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自噬的影响

来源 :针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un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针对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中自噬体、unc-51样自噬激活激酶1(ULK1)、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表达及滑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电针通过细胞自噬途径发挥调节细胞增殖作用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电针组,每组6只.采用弗氏完全佐剂造模法制备RA大鼠模型.甲氨蝶呤组予甲氨蝶呤灌胃(0.35 mg/kg),每周2次,治疗4周.电针组予电针“足三里”“关元”,留针20 min,每日1次,每周休息1 d,治疗4周.足趾容积测量仪测量大鼠左后肢足趾容积,HE染色法观察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形态,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踝关节滑膜细胞自噬小体情况,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ULK1、Beclin1、LC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侧足趾容积明显增加(P<0.01),血清中IL-1、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踝关节滑膜组织ULK1、Bec-lin1、L C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滑膜增生明显,滑膜细胞可见部分散在分布的双层膜自噬体.与模型组比较,甲氨蝶呤组、电针组左侧足趾容积显著缩小(P<0.01),血清中IL-1、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1),踝关节滑膜组织内ULK1、LC3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P<0.01),滑膜增生改善,滑膜细胞未见明显自噬小体.与甲氨蝶呤组比较,电针组ULK1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结论:电针能改善RA大鼠关节肿胀和踝关节滑膜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ULK1、LC3、Beclin1等表达,抑制滑膜细胞自噬,调节细胞增殖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基于DWI图像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建立的分割模型对盆腔骨结构的自动分割价值,以及基于自动分割图像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搜集2017年1月-2020年1月因临床怀疑前列腺癌而行盆腔多参数MRI扫描的614例患者的DWI数据,训练3D U-Net模型对盆腔骨质结构进行自动分割.以两位影像科医师手工勾画和标注的8个盆腔骨质结构(下腰椎、骶骨、髂骨、髋臼、耻骨、坐骨、股骨头、股骨颈)为金标准,在不同数据集(训练集、调优集、测试集)中,采用Dice相似系数(DSC)、Jac
目的: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价值.方法:76例颈动脉斑块患者共检出斑块94个.所有患者行常规超声、超声增强和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测量斑块的杨氏模量值(包括平均值、最小值和最大值),评估斑块的强化程度,根据二维超声和超声增强表现评估斑块的风险等级.结果:76例中,颈动脉常规超声检出94个斑块,其中软斑块43个,混合斑块35个,硬斑块16个.随着斑块硬度增加,斑块的杨氏模量(YM)值增加,三组斑块间YM平均值、最小值和最大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6.28、259.09、25
目的: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观察针刺“阴陵泉”“三阴交”对佐剂性关节炎(A A)大鼠膝关节滑膜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雷公藤组,每组12只.采用风、寒、湿环境因素+弗氏完全佐剂复合造模方法复制AA大鼠模型.针刺组针刺大鼠“阴陵泉”“三阴交”穴,30min/次,1次/d,连续治疗21d;雷公藤组予以雷公藤多苷片溶液灌胃给药(8mg·kg-1·d-1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疗效及对正中神经、尺神经F波的传导速度和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94例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7例.对照组选取风池、天柱、颈夹脊、大椎等穴针刺治疗,30 min/次,1次/日,5次/周,共4周.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雷火灸风池、颈夹脊、大椎、肩井和天宗,20 min/次,隔日1次,共4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