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其德育工作尤为重要。全员育人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的育人形式,要求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关注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细致的关怀与帮助。在小学阶段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建立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重在反馈、加强家校合作,共同进行德育。通过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全校建成以班主任为总导师,全体任课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其德育工作尤为重要。全员育人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的育人形式,要求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关注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细致的关怀与帮助。在小学阶段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建立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重在反馈、加强家校合作,共同进行德育。通过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全校建成以班主任为总导师,全体任课教师为导师的育人导师体系,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
其他文献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提到的中国教育的发展要做到"九个坚持",在第五个坚持中提出了"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重要思想。思想中包含了两个重要的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土壤和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观。并从"以人民为中心"——主体性的确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德为先的价值目标;"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全人教育的健康理念等
在户外自然环境中开展种植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让幼儿在动手种植的过程中感知游戏的乐趣,实现学习与发展。文章探讨了借助户外种植活动建构生活化课程的策略,提出要立足幼儿需求生成户外种植活动,在实施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多维度引导,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交往经验及学习品质。
雷击是电力系统稳定安全运行不能忽视的一个重大威胁。变电站接地网在系统遭受雷击时能将雷电流泄放入地、使地网导体各点电位趋于均衡、保障变电站内设备及运行人员的安全,其接地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变电站能否安全稳定运行。现有接地系统设计往往只从地网工频特性角度来评估地网的安全性能。但与工频电流相比,雷电流的频率和幅值要大得多,其流入变电站接地系统后,会导致冲击地电位升远大于工频短路的情况,地网电位分布更不均
课程班本化是以班级为基点的课程实施过程,是从本班幼儿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班级的各种资源,切实关注班级生态,并以教师为主体主动建构的科学、高效的课程。班本课程的课程落点要适宜,班本课程环境要多样,班本课程行进要渐进。班本课程资源的构建有利于教师、幼儿、家庭共同整合资源,形成"多轨同步、同生共进"的动态交互式共同体成长发展模式,从而营造良好的园内外和谐氛围。
文化特别是基于学校的特色文化及与之相应的课程是当下中小学关注的热点。"一校一品"是区域推进学校课程与文化的核心词,也是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同时也是学校走品牌发展之路的新机遇。学校特色文化与校本课程,一个为"虚",一个为"实",从应然层面上讲,校本课程与学校特色文化两者实为共生通融,有着"天然的血肉关系",应当"虚实"结合。从实然层面上讲,校本课程与学校特色文化之间关系常常出现偏差
一、"共生阅读"的提出江苏省邳州市解放路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创建于2014年,中学部创建于2018年。作为一所位于郊区的新校,学校生源质量良莠不齐,教师也来源广泛,普遍教学经验不足。面临这样的校情、生情、师情,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探索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新路径。
为了改善家庭绿色可食用蔬菜的供给和美化室内环境,设计和开发了一种多功能可移动的家庭智能种养装置,可以实现种植与水产养殖一体,并利用鱼类粪便和剩余食物残渣等作为植物养分来源,形成绿色循环综合种养。该装置利用STM32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开发智能种养系统。系统由环境监测模块、继电器控制模块、远程控制模块三部分组成,实现本地由手机小程序和计算机WEB端远程对装置的环境参数监测和对装置机构的智能控制。在各
通过高压输电将岸电应用于海上油田对于积极推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研究了SCE&PS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识别分析出渤海某油田岸电应用项目电力平台的8个重大事故危害及15个安全关键要素,研究设计了安全关键要素的120个方面的性能指标。实践表明SCE&PS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岸电项目电力平台设备设施设计建造阶段完整性管理水平。
背景:人类基因组的破译、多种疾病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的开展以及疾病发生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使与疾病发生、发展、药物敏感性和预后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基因变异(突变或多态)逐渐得以揭示,从而使人们对一些疾病的治疗开始步入针对特异性分子变异的分子靶向治疗时代。众所周知,恶性肿瘤的发生及演进常涉及多种基因变异,而每例恶性肿瘤的驱动基因变异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