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东方注重形象和本体思维,而西方以抽象和主体思维方式为主。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本文以英汉思维差异为基础,从英语和汉语两个方面分析了英语相比汉语而言使用较多被动态的原因。
【关键词】思维方式 被动态 英语 汉语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22-01
1.思维方式
1.1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思维的基本单位不是对某一事物的直接感知,当思维主体看到或听到或感受到某一对象,即客体,那么客体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特定的形象,然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就开始发挥功能,对这些形象进行概括,组合,想象等。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反映在语言中,汉语多使用实词,重在整体,概括。
西方人则更倾向于抽象思维,它和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或是概念思维是相似的概念,它是以概念为基本单元进行的。在认识活动中,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思考,并根据事物的共同本质,得出相应的概念。在此过程中,词语是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概念是词语的内在涵义。西方文化注重抽象思维,强调概念定义的严谨和科学。
1.2 本体型思维与客体型思维
中国文化重在以人为本,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或出发点对客体进行观察,分析或推理,这就是本体思维。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以客体或客观自然为出发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这就是客体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反映形式,因此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使得汉语和英语的表达方式有所差异。
英汉语言中主语的不同使用在句法层面上的反映则体现在主动和被动的用法上。在对某一事件或动作进行描述或记录时,语言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汉语参考主体,以“人”为基点,将叙述的着眼点放在动作的发出者上,并以此为主语,多使用主动语态,而英语以“客体”为参照点,叙述的着眼点是动作行为等造成的结果和承受者,所以主语往往是客体,多使用被动语态。汉语多用主动,而英语则多被动也是不同思维方式的体现。
2.英语
被动句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英语使用较多被动式的原因。
2.1施事者的原因
例1:The murderer was caught yesterday.
凶手已于昨天被捕,据说他将会被绞死。
例2:At the meeting only tea and water were served.
会上只提供茶水。
例1中, “catch”抓捕这一动作的发出者并不明确,例2中的茶水提供者也是模糊的,因此英文中用被动语态来表达,省去施事者。
2.2受事者较为重要
例3:The English evening has been put off till Saturday.
英语晚会已延期到星期六举行。
例4:Her only son was run over by a car.
她唯一的儿子被汽车轧了。
例3中英语晚会是客体,而举办晚会的人是客体,即施事者,相比来讲,该句子所讨论的主要对象是晚会,晚会比主办人更为重要,故将其作为主语并用被动语态来表达;例4中,儿子是要强调的对象,而作为“轧”动作的发出者,就需要弱化,因此“son”就作了主语。
2.3 句法要求
例5:He appeared on the stage and was warmly applauded by the audience.
他在臺上出现,观众热烈鼓掌欢迎。
这个句子是由“and”前后链接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的主语是“He”,后半句为了保持主语的一致性,就用到了被动语态,这样反而增强了句子的前后连贯,衔接更紧密。
例6:I was astounded that he was prepared to give me a job.
他准备给我一份工作,这使我大吃一惊。
如果是用主动的形式,该句子的主语就成了 that he was prepared to give me a job, 显然,这个真正的主语有点过长过于复杂,不符合英语主语简单的表达,所以使用被动句。
3.汉语
与英语相比,汉语则多使用主动语态,被动语态的用法多受到意义和形式的限制。汉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来避免使用被动式。
3.1 省略主语
例7:要制造飞机,就必须仔细考虑空气阻力问题。
Air resistance must be given careful consideration when the aircraft is to be manufactured.
该例句中,“制造”和“考虑”这两个动作的发出者都没有体现出来,这样的情况在英语中是要用到被动语态的,但该句是没有主语的,汉语采用省略主语的方式来避免使用被动语态,省略或隐含施事者。
3.2 主语泛指
例8:有人听见呼救的声音。
Voices were heard calling for help.
语言表达中,有时候施事者是不明确的,英语在这时往往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则会采用一些通称或泛指来作主语,比如“人”、“有人”、“人们”、“大家”、“人家”、“别人”、“某人”,以此来保证句子的主动表达形式。
3.3 文字转换表达
例9:These problems should not be confused.
不要把这些问题混在一起。
例10:The funds can be applied to improve the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资金将用于改善农村的义务教育。
汉语的表达灵活,形式多样,可以采用词汇来转换表达以避免使用被动语态。如例9中,“这些问题不应被混淆”用把字句来表达,而例10中,用将字句来避免被动式。
除了上述的形式以外,汉语还可以通过其他各种变通的手段,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汉语使用较少被动句的原因所在。
4.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对使用被动句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东方注重形象和本体思维,而西方以抽象和主体思维方式为主。
思维和语言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语言与文化[M]. 邓炎昌. 刘润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实用翻译教程[M]. 冯庆华.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关键词】思维方式 被动态 英语 汉语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22-01
1.思维方式
1.1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思维的基本单位不是对某一事物的直接感知,当思维主体看到或听到或感受到某一对象,即客体,那么客体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特定的形象,然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就开始发挥功能,对这些形象进行概括,组合,想象等。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反映在语言中,汉语多使用实词,重在整体,概括。
西方人则更倾向于抽象思维,它和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或是概念思维是相似的概念,它是以概念为基本单元进行的。在认识活动中,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思考,并根据事物的共同本质,得出相应的概念。在此过程中,词语是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概念是词语的内在涵义。西方文化注重抽象思维,强调概念定义的严谨和科学。
1.2 本体型思维与客体型思维
中国文化重在以人为本,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或出发点对客体进行观察,分析或推理,这就是本体思维。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以客体或客观自然为出发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这就是客体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反映形式,因此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使得汉语和英语的表达方式有所差异。
英汉语言中主语的不同使用在句法层面上的反映则体现在主动和被动的用法上。在对某一事件或动作进行描述或记录时,语言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汉语参考主体,以“人”为基点,将叙述的着眼点放在动作的发出者上,并以此为主语,多使用主动语态,而英语以“客体”为参照点,叙述的着眼点是动作行为等造成的结果和承受者,所以主语往往是客体,多使用被动语态。汉语多用主动,而英语则多被动也是不同思维方式的体现。
2.英语
被动句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英语使用较多被动式的原因。
2.1施事者的原因
例1:The murderer was caught yesterday.
凶手已于昨天被捕,据说他将会被绞死。
例2:At the meeting only tea and water were served.
会上只提供茶水。
例1中, “catch”抓捕这一动作的发出者并不明确,例2中的茶水提供者也是模糊的,因此英文中用被动语态来表达,省去施事者。
2.2受事者较为重要
例3:The English evening has been put off till Saturday.
英语晚会已延期到星期六举行。
例4:Her only son was run over by a car.
她唯一的儿子被汽车轧了。
例3中英语晚会是客体,而举办晚会的人是客体,即施事者,相比来讲,该句子所讨论的主要对象是晚会,晚会比主办人更为重要,故将其作为主语并用被动语态来表达;例4中,儿子是要强调的对象,而作为“轧”动作的发出者,就需要弱化,因此“son”就作了主语。
2.3 句法要求
例5:He appeared on the stage and was warmly applauded by the audience.
他在臺上出现,观众热烈鼓掌欢迎。
这个句子是由“and”前后链接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的主语是“He”,后半句为了保持主语的一致性,就用到了被动语态,这样反而增强了句子的前后连贯,衔接更紧密。
例6:I was astounded that he was prepared to give me a job.
他准备给我一份工作,这使我大吃一惊。
如果是用主动的形式,该句子的主语就成了 that he was prepared to give me a job, 显然,这个真正的主语有点过长过于复杂,不符合英语主语简单的表达,所以使用被动句。
3.汉语
与英语相比,汉语则多使用主动语态,被动语态的用法多受到意义和形式的限制。汉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来避免使用被动式。
3.1 省略主语
例7:要制造飞机,就必须仔细考虑空气阻力问题。
Air resistance must be given careful consideration when the aircraft is to be manufactured.
该例句中,“制造”和“考虑”这两个动作的发出者都没有体现出来,这样的情况在英语中是要用到被动语态的,但该句是没有主语的,汉语采用省略主语的方式来避免使用被动语态,省略或隐含施事者。
3.2 主语泛指
例8:有人听见呼救的声音。
Voices were heard calling for help.
语言表达中,有时候施事者是不明确的,英语在这时往往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则会采用一些通称或泛指来作主语,比如“人”、“有人”、“人们”、“大家”、“人家”、“别人”、“某人”,以此来保证句子的主动表达形式。
3.3 文字转换表达
例9:These problems should not be confused.
不要把这些问题混在一起。
例10:The funds can be applied to improve the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资金将用于改善农村的义务教育。
汉语的表达灵活,形式多样,可以采用词汇来转换表达以避免使用被动语态。如例9中,“这些问题不应被混淆”用把字句来表达,而例10中,用将字句来避免被动式。
除了上述的形式以外,汉语还可以通过其他各种变通的手段,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汉语使用较少被动句的原因所在。
4.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对使用被动句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东方注重形象和本体思维,而西方以抽象和主体思维方式为主。
思维和语言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语言与文化[M]. 邓炎昌. 刘润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实用翻译教程[M]. 冯庆华.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