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探究的核心是围绕问题开展科学的探索、研究。如何让学生提出问题,本文认为教师在课堂通过积极的启发引导,与学生一起创设好问题情境,既是引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的必经之路,培养学生自发提出问题的重要环节。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科学探究;问题情境;创设
一、问题情境与物理教学
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课堂教学的实践也表明:只有当学生被设计的课堂情境所感染,或思维进入预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时,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接受信息快。
根据认知理论,物理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有其更广阔的天地,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
1、通过读新闻、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新闻、故事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新闻真实、故事生动,感染力强,在课堂上通过读新闻、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热情。
例1 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新华社上海2008年5月11日电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11日在上海揭牌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大飞机”研制工作开始实质性启动。
“大飞机”是指重量超过100吨、拥有100座以上的干线喷气式客机。航空业界乐观预计中国可能在2020年前制造出自主品牌的“大飞机”。
这么重的飞机,它是靠什么力升空的呢?
飞机在空气中运动时,是靠机翼产生升力使飞机离陆升空的。机翼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呢?由此,引入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探究教学。
例2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讲述“死海不死”的故事。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在学生惊奇之余提问:人在死海里为什么总是浮在水面上?浮在水面上的条件是什么呢?南此,引人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教学。
2、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创设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例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教学时,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把一个较复杂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问题科学分成几个小问题,这些问题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分别探究。然后,把探究的结果有机整合,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教学设计如下:
学生实验:透过凸透镜靠近课本看字和看远处的物体。
教师: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课本的字变大(放大),而且正立;远处的物体变小(缩小),而且倒立。
教师:凸透镜靠近课本看字和看远处的物体时,课本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和远处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凸透镜成正立和倒立的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正立、倒立的像都能呈现在光屏上吗?
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改变物距,观察像的大小变化。
学生会发现,随着物距的改变,像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教师:成正立的像,像都是放大的吗?成倒立的像时,什么情况下,像是等大的?什么情况下,像是放大的?什么情况下,像是缩小的?
引导学生探究,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例4 探究大气压的存在。
探究大气压的存在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通过实验情景的观察,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
3、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产、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例5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列举社会生活中有关压力作用效果(压强)的实例:(a)书包带为什么要做得宽大?(6)华表的底座为什么要做得很宽?(c)菜刀的刀刃为什么要磨锋利?(d)图钉尖为什么要做得很尖?这一系列现实性的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这些问题都与压力的作用效果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要探究的问题上,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物理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4、运用逆向思维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逆向思维是科学发现的基础,许多科学家的科学发明都是从逆向思维开始的。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不但可以教给学生质疑思维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逆向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地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例6 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人类为揭示电和磁的关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年轻教师奥斯特,一直在寻求电和磁间的联系。一天在课堂上灵感突至,将一个小磁针放在一很直导线下方,再使导线接通电源,只见小磁针摆动了一个角度后稳定地停了下来。从而证明了:通电导线周围能产生与磁极相作用的磁场。基于这一原理,人们制成了电磁铁。
1821午,英国青年学生法拉第,深深地为奥斯特的实验所吸引。也想到:既然电能让磁体动,磁能否让通电导体动呢?一次实验中,他在一个水银盆的中间同定一根磁棒,棒边漂着一块插有一根铜线的软木。当铜线接通电池后,软木就漂动了起来。这证明了他的设想。他进一步的实验成果,为后人发明实用的电动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指明了方向。
1822年,法拉第又想到:电流可以产生磁;那么,反过来,磁能否产生电呢?他决定去探索“磁生电”的途径。此后,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丁长期难苦的探究。1831年的一天,他实验失败后,正从线圈中收起一根磁铁时,发现和线圈连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动了一下。于是他抓住这一机会深究下去,终于发现了感应电流,磁确能转变成电。据此,法拉第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人类从此逐步进入了电气时代。
那么,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
5、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7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蹦极”是一种新兴的娱乐话动,大部分学生没有体验过,也没有看到过,但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探究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时,利用多媒体播放“蹦极”运动让学生观看,在这样的情境创设基础上,提出问题,在“蹦极”的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所要讨论的问题上,并认真探究。
总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在科学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和课程标准,努力刨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科学探究;问题情境;创设
一、问题情境与物理教学
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课堂教学的实践也表明:只有当学生被设计的课堂情境所感染,或思维进入预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时,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接受信息快。
根据认知理论,物理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有其更广阔的天地,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
1、通过读新闻、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新闻、故事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新闻真实、故事生动,感染力强,在课堂上通过读新闻、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热情。
例1 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新华社上海2008年5月11日电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11日在上海揭牌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大飞机”研制工作开始实质性启动。
“大飞机”是指重量超过100吨、拥有100座以上的干线喷气式客机。航空业界乐观预计中国可能在2020年前制造出自主品牌的“大飞机”。
这么重的飞机,它是靠什么力升空的呢?
飞机在空气中运动时,是靠机翼产生升力使飞机离陆升空的。机翼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呢?由此,引入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探究教学。
例2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讲述“死海不死”的故事。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在学生惊奇之余提问:人在死海里为什么总是浮在水面上?浮在水面上的条件是什么呢?南此,引人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教学。
2、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创设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例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教学时,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把一个较复杂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问题科学分成几个小问题,这些问题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分别探究。然后,把探究的结果有机整合,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教学设计如下:
学生实验:透过凸透镜靠近课本看字和看远处的物体。
教师: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课本的字变大(放大),而且正立;远处的物体变小(缩小),而且倒立。
教师:凸透镜靠近课本看字和看远处的物体时,课本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和远处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凸透镜成正立和倒立的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正立、倒立的像都能呈现在光屏上吗?
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改变物距,观察像的大小变化。
学生会发现,随着物距的改变,像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教师:成正立的像,像都是放大的吗?成倒立的像时,什么情况下,像是等大的?什么情况下,像是放大的?什么情况下,像是缩小的?
引导学生探究,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例4 探究大气压的存在。
探究大气压的存在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通过实验情景的观察,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
3、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产、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例5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列举社会生活中有关压力作用效果(压强)的实例:(a)书包带为什么要做得宽大?(6)华表的底座为什么要做得很宽?(c)菜刀的刀刃为什么要磨锋利?(d)图钉尖为什么要做得很尖?这一系列现实性的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这些问题都与压力的作用效果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要探究的问题上,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物理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4、运用逆向思维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逆向思维是科学发现的基础,许多科学家的科学发明都是从逆向思维开始的。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不但可以教给学生质疑思维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逆向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地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例6 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人类为揭示电和磁的关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年轻教师奥斯特,一直在寻求电和磁间的联系。一天在课堂上灵感突至,将一个小磁针放在一很直导线下方,再使导线接通电源,只见小磁针摆动了一个角度后稳定地停了下来。从而证明了:通电导线周围能产生与磁极相作用的磁场。基于这一原理,人们制成了电磁铁。
1821午,英国青年学生法拉第,深深地为奥斯特的实验所吸引。也想到:既然电能让磁体动,磁能否让通电导体动呢?一次实验中,他在一个水银盆的中间同定一根磁棒,棒边漂着一块插有一根铜线的软木。当铜线接通电池后,软木就漂动了起来。这证明了他的设想。他进一步的实验成果,为后人发明实用的电动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指明了方向。
1822年,法拉第又想到:电流可以产生磁;那么,反过来,磁能否产生电呢?他决定去探索“磁生电”的途径。此后,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丁长期难苦的探究。1831年的一天,他实验失败后,正从线圈中收起一根磁铁时,发现和线圈连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动了一下。于是他抓住这一机会深究下去,终于发现了感应电流,磁确能转变成电。据此,法拉第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人类从此逐步进入了电气时代。
那么,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
5、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7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蹦极”是一种新兴的娱乐话动,大部分学生没有体验过,也没有看到过,但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探究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时,利用多媒体播放“蹦极”运动让学生观看,在这样的情境创设基础上,提出问题,在“蹦极”的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所要讨论的问题上,并认真探究。
总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在科学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和课程标准,努力刨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