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gesoft_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乡村振兴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而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一门最为基础的学科,更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并要结合学生实际,采取科学施教的方法,努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本文就此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策略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乡村振兴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而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一门最为基础的学科,更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并要结合学生实际,采取科学施教的方法,努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本文就此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创新能力的基本概念及内容
   (一)创新的概念
   创新就是用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以现有的知识、物质资源,在特定的环境里,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有益效果的行为过程。
   (二)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里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特殊能力。经济竞争的核心以及当今社会的各种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
   (三)创新能力的内容
   1.学习能力,就是获取各类信息,掌握各门科技知识,学习科学方法与有用经验的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记忆能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判断能力、书面写作能力以及利用现代工具的检索查证能力等等。
   2.分析判断能力,就是对人、对事、对物进行从里到外、从局部到整体、从静态到动态,再从外到里、从整体到局部、从动态到静态深入观察、研究掌握其本质趋势的能力。
   3.组织协调能力,实质就是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个要素单元,发挥系统的整体综合功能,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4.综合能力,就是把人、事、物的各个组成要素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然后发现他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关系和本质特征的能力。综合能力是一种更为高级复杂的智力活动。
   5.科学实践能力,指的是能够正确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的能力,即让创造发明成果得到被广泛承认、传播与应用,并最后实现其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6.创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所在,主要指第一个提出新的思路、途径、角度、可行手段、科學方案等方面的实用能力,是创新人才的品质、知识、经验、动力以及意志力等的综合能力。
   7.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也就是说创新人才的可贵之处不只在于拥有多种才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多种才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发挥创新成果的作用;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也是能力增长和人格发展提升的结果,这就需要通过学习、实践和大量的人生历练;能否完成重大创新成果,拥有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8.想像能力是创新的不竭源泉,就是人类在头脑创造一个新的念头或新的画面方面的能力。想象力首先来源于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其次要有旺盛的不断探索科学原理的好奇心,再就是要有善于捕捉创造性灵感并把它精细加工成有价值的创造成果的能力。
   9.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和确定问题的关键点,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场合提出对应的正确的科学的解决方案和步骤计划,并按照问题的大小轻重缓急并依照有主有次的次序最后把问题彻底解决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在创新成为时代发展潮流的当下,及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国家未来的创造型人才,是新时代对新时期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科技创新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极大需求。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从小抓,从早抓。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创新型孩子培养更是国家崛起、民族复兴更可宝贵的人力资源。
   二.教师要当好教学理念创新的先行者
   语文是基础教育教学中一门最为基础的学课,语文基础素养打不牢靠,就会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与提升。正因为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地位,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理念、方法与定位也一直被放在显著位置。但现实中的语文教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的核心内涵缺乏深刻认识与理解,不能彻底走出传统落后教育观念的束缚;二,在教学理念更新、素质教学改革、教育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教学资源整合利用等方面,多数教师缺乏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的勇气和担当;三,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长期培养,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作为语文教学理念创新的先行者,语文教师必须直面教育改革大潮,不断自我革新的同时还要努力创新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方法。
   三.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承载着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希望与寄托,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核心,作为其它学科基础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担负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角色。因此,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始终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并要努力坚持把这一理念变成自觉的教学实践。
   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在很大程度上就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形成,这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和国家小康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不仅需要占用教师教学的大量时间,并包含了听、说、读、写、编、译等各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做好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既能为语文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又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    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语文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指人类根据自身生活、工作和学习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对创新与创新的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出创造新事物或新观念的动机欲望,是人类精神活动中一种最为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思想表现动态,也是个体进行创造活动最为重要的内部驱动精神力量。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主要途径,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就要大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创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乐于思考、敢于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创新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和谐、欢乐的课堂氛围,捕捉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形成的每一个闪光的瞬间,大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创新语文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独创的方式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智力活动过程,它的特点是人无我有,而且是独有,是一种具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智力活动。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必备的智力要素之一。因此,要把学生创新思维建设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长期任务,并要始终贯彻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点点滴滴,让语文创新课堂成为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平台。
   在语文创新课堂中,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巧妙设置疑云密布的课堂氛围,采用悬念重重的问卷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例如,在《赤壁之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全文,让学生大概了解一下战争的胜负,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曹操的兵力远大于孙刘联军,却依然被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窜呢?这样的疑问能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目的和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再次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挖掘文章中的有用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探寻正确答案。
   (三)创新语文课堂集中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隨着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当教师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已经形成并有相当基础的时候,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就可以进入到更高一个阶段,即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像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制定计划、科学实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开展,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可拔苗助长。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锻炼综合创新能力。例如,在《鹿和狼的故事》预习中,引导学生提问:狼、鹿和森林之间有着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学习中能够经常保持这样的好习惯,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就会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马芸芬.语文教学中营造课堂氛围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
   [2]张冰.对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
   [3]杨桂齐.语文教学中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策略[J].中华辞赋,2019(6).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朱店教委)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国外汉语学习者的人数逐年上升,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可发音难、表达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对外汉语学习者,因此,如何提高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水平,帮助外国学习者更好的学习汉语,值得我们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深入思考。本文旨在对近十年来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分析,得到普遍的教
内容摘要:问题教学法是所有课程教学的最基本方法,所以有专家称之为教学的“母法”。广大语文教师在应用传统教学思想的同时,积极探索问题教学方法在新理念下的科学应用,以此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变革着课堂教学一讲到底的做法,呈现出非常可喜的局面,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提问主体不突出、所提的问题无助于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所提问题偏离文本特质等问题。   关键
内容摘要:当代美国作家唐·德里罗在其作品《坠落的人》中描摹了人们从日常生活的体验中获得最本真的生命体验,以此抵御所引发的精神危机以及这种危机所导致的社会效应。唐·德里罗先借用了主流媒体的刻板思维,继而以小说中人物的视角,对精神危机进行了“亲历性”处理,使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所经历的事件进行了深度思考。唐·德里罗揭示了“危机”相对于人类所具有的感官体验与心理层面的属性。唐·德里罗通过危机书写这一载体,
内容摘要:本文就小学生如何在课外阅读中学习积累汉语词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有益的且具有较强借鉴意义的意见和建议,对小学生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积累汉语词汇、提高语文核心素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课外阅读 积累 语言词汇 策略   识字、积累语言词汇是小学生学好汉语的入门课程,而课外阅读是小学生积累词汇的主要渠道。引导小学生养成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并掌握从阅读中汲取丰富词汇的方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广泛而大量阅读,这样才能使其在读中获取感悟和体验,积累语言同时促进语言水平的提升,还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这个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缺乏有效性问题,过于表面化,学生在阅读中收获和汲取东西十分有限。基于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认真思考和研究,调转方向,重视文本细读,指导学生深入且有层次阅读,从而确保其在读中能够更为准确和全面把握文章,拥有较高的文本处理能力,做到高质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