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高效课堂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因此,探索且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老师乐教、善教;学生乐学、会学;教学效果优异,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得到培育和提高势在必行。戏剧教学法是综合、有机运用戏剧元素,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全面考虑戏剧、戏剧教学法、历史与社会学科(以下简称“历社”)的本质及特征,本着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就戏剧教学法在历社学科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是不是所有学科都可以或需要运用戏剧教学法?水无常形,教无定法,任何一门学科,适合的教学方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而历社学科本身的特质,决定了戏剧教学法可在该学科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一方面,历社学科是关于“人”的学科,关注、研究人的活动,特别是历史、社会部分,人物、情节、冲突等都具备,具有丰富的戏剧元素,转化成戏剧教学具有现成资源;另一方面,历社学科是一门人文性、社会性、体验性相当强的学科,与戏剧教育性、社会性的特征十分契合。因此通过戏剧教学法,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就十分可能。
戏剧的种类很多。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容量、复杂程度、学生对象,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戏剧形式。
1. 简单课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简单的课本剧(一幕场景、角色2—3人、故事简单)应该是应用最多、最广、也最方便的一种戏剧教学法形式,它可突破时间、地域、道具等条件的限制,因地、因时、因事、因人地灵活运用。如在初中八年级下册《面临挑战的中国》中“专制帝国”这一课主要是讲明清帝国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加强对臣民控制,强化专制统治的。因时代久远,距学生的生活感受遥远,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教材中提到的明朝皇帝朱元璋为大臣改诗歌的故事,改编成一场简短的课本剧,通过皇帝、大臣的角色演绎,学生对明清特务机构的无孔不入有了切身感受和深刻体悟,对明清皇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和措施也就有了正确认识和充分理解。课堂效果比单纯、简单的讲授法要好得多。
2. 小品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一些综合性、探究性强,内容跨度、容量大的教学专题,可运用小品的形式予以体现。如工业革命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初中八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因其跨度长、内容多、知识点杂,是学生记忆和理解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以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八十天环绕地球》为蓝本,创设了一个穿越性的喜剧小品。剧中,“卓别林”式的主人公通过各种交通(如马车、牛车、雪橇、火车、轮船、宇宙飞船等)、通讯(纸质信、电报、电话、手机、QQ、视频上网等)手段,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回到家乡。小品通过主人公回家的过程,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小品表演,师生既会心而笑,更知晓了历史知识点,理解了时代背景,从而突破了学习重点和难点,取得很好效果。因容量较大,这样的小品一般不适宜在常规课堂上进行,最好在探究课或综合课上开展。
3. 多幕剧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多幕剧一般而言,人物较多、情节曲折、线索复杂,表现形式也不仅限于对话或简单的肢体语言,还包括音乐、歌舞、绘画等。一般应用在大型的学习专题进行全面复习、知识梳理、融会整合的时候。如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对世界和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这两个主题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点,经常被用来对比学习。传统的教学法中,一般采用图标法的形式进行,即将两者的目的、时间、人物、路线、过程、各自不同的影响等一一呈现出来,然后要求学生记忆。因缺乏直观性和体验性,学生往往会对两者造成混淆,效果不佳。而我们采用多幕剧的戏剧教学法,提前要求学生与教师一起编创剧本,制作道具。在这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再学习、再加工,不仅强化了记忆,更加深了理解。在剧本中,设置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两个不同的场景,在两个场景的不同切换中,师生鲜明、真切地感受到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多方面的区别,进而正确理解到两者对西方和中国的不同影响,也激發了学生对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对历史与社会发展规律的思考,为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发展观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罗 峰
是不是所有学科都可以或需要运用戏剧教学法?水无常形,教无定法,任何一门学科,适合的教学方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而历社学科本身的特质,决定了戏剧教学法可在该学科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一方面,历社学科是关于“人”的学科,关注、研究人的活动,特别是历史、社会部分,人物、情节、冲突等都具备,具有丰富的戏剧元素,转化成戏剧教学具有现成资源;另一方面,历社学科是一门人文性、社会性、体验性相当强的学科,与戏剧教育性、社会性的特征十分契合。因此通过戏剧教学法,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就十分可能。
戏剧的种类很多。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容量、复杂程度、学生对象,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戏剧形式。
1. 简单课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简单的课本剧(一幕场景、角色2—3人、故事简单)应该是应用最多、最广、也最方便的一种戏剧教学法形式,它可突破时间、地域、道具等条件的限制,因地、因时、因事、因人地灵活运用。如在初中八年级下册《面临挑战的中国》中“专制帝国”这一课主要是讲明清帝国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加强对臣民控制,强化专制统治的。因时代久远,距学生的生活感受遥远,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教材中提到的明朝皇帝朱元璋为大臣改诗歌的故事,改编成一场简短的课本剧,通过皇帝、大臣的角色演绎,学生对明清特务机构的无孔不入有了切身感受和深刻体悟,对明清皇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和措施也就有了正确认识和充分理解。课堂效果比单纯、简单的讲授法要好得多。
2. 小品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一些综合性、探究性强,内容跨度、容量大的教学专题,可运用小品的形式予以体现。如工业革命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初中八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因其跨度长、内容多、知识点杂,是学生记忆和理解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以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八十天环绕地球》为蓝本,创设了一个穿越性的喜剧小品。剧中,“卓别林”式的主人公通过各种交通(如马车、牛车、雪橇、火车、轮船、宇宙飞船等)、通讯(纸质信、电报、电话、手机、QQ、视频上网等)手段,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回到家乡。小品通过主人公回家的过程,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小品表演,师生既会心而笑,更知晓了历史知识点,理解了时代背景,从而突破了学习重点和难点,取得很好效果。因容量较大,这样的小品一般不适宜在常规课堂上进行,最好在探究课或综合课上开展。
3. 多幕剧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多幕剧一般而言,人物较多、情节曲折、线索复杂,表现形式也不仅限于对话或简单的肢体语言,还包括音乐、歌舞、绘画等。一般应用在大型的学习专题进行全面复习、知识梳理、融会整合的时候。如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对世界和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这两个主题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点,经常被用来对比学习。传统的教学法中,一般采用图标法的形式进行,即将两者的目的、时间、人物、路线、过程、各自不同的影响等一一呈现出来,然后要求学生记忆。因缺乏直观性和体验性,学生往往会对两者造成混淆,效果不佳。而我们采用多幕剧的戏剧教学法,提前要求学生与教师一起编创剧本,制作道具。在这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再学习、再加工,不仅强化了记忆,更加深了理解。在剧本中,设置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两个不同的场景,在两个场景的不同切换中,师生鲜明、真切地感受到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多方面的区别,进而正确理解到两者对西方和中国的不同影响,也激發了学生对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对历史与社会发展规律的思考,为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发展观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