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区域性体操类必学内容的教学实践研究,本文从体操教材价值功能的回归、体操类教材必学内容的定位思考、构建中小学体操必学内容教学体系的策略方面入手,总结出一些实践性、操作性、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体操教材;必学内容;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3-0046-0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在“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建议”中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发展的需要,“提出本地区分类指导以及分层、分步推进的课程实施策略;确定本地区水平一至水平四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标准;提出本地区各个水平的学习评价建议。笔者结合《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以下简称《教师用书》),从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的三个理念去构建区域性体操教材教学体系指导思路,从技能、体能、运用三个维度去设计体操类教材内容的单元教学板块。通过对区域性体操类必学内容的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出一些实践性、操作性、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供一线体育老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体操教材价值功能的回归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健身性的同时,也关注课程的综合性——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体操类教材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修内容之一,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生物性改造价值角度来说,体操对学生的身体姿态、身体姿态的控制、身体平衡保持等机能起到重要发展作用;从运动技能发展价值角度来说,体操教材具有发展学生基础运动能力,为其他运动项目技能学习构筑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为疏通技能动作形成的运动神经中枢机制奠定基础;从体育文化传承价值角度来说,体操文化的意识等对学生文化学习起到潜移默化作用;从情感价值角度来说,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因此,体操教材项目最能够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和运动两条主线,体现以身体练习为载体的体育学科特征,体操教材存在的价值与功能是毋庸置疑的。
二、体操类教材必学内容的定位思考
1.基于新课程的理念,对体操教材内容的新认知
首先要明确体操教材内容的价值功能,利用体操教材重点发展基本运动能力,如,身体控制能力、空间判断、平衡协调能力等,有效发展学生体能。要加强对体操教学内容的开发与延伸。如江苏名师新时空栏目,利用体操滚翻教材,延伸出“跑酷侧前翻”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师挖掘教材的功能与价值,另一方面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教师教学的视野。
2.基于新课程的理念,对体操教材单元构建的新认知
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体操单元的教学趣味性增强、课堂效率更高。在《教师用书》的使用下,探讨体操的单元教学有一个新的构建单元思考的基点,即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从新课程发展的思路来看,这三个维度在不同水平阶段的单元课时比例是不同的。例如,体操构建单元课时比例应该是中间大,两头小,在水平一、二阶段可以降低技术的比例,甚至可以没有,重点是加强体操体能单元板块,基于体操教材内容,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姿态、空间判断、协调平衡能力等。对于体操单元构建的新认识,将拓展教学单元设计范围。
3.基于新课程的理念,对体操教材评价标准的新认知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究竟用怎样的标准去评价体操课堂教学?《教师用书》基于这个问题,有一个新的认知。体操教学标准不同于田径项目,一定严格按照技术动作的标准去教。如,二年级的前滚翻直坐和前滚翻直坐撑教学内容,为什么要用直腿下去,用这个教材的滚翻动作,本意主要是为了空间平衡控制能力,通过滚翻练习,让他们发展、提高空间平衡控制能力。因为原来直腿下去是要敲打垫子,通过学习让学生不打垫子,证明空中控制平衡能力的提高,就体现出这个教材的功能价值。所以,体操的标准一定是竞技体操的标准,用竞技体操的标准要求教学是一个“独特”的用意,这是体操教学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三、构建中小学体操必学内容教学体系的策略
1.目标引领内容,把握体操教材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与需求,认真分析教材,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然后进行具体的研究。在具体的课时教学中,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如,水平一至水平四体操教学目标与评价要点见表1。
如,在水平一、二阶段,体操教材教学目标应该降低技术教学含量,加强体操所具备基础运动能力,如平衡性、协调性、身体的本体感觉等等。在选择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器材场地安排和组织评价方面,应该增加游戏化、趣味化的元素,充分发挥“目标”是课堂的“灵魂”作用。
2.规范必学内容,引领体操教材系统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学教材内容的规范性,必须矫正对教学教材内容“开放”性的认知偏差,使常规教材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体能锻炼、技能学习的主要载体,并规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水平一至水平四体操教材的必学内容见表2。
3.合理安排课时,实施体操单元教学
《新课程标准》对于体操教材的学习目标有更明确的指导思路,体操项目是最能够体现《体育与健康》学科性质的载体之一,尤其体现了身体练习、心理适应能力、教师讲解示范、帮助与保护等方面的学科特点。如《教师用书》规定70%必学内容,其中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教师用书》不同水平阶段体操类教材课时比例分析见表3。
关键词:中小学;体操教材;必学内容;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3-0046-0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在“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建议”中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发展的需要,“提出本地区分类指导以及分层、分步推进的课程实施策略;确定本地区水平一至水平四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标准;提出本地区各个水平的学习评价建议。笔者结合《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以下简称《教师用书》),从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的三个理念去构建区域性体操教材教学体系指导思路,从技能、体能、运用三个维度去设计体操类教材内容的单元教学板块。通过对区域性体操类必学内容的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出一些实践性、操作性、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供一线体育老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体操教材价值功能的回归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健身性的同时,也关注课程的综合性——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体操类教材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修内容之一,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生物性改造价值角度来说,体操对学生的身体姿态、身体姿态的控制、身体平衡保持等机能起到重要发展作用;从运动技能发展价值角度来说,体操教材具有发展学生基础运动能力,为其他运动项目技能学习构筑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为疏通技能动作形成的运动神经中枢机制奠定基础;从体育文化传承价值角度来说,体操文化的意识等对学生文化学习起到潜移默化作用;从情感价值角度来说,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因此,体操教材项目最能够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和运动两条主线,体现以身体练习为载体的体育学科特征,体操教材存在的价值与功能是毋庸置疑的。
二、体操类教材必学内容的定位思考
1.基于新课程的理念,对体操教材内容的新认知
首先要明确体操教材内容的价值功能,利用体操教材重点发展基本运动能力,如,身体控制能力、空间判断、平衡协调能力等,有效发展学生体能。要加强对体操教学内容的开发与延伸。如江苏名师新时空栏目,利用体操滚翻教材,延伸出“跑酷侧前翻”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师挖掘教材的功能与价值,另一方面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教师教学的视野。
2.基于新课程的理念,对体操教材单元构建的新认知
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体操单元的教学趣味性增强、课堂效率更高。在《教师用书》的使用下,探讨体操的单元教学有一个新的构建单元思考的基点,即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从新课程发展的思路来看,这三个维度在不同水平阶段的单元课时比例是不同的。例如,体操构建单元课时比例应该是中间大,两头小,在水平一、二阶段可以降低技术的比例,甚至可以没有,重点是加强体操体能单元板块,基于体操教材内容,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姿态、空间判断、协调平衡能力等。对于体操单元构建的新认识,将拓展教学单元设计范围。
3.基于新课程的理念,对体操教材评价标准的新认知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究竟用怎样的标准去评价体操课堂教学?《教师用书》基于这个问题,有一个新的认知。体操教学标准不同于田径项目,一定严格按照技术动作的标准去教。如,二年级的前滚翻直坐和前滚翻直坐撑教学内容,为什么要用直腿下去,用这个教材的滚翻动作,本意主要是为了空间平衡控制能力,通过滚翻练习,让他们发展、提高空间平衡控制能力。因为原来直腿下去是要敲打垫子,通过学习让学生不打垫子,证明空中控制平衡能力的提高,就体现出这个教材的功能价值。所以,体操的标准一定是竞技体操的标准,用竞技体操的标准要求教学是一个“独特”的用意,这是体操教学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三、构建中小学体操必学内容教学体系的策略
1.目标引领内容,把握体操教材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与需求,认真分析教材,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然后进行具体的研究。在具体的课时教学中,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如,水平一至水平四体操教学目标与评价要点见表1。
如,在水平一、二阶段,体操教材教学目标应该降低技术教学含量,加强体操所具备基础运动能力,如平衡性、协调性、身体的本体感觉等等。在选择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器材场地安排和组织评价方面,应该增加游戏化、趣味化的元素,充分发挥“目标”是课堂的“灵魂”作用。
2.规范必学内容,引领体操教材系统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学教材内容的规范性,必须矫正对教学教材内容“开放”性的认知偏差,使常规教材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体能锻炼、技能学习的主要载体,并规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水平一至水平四体操教材的必学内容见表2。
3.合理安排课时,实施体操单元教学
《新课程标准》对于体操教材的学习目标有更明确的指导思路,体操项目是最能够体现《体育与健康》学科性质的载体之一,尤其体现了身体练习、心理适应能力、教师讲解示范、帮助与保护等方面的学科特点。如《教师用书》规定70%必学内容,其中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教师用书》不同水平阶段体操类教材课时比例分析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