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男孩”文天祥:一个富二代的醒悟史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ualhoxy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1256年的春日,首都临安(今杭州)街头有点儿躁动。那天是科举公布成绩的日子,就像今天查高考分数时的志忑一样,宋朝学子们捂着“砰、砰”跳的胸口,焦躁不安地向皇榜走去,丝毫没有注意到手心早已渗出了汗水。
   21岁的文天祥也站在皇榜下。他伸长脖子,渴望在榜单中找到自己的名字。一行一行地看过去,直到看见“文天祥”三个字的时候,他才长舒了一口气。
   中了进士,随后就是在集英殿对策。这都是应有的流程而已,只是为了区分名次,不会再有落榜的危险。但文天祥当真了,难得有面见皇上的机会,此时不表现更待何时。
   当时的皇帝是已经在位30年的宋理宗。想想吧,没有假期、没有公休,工龄已经30年的宋理宗最盼望什么?当然是退休啊。可宋理宗的职业比较特殊,皇帝一般是不能退休的。为了弥补自己丢失的青春,他早已不再管理朝政,而是把时间投入到后宫事业中。
   文天祥来到临安就听说了宋理宗的光荣事迹。他感觉自己的小宇宙要爆炸了,于是在集英殿对策的时候就提笔开怼:“陛下啊,这么多年都熬过来了,再忍忍啊。”
   他连草稿都不打,一口气写了近万字。他说得忠贞悬恳切,据说把宋理宗感动得直抹眼泪。或许是因为文天祥的真情和文采,被骂得狗血淋头的宋理宗竞然把他选为状元。
   自从隋朝开创科举至1905年废除该制度,1300年间出现了无数个状元,最有名、成就最大的,当属文天祥。
  二
   《宋史》中对文天祥有两句很特殊的记载:“休貌丰伟,美哲如玉,秀美而长目,顾盼烨然。”意思是说他有185cm的身高、健硕的肌肉,偏偏皮肤还白哲紧致,吹弹可破。再看脸,一双细长的丹凤眼镶嵌在美貌的脸上,顾盼生姿。
   文天祥长成这副遭人喜欢的模样,还是才气侧漏的状元郎,无论在哪个时代,这样的人都是男神,走到大街上会有很多女生为之打call,哭着喊着要嫁给他。
   而且,文天祥家庭条件也不错,“平生自奉甚厚,歌伎满前”,起码也是中产阶级出身。在他考中状元后,父亲就不幸去世,给他留下大笔遗产。
   三年后,24岁的文天祥被任命为宁海军节度判官,开始走上仕途,也开始了浪荡生涯。
   丰厚的遗产再加上宋朝的高工资,不难想象文天祥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经过8小时的紧张工作,下班后有必要适当放松一下嘛。于是,五星级酒店的豪华大餐吃起来,30年的女儿红喝起来,满座的同僚朋友嗨起来。
   宋朝官员典型的奢靡生活,他一过就是17年。这时候的文天祥也不过是个普通人,他写的文章别人也能写,他过的生活别人也能过,跟其他的进士、状元没什么区别。
   可当岁月静好的生活一旦被打破,有的人就此崩溃,有的人却能涅粲重生。
   三
   南宋的暖风熏得游人醉,早把杭州作汴梁。他们忘记了曾经受过的苦难,也忘记了祖先曾经的耻辱,只要自己过得好,哪管死后洪水滔天。可高原上的蒙古人不一样,他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登基,被众人奉上尊号:成吉思汗。这时的成吉思汗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并不比以往的草原领袖逊色,大蒙古国也继承了匈奴、突厥的疆域,一统广袤的草原。可被成吉思汗改造过的大蒙古国,潜力显然不是先辈们可以比拟的。
   他废除了诸王的世袭地位,改由大汗任命官员管理,并且创造了蒙古文字,把一群套马的汉子凝聚起来,真正打造了一个草原帝国。如果用中原皇帝类比的话,他的地位相当于秦始皇和汉武帝的集合体。
   在以后的70年间,蒙古铁骑四面出击。一座座城在馬蹄声中陷落,一寸寸土地在蒙古人的呼喊中被占据。男人被屠杀、女人沦为奴、工匠留用,辽、金、西夏、波斯等国逐一灭亡。西至里海、东至大兴安岭、北达西伯利亚,南抵黄河,都成为蒙古人的牧场。
   1273年,南宋的屏障襄阳城破。那年没有郭靖、黄蓉守护襄阳,也没有杨过烧毁20万大军的粮草,更没有郭襄16岁的烟花。只有国破家亡的凄惨和悲凉,南宋也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四
   1275年,蒙古攻破安庆(治所在今安徽安庆),兵锋直指建康(今南京)。南宋王朝危在且夕,而文天祥“叛逆”了。
   他当然反的不是大宋王朝,而是自己。国家危在旦夕,想想以前的奢靡生活,他觉得自己不能这样下去了,于是把良田、豪宅统统变卖,连同家中的存款和现金,全部作为勤王的军费,“痛自贬损,尽以家费为军费”。
   不久,他就带着一万多人的乌合之众,东进勤王。
   从江西出发前,他的朋友前来劝阻:“你去了有什么用啊?还是明哲保身吧!”文天祥不愿意苟且偷生:“朝廷养育臣民将近300年,一旦到了关键时候,却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我这么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希望做一个表率,希望忠义之士能够挺直腰杆,保家卫国。”
   文天祥不知道蒙古人的强大吗?他不怕死吗?他当然知道蒙古人有多么强大,他也怕死,但他更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内心,在自责、悔恨中苟且偷生。
   这是文天祥的第一次叛逆。他放弃了过往的舒适生活,放下了手中的笔和酒杯,拿起杀敌的剑、穿起沉重的铁甲,迎着蒙古人的铁骑走向战场。
   40岁的文天祥开启了新的人生,走上一条悲壮却光辉的路。
   五
   相比文官领兵的范仲淹、虞允文而言,文天祥的军事眼光相对较弱。
   他带兵来到南宋首都临安后就上书皇帝:“大宋为什么在军事上屡战屡败呢?就是因为地方政府没权力,全由朝廷说了算……不如把天下分为四大军区,全部交给司令员统领,由前方负责战争。朝廷只要任命人员就行,其他的事别管了。”
   平心而论,文天祥的这个提案基本没有可行性。自古以来的胜仗都是靠朝廷整合资源,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权力下放的结果只能是军阀割据,投降的速度只会更快,看看清末民国就知道了。    在蒙古铁骑如泰山压顶般南下的时候,文天祥最终没能力挽狂澜。整整三年时间,他带着残兵一路战火一路败退,苏州、临安、温州、江西,最终在广东汕头被元军俘虏。
   1278年十一月,文天祥被押解至元军张弘范的大营中。在手臂粗的牛油灯闪烁下,张弘范露出得意的笑容,他抿着嘴看着早已贵为丞相的文天祥。
   “给你的同事、固守崖山的张世杰写封信,让他也投降吧。”“好,我写。”
   文天祥给张世杰的信中只有一首《过零丁洋》,但不是劝降,而是劝他不要降:“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国势飘零如雨打浮萍,我辈不能挽救社稷和百姓,所能做的只有不愧对祖先的英名。
   这首《过零丁洋》并没有送到张世杰的手中,而是被张弘范截留了。他看着墨迹未干的字迹,不禁对这个亡国丞相生出敬意,随后一份报告被送到忽必烈手中:“这是一名义士,不能杀。”
   做领导的都喜欢忠臣,最好是对自己尽忠,如果是敌人的忠臣也要表扬,意思是让自己手下的人好好学着点。文天祥因此躲过一死,被一辆囚车押往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
   六
   1279年四月,文天祥迈出北上的第一步。囚车从广东出发,一路经过韶关、赣州、吉安,再过鄱阳湖、南京、徐州,最终到达元朝首都北京。
   杏花春雨江南的碧绿色,逐渐变成干燥的枯黄。
   文天祥第二次“叛逆”了,他放弃抗争,寻求精神不朽。既然反抗已经失败,那就只能接受现实。在渡过长江以后,他就知道事情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于是北上的路上,文天祥不断寻找精神上的知音。
   他沿途經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是先辈曾经奋战过的热土,那些忠贞的灵魂都给文天祥带来不一样的温暖。这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让他有了“吾道不孤”的欣慰。
   徐州的燕子楼,是唐朝张喑为爱妾关盼盼所建。张喑去世后,美貌的关盼盼被无数人觊觎。唐朝的妾是可以相互赠送的,更何况在丈夫死后改嫁,很正常。但面对踏破门槛的提亲者,关盼盼都拒绝了,她要为张喑守节,最终15年未再嫁人。
   400年后,文天祥在北上途中登上燕子楼。他想起独居终老于此的关盼盼,一个风尘女子尚且可以为丈夫守节,何况我们是亡国的士大夫。于是他写下一首《燕子楼》自勉:“因而张家妾,名与山川存。自古皆有死,忠孝长不没。但传美人心,不说美人色。”
   当囚车来到山东德州的时候,他想到了颜真卿。这里曾经叫作平原郡,“安史之乱”前颜真卿被贬到这里。当安禄山的大军横扫河北时,州郡纷纷开城投降,只有颜真卿的平原郡做了钉子户,死死地扎在那里。就连他的堂兄都被叛军杀死,只找回一只胳膊。20年后,颜真卿最终还是被安史余孽杀害。
   文天祥想起颜氏兄弟的节义,又写下一首诗来自勉:“乱臣賊子归何处?茫茫烟草中原土。公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行天。”
   这时候的文天祥明白了一个道理:眼前的成败荣辱,在历史中不过是沧海一粟,当百年后,判定成败的不是权势、金钱,而是精神。
  七
   在北京,文天祥是愿意活下去的。当时的元朝皇帝忽必烈正在大力求才,尤其是南宋的文人学士。听说文天祥是南宋的第一等人才后,忽必烈就劝他留在北京,还帮他买房子、上户口。文天祥说:“如果让我以道士的身份做顾问,就可以,但是官就不做了。”
   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一个有命,一个有名。可极力反对的怡怡是南宋的投降派。为什么呢?如果让文天祥这样的反抗者都活着,那他们举国投降的人算什么?投降派不要脸的呀?于是南宋宰相留梦炎上书说:“文天祥如果回到南方,再次号召民间起义,那可怎么办?”
   文人玩的文字游戏真歹毒。
   这样一来,事情就很简单了。文天祥要想活命就得投降,如果不做元朝的官就得死。文天祥最终第三次“叛逆”,不再苟且偷生,决意从一而终,向死而生。
   1282年十二月,忽必烈想做最后的努力:“你有什么想说的?”“忠臣不事二主,但求一死。”第二天,文天祥被斩于菜市口。元朝人却说:“宋之亡,不在崖山之崩,而在燕市之戮。”
   是非公道,自在人心。
  八
   这几年有个很流行的概念叫“走出舒适区”,鼓励大家不要沉溺在舒适感当中,而是寻找艰难的路,在一次次的破解难题中磨炼自己,最终才能迎难而上,成就美好人生。
   文天祥不就是这样吗?他在舒适区中生活到40岁,当时代大潮来袭的时候,却又像换了一个人:首先放弃精美的生活,然后寻求精神的不朽,最终放弃生命的希望。
   文天祥不断对之前的自己“叛逆”,剔除生命的杂质,只留下最璀璨的一部分,那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核:正气。
   我们不能成为文天祥,但重要的是永远在路上,然后问心无愧。就像文天祥被杀后留在衣带中的遗言:“孔日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编辑/夏涵
其他文献
1853年,曾国藩进入人生的一个低谷。  这一年,曾国藩在湖南长沙招募训练了一支不同于綠营,也不同于团练的“湘勇”,即湘军部队。当时,湖南长沙的治安不好,盗贼四起,人心惶惶。曾国藩以吏部左侍郎的身份丁忧在家,属于二品京官,训练湘军又是奉旨所为,相当于是钦差大臣。  曾国藩出于钦差大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行营中设立了“审案局”,专管治安案件。短短几个月,就处决了200人。虽然他出发点是好的,也收到了
余秋雨曾评价嘉庆:“为人比较懦弱宽厚……”其实,这样评价嘉庆有些不公平。因为他父亲乾隆留给他的“担子”是口锅:腐败严重,西南大起义持续九年,水旱灾害年年闹。他执政期间几乎天天在拼命,又是抓贪官,又是给百姓减负。但让人叹息的是,嘉庆治下的清朝还是每况愈下。为何会如此?从嘉庆遇到的几桩尴尬事中或许能明白。  初登基时,嘉庆深知大清积弊多,但充满雄心壮志,甚至想做出一番直追“贞观之治”的大业。他尤其羡慕
“中国写小说的,也就《红楼梦》能及格。”14年前,“老炮儿”王朔复出,曾扔出这样一句狠话。有一天,别人跟他说,在你沉寂的这几年里,出来一个叫王小波的,人家都说他把你给盖了。王朔想也没想脱口而出:“小波是好样的。”半秒过后,他咽了口唾沫接着说:“我也是好样的,我俩不存在谁盖了谁。王小波要是活着,我觉着他更牛。他好不意味着我不好,我们交相辉映可以吧?”  1952年5月,王小波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
20世纪有两个名满天下的平民教育家,一个是晏阳初,一个是陶行知。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是由上而下,陶行知的则是由下而上。陶行知几十年如一日募集资金,创办了晓庄师范、燕子矶稚园、自然学园、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一系列教育机构,其学历层次覆盖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受教育者有孩子,也有目不识宁的成年人。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主张教学做统一。捉蛇的乞丐都被他请进课堂做老师,一时之
洪武三十年(1397年),著名中医学家兰茂出生于云南嵩明县(今属云南昆明)的一个小镇,他自幼聪慧异常,且勤奋好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 “年十六时,凡诗史过目辄成诵”。不过,兰茂虽然博学多才,但似乎并没有找到心仪的事业。  有一年,兰茂的母亲身患疾病,久治不愈,兰茂非常难过,怀抱着减轻母亲痛苦的简单心愿,开始啃起了医书。没想到厚重枯燥的医书,兰茂竟也看得津津有味。在看书的过程中,兰茂突然顿悟了:行医
1937年1月7日,北平發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谋杀案。年仅19岁的英国姑娘帕梅拉·倭讷惨遭杀害,尸体还被肢解,内脏不翼而飞,残骸凌乱地抛在狐狸塔。狐狸塔就是位于北平东南的角楼,古时传说此地有狐狸精出没并摄人心魄、害人性命,再加上它距使领馆区和外国人聚集区很近,所以此案一经曝出便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彼时西安事变刚和平解决,张学良开启了长达几十年的囚徒生涯;在那之前,何梅协定签署,中国在华北地区
其实《两只老虎》最初是首外国歌,它的起源可追溯到17世纪的法国儿歌《雅克修士》。20世纪初,此曲传入中国,引起了广泛的传唱,先后有多個版本的填词。  这首歌曾作为《国民革命歌》,歌词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
香蕉一号:大家好!我是溪流森林的评作文机器人香蕉一号。只要把你的作文塞进我的香蕉嘴里,不出一分钟我就能给你的作文打分,并且指出其中优点和缺点哦!本期等待评分的作文是六篇记述亲情的文章,一起来看看它们的评分结果吧!  每天爸爸都会变着花样给我和妈妈做不同口味的营养早餐:水煮蛋、煎蛋、荷包蛋、西红柿鸡蛋汤、鸡蛋花……就这么普通的鸡蛋,爸爸都能做出不同口味。不仅如此,爸爸煮的面条也很好吃,他的招牌美食就
按照汪曾祺的说法,汪家人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随遇而安。尽管汪曾祺总是竭力将美的一面展现给读者,可只要细心搜求,仍可从中寻出一点破绽。  “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有我这里一点是热的。”汪曾祺写下这句话时,28岁的他刚从失业和贫困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这位在西南联大即以才华而闻名的肄业生,满怀理想和抱负冲向社会时,却被无情的现实击打得遍体鳞伤。这段尴尬的经历在他晚年的回忆中几乎被淡化不提,但在他早年的
贞观元年(627年)十月,少府监丞阎立德的妹妹去世了,他向所在单位申请20天的丧假,为妹妹料理后事。古人重视亲情伦理和红白喜事,所以閻立德的要求是符合规矩的。  然而,少府监批复限假三天,理由是:阎立德负责仪仗相关工作,责任重大,不能长时间脱岗。然后,少府监将该决议上奏皇帝。其实这只是走个过场,一个芝麻小官的私事,日理万机的皇帝不可能过问。  谁知李世民注意到了这份奏表,认真审阅后做出批示:兄妹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