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xiao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体育教育有着三重的任务:它既要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又要培养和发展他们健美的体态、健康的体质和高尚的品质;并且从美的动作规范学生的行为,适应现代化的需要。然而,在以往的中学体育教学中,多半是注重前半部分的任务,即如何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和更快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忽视后半部分任务,即忽略学生的体育审美意识和行为的培养。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在观看和完成体育动作时,缺乏美的意识和美的享受。因此,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学生,中学体育就有必要重视审美教育。
  一、中学体育审美教育的要素
  1 .形体美
  安格尔说:“所谓美丽的体形,其实就是裹在外面的那个表面。”形体美主要包括身体线条的明朗、匀称的体态、刚健有力的躯体、饱满强壮的肌肉、协调优美的造型等等。这些要素使人具有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和灵敏的功能,是生命活力的张扬,同时也给人们以漂亮和美的主观感受。人体的这种协调匀称的形体美,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实践活动决定的,其中正确的体育锻炼,对人的形体美起着积极的补偿作用。从优秀的运动员身上,我们看到匀称和谐的体型和健康优美充满活力的体态;他们的肤色,不管是黄、是黑还是白,都光洁滋润,是身体机能健康发育、适宜的体育锻炼与合理的阳光照射三种因素完美综合的结晶;他们的各种姿势,如站、坐和卧,都有特定的标准和规范。这些都是体育锻炼出来的结果。可见,形体美是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显示出来的健康美、生命美。我们能否对这样的形体产生美感和达到美感的何等程度,则与我们所受的教育、文化教养、审美能力和人生观等因素有关。
  2. 动作美
  在教学中针对课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世界级比赛中的精彩片段,看画面与学生共同分析,优美的动作是良好的身体素质及其合理的运用的结果。高难度的动作做得精彩、潇洒,更会给动作美增加丰富的层次。如艺术体操,运动员以各种舞步,翻转、波浪、平衡、腾跃、旋转等动作组成的流动变幻画面,似彩蝶飞舞,如流水潺潺等,飞扬着美的神采,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又如武术的踢、打、摔、拿、跌、劈、刺等攻防动作,组成了门类繁多、风格各异、广博精深的动作体系,如活泼可爱的猴拳,栩栩如生的螳螂拳,形象逼真的醉拳等等。至于单个的动作有“大鹏展翅”“金鸡独立”“青龙返首”等,更是惟妙惟肖,比比皆是。让学生看后在脑子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产生美的感受和共鸣,获得心理满足之后,在行动上就会产生努力去实践的愿望。
  3. 行为美和心灵美
  体育美绝非仅仅局限于力量、速度的表现。在激烈的对抗竞争中,运动员表现其力量和速度的同时,发达的肌肉也表现了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美,竞赛过程中,运动员相互尊敬、相互帮助和相互爱护的行为和情操,更是倍受人们尊敬和热爱。这就是体育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二、体育教学中结合审美教育
  1. 利用学生的爱美心理,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因此,体育中的审美教育,首先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当代中学生对自身的形体美有强烈的追求,因此,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越来越浓。中学体育教育就应抓住学生这种对美的向往,从塑造人的形态美出发,引导学生形成并发展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不断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形成人体形态美的正确概念。匀称健壮、丰满结实、灵活而富有弹性,符合正常比例的体形就是美的形态。认为越胖越好或者越瘦越美丽的看法,都是不太正确的审美观念。要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观念——体育锻炼后的我,与体育锻炼前的我相比,我美了吗?而且不断这样地对比下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锻炼内容,不断地朝着越来越美的方向迈进。
  对体态美有了正确的概念后,教师帮助学生把这种概念转变为自我意识,不仅能正确地评价人体的形态美,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通过体育锻炼,不断地完美自身体形的决心和信心,并把这种决心和信心付诸于行动。一个人形态美,除了要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外,还要懂得如何去使自己美起来和实施美起来的计划。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时,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形体美,不是把自己的外表塑造美就可以的,还要锻造出一颗美的心灵时刻伴随着美的外表,才能真正达到形态美的境界,如果只注意外表美的训练,忽视内在美的修炼,难以达到形体美的正果。所以,身心双修,以修心带动身修,才是正确的形态美意识。
  2. 将审美教育的要素植入体育教学的内容
  对美的认识和塑造美的体形以及美感的获得,都要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美育,让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接受审美教育,把审美教育的要素植入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中。例如,教师在示范、讲解、指导和纠正错误动作时,可以融入审美教育的要素。如用健美的动作图片来讲解、观看优秀运动员比赛的实况电影或录像等,让学生欣赏运动员发达的肌肉和匀稱的体态及矫健的动作,增加他们审美的感性认识。同时,教师用美的语言,结合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对所看的内容进行审美的讲解和评价,让学生从体育动作的竞赛与表演中学习欣赏和理解美。学生在练习中,教师还可以及时地引导他们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动作,发掘自身练习过程中美的因素,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练习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总之,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采取多种手段,抓住任何时机赋予学生体育动作的振奋、活泼以至狂热的审美体验,在观看和练习过程中,不断地唤起学生对体育动作的轻松美、协调美和组合美等的惊奇、赞赏和迫不及待的跃跃欲试心理,并在这种心理的诱导下积极投身于体育审美的学习与训练,用强烈追求美的心理驱使,克服体育锻炼中的困难。在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相应的运动技术,或者提高了运动成绩时,教师不要忘了结合他们技术和技能学习成功的喜悦,及时地摘取他们在体育审美方面的收获,促使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与运动技术和技能同步增长。
  3. 体育教师在审美教育中的榜样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先导者也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强烈的榜样作用。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榜样效能。体育教师从仪表到心灵,从语言到行动都应是学生的表率。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美育修养,对体育和美育的关系,体育审美的意义和功能等知识,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备较高的体育审美能力,并能灵活地用于指导体育教学的审美实践,有效地启迪学生发展和提高审美能力。其次,教师要塑造生动可感的健美形象。如果一个大腹便便的体育教师,给学生讲形态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恐怕只有做反面教材了。再次,要语言美。教师注意从审美的角度,用美的语言传授知识。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其他文献
一、培养练琴的兴趣  孩子对音乐有着本能的兴趣,但这种兴趣是不稳定的,而且容易转移,因此,我们在让孩子练琴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练琴兴趣,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源于人类生活和大自然,如溪水的叮咚声,鸟雀的鸣叫声,火车的行车声等是规律运动发声,都源于音乐性。平时,可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音乐”,如带孩子到公园去,到田野花丛中去,让他们聆听蛙鸟叫声,风雨汽笛声,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正确引导,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学生认知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
教学互动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互动又是一种教学方法、策略。教师若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依据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兴趣教学,创设一定的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进行互动,定能激发和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任何一个在教学上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要使学生对自己所任学科感兴趣,首先得处理好师生关系即教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因为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
基于中职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师生互动反思模式是以追求中职语文教学效率为指向,通过师生互动反思,对问题进行自我调节性的思考,以积极寻求多种解决思路与方法的螺旋上升的运作过程。  一、明确互动反思的内容  1. 反思问题和建议  互动反思案例之一:课后请学生对《布衣总统——孙中山》教学提出反馈意见。如:在语文课中,我不明白:它是否使用插叙。我觉得老师能将生活实际联系到课文里。但同学们的反应不激烈,不敢回答
中小学英语学段衔接,不是某个部门、某个学校、某个教师的问题,而是与教育的方方面面紧密联系在一起。总的来说,应确立小学英语课程在整个小学教育阶段的地位,进而逐步推进实现中小学英语教材接轨,为中小学英语学段衔接建立良好的法制基础和文本条件。同时,还应构建良好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交流机制,大力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发挥英语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为中小学英语学段衔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一、确立小学英语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让博物馆充分行驶自己职能”的重要指示,为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博物馆藏物资源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引。博物馆举办藏物展览是对自身文物、藏物资源的整合,可以有效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并完善其服务品质。本文通过对广州市花都区洪秀全纪念馆展览的叙述,探寻展览与活动的有机结合,以此来让博物馆充分的“活起来”。  【关键词】博物馆;藏物;展览与活动;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260
初中阶段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口语表达方面要求学生能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随着初中英语新教材的推广使用,英语教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多不利因素影响阻碍着英语口语训练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农村初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一、阻碍农村初中生口语能
高三学生学业繁重,每天必须应对各学科事作业,很少阅读课外书刊,了解新闻时事等,作文积累单薄。很多老师想方设法地替学生准备大量的作文材料,“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十大网络事件” “全球焦点人物事件”……写作时却形成极大的反差,很少学生能够运用读过的材料,作文总因材料欠佳而逊色。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如果学生能够走出材料积累的误区,学会一材巧用,不仅能使材料变得多姿多彩,而且能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
教学案例  在上《股票、债券和保险》前,突发奇想,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表演。一跟学生商量,学生拍手赞成。然后,师生一起设计方案,学生着手准备——  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发现学生已分好几组,而且每一组前都挂一牌子:沙学股票有限公司、田生债券有限公司、中诚银行、学信保险公司。还在讲台立有一牌“专家咨询”(老师是专家)。我宣布上课后,一扮演老伯的学生随着音乐走进教室,唱着“最近我好烦,心很
后进生,无论是思想品德上的后进,还是学业上的后进,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发展的结果。这里所谈的后进生是由于教师的不正确的学生观和不正当的教学行为造成的。由于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对犯错误的学生粗暴没有耐性,对学生不公平,不信任,批评多鼓励少,形成师源性后进生。如果老师能针对后进生的实际情况,应用NLP基本原理,采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