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动机与爱的基础之反思——基于弗洛姆《爱的艺术》的理论

来源 :理论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弗洛姆《爱的艺术》的理论,对弗洛姆的两个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一是针对“爱主要是给予不在得取”(Love is primarily giving,not receiving.)的观点反思爱的动机.爱的普遍动机在于得取被爱,这是由人的生存需求和社会本质决定的.被爱是去爱的根本动力,这才有助于人们在爱上积极主动给予.二是针对“博爱是一切爱的基础”(The most fundamental kind of love,which underlies all type of love,is brotherly love.)的观点反思爱的基础.博爱作为所有爱的基础,其非排他性与性爱的排他性存在矛盾.爱的基础不是博爱,而是自爱.一个人必须首先学会自爱,才有能力实现其他形式的爱.以自爱作为爱的起点,不仅有利于培养爱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使人走向成熟成就爱,使爱作为人类生存问题的解答具有人道主义和现实实践的双重意义.
其他文献
本课题通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 IHC)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RTFQ PCR)分别检测重症肌无力(mya
命运观的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生观问题的展开论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界的西方哲学中明显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命运观的对立,对立的实质是实践是否被引用.在旧哲学之前的命运观是消
晚期海德格尔曾在三天讨论班中断言,马克思的存在论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将该论断置于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全部脉络之中加以考察可以发现,晚期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
基于生存论视野下,儒家与存在主义在生命意志,时间的领悟,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等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而这种差异进一步影响了各自对于生存境遇的体验.儒家表现为荒凉、孤寂与
讨论和分析了自动分词的现状,并针对分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的中文文本分词自动校对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机器分词语料和人工校对语料的对比,自动获取中文文本的分词校对规
在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主导下,通过技术和资本的双重作用,人们对事物“价值”的理解往往采取一种“价值物化”的执着态度.马克思对此称之为“商品拜物教”的态度.然而,在经马
现代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制造现代人.这一重新塑造主体的过程是通过“理性人”“经济人”“政治人”的逐步设定而完成的.历史唯物主义开启了全新的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通
一、前言根据我省东部及沿江低湿地区的前期抗旱,后期多雨、湿度大,病害发生普遍,尤其是赤霉病较严重的特点,多年来经过异地选育、多点鉴定、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选育出抗赤
籽粒产量和品质通常的硬质小麦改良的主要目标,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正受到更多的重视。就发酵面包而言,硬质冬小麦应该含11.7~12.3%的蛋白质,但是目前许多硬质红皮冬小麦品种达
1981~1983年,在苏联布鲁霍韦次区列宁遗训集体农庄进行了玉米和高粱不同混播分式的研究。利用СПЧ—6播种机,按1:1、2:1、4:2和5:1的方式播种。试材为玉米杂交种克拉斯诺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