的发言,都沉浸其中没有了言语。只听孔子长叹一声,说了句:“我同意曾点所说的!”这句话其实蕴藏着许多空白,值得弟子去丰富、去回味。孔子为什么长叹一声呢?他叹的是什么?是曾晳发言正合己意呢,还是引发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他为什么同意曾点所说的呢?他自己的志向又是怎样的?如此美好的理想真能实现吗?孔子长叹一声蕴含丰富,非语言能够表达。“吾与点也”一句说出的远没有没说出的多,值得反复思索。   4.曲尽委婉的教学点评艺术。
  此章的最后,弟子曾点对言志会中老师的不同表现有疑而问,孔子借机深入具体地点评了每个弟子的表现。“三子者出,曾晳后”是有原因的:子路被老师“哂之”,冉有、公西华被老师“无言”,只有曾晳得到老师“吾与点也”的肯定。曾晳后走,其实是想知道老师的真实想法。所以下面的情景有点像是“答记者问”的方式。曾晳问:“刚才那三位同学的话怎样?”孔子道:“也不过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再问:“您为什么对子路微微一笑呢?”孔子点评道:“治理国家应该讲求礼让,可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虚,所以笑笑他。”也就是说,这个“微微一笑”的言外之意是“有点过啦”。再问:“难道冉求所讲就不是国家吗?”孔子点评道:“怎样见得横纵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土地就不够是一个国家呢?”言外之意:“当然是国家啦。”再问:“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孔子点评道:“有宗庙,有国际的盟会,不是国家是什么?如果他只做一小司仪者,又有谁来做大司仪者呢?”言外之意:“当然是国家啦!他说的‘小相’其实是谦虚啦!”可以看出,孔子的点评准确恰当且措辞委婉,掩藏不住对于弟子言志的肯定与欣赏。
  四、三次“侍坐”中的子路形象及孔子的教学艺术
  对于《论语》中记载的孔子侍坐教学,单章研究的较多,其实若是三章整体来看,则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有趣又有价值的发现。
  1.子路的形象问题。
  三次“侍坐”教学共涉及7位孔门弟子,分别是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颜渊、曾晳、公西华。其中,三次“侍坐”教学都在场的弟子,只有子路一人。这是很有趣的现象,说明子路是“侍坐”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在三次“侍坐”中,子路都有哪些实际表现呢?
  第一次侍坐——子路“行行如也”,即表现出刚强勇武的样子。子路在孔门众弟子中,是个性鲜明、相貌独特的人。孔子曾评价他“由也果”(《论语·雍也》)、“由也喭”(《论语·先进》)、“由也好勇过我”(《论语·公冶长》),说明孔子对子路的个性特点有着深刻的了解。
  第二次侍坐——子路第一个发言,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非常率真直接、坦诚无隐。并向孔子提出一个问题:“愿闻子之志。”而同时侍坐的颜渊只谈了自己的志向,没有向孔子提问。
  第三次侍坐——子路第一个发言,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表现了自己的政事能力和军事长才,而且态度积极进取、充满自信。子路作为孔门“政事”科的高才生,是当之无愧的。
  子路在三次侍坐中的表现,虽然看起来每次都有所不同,但还是具有内在一致性,那就是个人刚强勇武有余,而礼乐修养不足。与他的好强而粗鲁的个性有关,在第二次和第三次“侍坐”时,都是他抢先第一个发言,特别是第三次竟“率爾而对”,即轻率匆忙、不假思索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子路的个人形象生动而鲜明,在孔门私学中无人可以替代。
  2.孔子对子路的教学艺术。
  孔子在三次“侍坐”教学中对子路的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基本精神。
  第一次侍坐教学,孔子敏锐地觉察到子路的气质与闵子骞、冉有、子贡的不同,联想到长期相处所积累的相关认识,隐隐地感到了某些深藏的信息,情不自禁地表达了一种关心和担忧:“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这本是孔子对子路的善意警醒,有些冷幽默的成分,却不料竟一语成谶,后来子路竟真的在卫国战乱中死于非命。可见,孔子作为卓越的教育家,对于弟子的发展趋向具有洞幽烛微的教学预测力。
  第二次侍坐教学,孔子对于子路的“生活理想”没有提出异议,就算是宽容地默许了,毕竟这样也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对于子路的提问,不觉得是一种冒犯,而是认真地作了回答,表明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孔子之所以这样做,客观上是让子路感觉到自己的“志向”与颜渊相比有差距,与老师相比更是天壤之别,从而促使子路加强修养、提升水平。实际上,结合更多的事实来看,孔子对于子路的积极求教是满意的,而对于颜渊的默声不语则表达了不满之意:“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
  第三次侍坐教学,孔子对子路轻率匆忙的发言不太满意,因为虽然他的主张可以发挥其刚强勇武的长处,但是缺少了孔门所注重的礼乐治国的谦让。所以,“夫子哂之”,对此微微一笑。其实,子路之志从第二次侍坐时的“生活理想”,到第三次的“治国理想”,还是有所进步的。其眼界放宽了,层次也提高了。所以,孔子的“哂之”其实并没有对子路之志完全否定的意思,更多的还是无声地“批评”子路其言不让的态度。孔子的这微微一笑传达了很丰富的信息,无论是对当事人子路,还是其他同门弟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到心上。
  【注释】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53.
  [2]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7:242.
其他文献
有海的地方就有华人。  半个世纪前,海外华人的改籍归化浪潮迭起,使得沿用达数百年之久的“华侨教育”开始转向今天的“华文教育”。近二十年来,华文教育在海内外的办学规模不断壮大,所产生的影响也日益广泛、深远。“华文热”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温,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学习中文、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希望国内支持其开展华文教育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呼声也越来越高。  而重庆也有这样一所国际化的中学,用它独有的资
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恩都是我很喜爱的电影演员,由他俩出演的电影《西雅图不眠夜》曾经红极一时。他们合作的另一部电影《电子情缘》,我看了无数遍,这部电影不仅是我的最爱之一,更是让我默默地在心中许下一个美丽的愿望——像凯瑟琳一样拥有一间儿童书店。现在看来,愿望也算是实现了,这颗小小的种子不仅满足了我,随着它的发芽、生长,更开始对我的儿女产生持续的影响。也许是看透了结局,我并未如凯瑟琳所想,希望我的孩子
餐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物品了,那么,对于餐桌礼仪,大家都了解吗?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小朋友都是按照自己的个人习惯来就餐。如果是在很正式的场合,就餐的礼仪可就非常重要了。小小餐桌折射的是你的个人素养。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餐桌禮仪吧。
他们是TFBOYS。  他们是新生代少年偶像。  他们是粉丝心中最勇敢的少年。  安静唱歌的他们,拥有着清澈快乐的歌声、真诚坚韧的眼神、干净纯粹的笑容……一路走来,他们从稚嫩天真的小男孩成长为万人瞩目的明星,他们得到了许多,也付出过很多。他们正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才在华丽的舞台上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  王俊凯  昵称:小凯、凯爷、凯宝、俊俊、俊少  外貌特征:虎牙、桃花眼、大长腿、长睫
2008年,我亮出教学主张“审美人生教育”,以此回望走过的教学探索之路,遥望将去的教育追求之旅。孕育并助力它生长的,是一节又一节注满了思考的课。在此,我以一节与自己同课异构了20年的剪纸课为基础影像,来描摹“审美人生教育”的生长历程。  一、孕育:美术是“术”!?  2001年4月,作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第四期)“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研究”核心组成员,我执教了题为“从卢沟桥老太到马蒂斯”
策划人语  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加油站”,也是激发教师内生力的重要支点,更是滋养教师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的积极生活的重要源泉。  比学科培训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世界的意义建构,而比教育培训更重要的是教师审美能力的提升与教育信仰的形成。也就是说,教师培训除了着眼于学科教学技能、方法、策略、工具等“有用”的内容之外,还要着眼于人生哲学、生活美学、人文历史、心理探究等“无用”的内容。而这些看上去与教学不
【摘 要】理性审视当下的教师评价,因为“形式固化”“资源稀少”“理解缺失”“功能偏颇”等现实问题导致多数教师产生“内卷”现象。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打破“内卷”的失落,走向“外扩”的舒展,其破圈与赋能的实施策略主要有三点:“价值”的彰显,赋能教师发展的核心动力;“效益”的增值,凸显“创造性”行动的内蕴价值;“内存”的扩容,积蓄未来发展的无限潜力。  【关键词】内卷;外扩;教师评价
我家孩子属兔,所以家里有很多以小兔子做主角的绘本,如《小兔米菲》系列、《彼得兔经典故事集》、《汤姆小兔》系列、《折耳兔》系列等。其中,我和孩子最喜欢的、百看不厌的绘本是——《逃家小兔》。  《逃家小兔》出版于1942年,它的作者可是美国图画书界的先驱性人物玛格丽特和布雷门!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把它评为“1966—1978年‘好中之好’童书”,还附上了一段推荐词:“兔子妈妈和小兔子之间富于韵味的奇
“科研兴校”是我一直以来的治校方略,“带头做科研”也是我对自身的要求。我的教育科研起步并不早,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论文发表时间是2003年,在我工作第15年的时候。但自那时起,便有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发展态势。从市级立项课题到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从市级刊物到在《中小学管理》《教学与管理》《上海教育科研》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再到独立或编著出版专著,让我日益享受着科研带来的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区域发展的欣喜
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第一天放学回家,爸爸问他:“你的新老师长什么样啊?”  “跟幼儿园老师一样。”孩子回答,“只是脸不一样。”  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沙湾镇中心小学 李巧霞/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