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f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立足人文教育理念,深入挖掘教材,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拓展学生课外阅读,不断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实现好的语文教育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教育;意义;对策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语文是生命之根、文化之源,是人类生命的精神家园。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通过人文教育理念的运用,不断改革和创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是缺失的,教师过度重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作用,却忽视了人文性功能在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深入分析人文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及对策。
  一、 人文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语文教育应当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人文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如下积极的意义。
  (一)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在时代教育背景下,传统以知识灌输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将会促使教师在关注语文学科教育工具性的同时,也关注学科教育的人文性,促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样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 有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当前,不断促进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改革,是教师教学中的核心和重点。和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人文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将会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师只注重知识灌输的教育模式,让教师在教学中,在强化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一般认为:小学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包括人文知识以及人文精神两大方面。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应当是通过学习文史哲、艺术等人文学科获得,而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是学生在学习人文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等,这些道德观念的形成,同时也是学生人文精神形成的过程。就小学语文的教学而言,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将德育教育、礼仪教育、审美教育等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好的态度和人生观,健全的人格等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人文教育理念在想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性对策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知识灌输的教学现状,结合人文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积极意义,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时代教育理念,将人文教育理念有机地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教育的统一。那么,教师该通过怎样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人文教育的目标呢?
  (一) 深入挖掘教材,揭示人文内涵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天文、地理、美学、哲学等内容,是古今中外历史、文明、社会科学等知识的浓缩和精华。语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重要的学科。基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深入挖掘语文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渗透人文教育理念,彰显语文学科德育教育的光芒,实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例如,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可以将结合儿歌、童话故事、儿童文学等知识,准确把握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文化之美,将语文教育上升到创造美的层面,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在中高年级阶段,语文教材所蕴含的知识面更广,这就要求教师在该阶段的教学中,立足课本,放眼课外,不断挖掘语文教材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不断陶冶学生情操,实现很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二)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培育深厚文化底蕴
  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文化的熏陶显得至关重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语文教师一般都兼顾班主任教师的职责。因此,教师在課堂教学以及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不断提升班级文化软实力,让学生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友爱、互帮互助的班级环境,让学生懂得谦虚礼让,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内涵;又如,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活动中,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诗歌朗诵、演讲、辩论等活动的举行,让学生在参加这类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到文化知识,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品位,实现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三) 加强课外阅读,提升文化修养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修养,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在长期的阅读积累中,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引导,如给学生阅读书籍的选择提建议,和学生探讨阅读的感受等等。同时,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所讲授的教材内容为支点进行拓展,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要求教师在语文学科的教育中,应当立足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渗透人文教育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忻娟.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2010.6.
  [2]苏佳会.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学周刊,2011.2.
  [3]王洪.论小学语文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老区建设,2009.18.
  作者简介:
  尤大分,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市播州区鸭溪镇第二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作文是众多学生的绊脚石,在我看来作文教学不只是教法的问题,要让爱上语文学科,这样提高写作能力就有了最根本的保障。一言以蔽之,祛除作文教学中难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顽疾”,需要“标本兼治”,“爱”中“积米”。  关键词:作文;提高写作能力;标本兼治  一、 爱上语文爱上写作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爱上语文先要爱上语文老师。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老师,我从几方面着手。第一节
摘 要:在启蒙教育时期,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化培养。小学生对外界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喜欢参与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敢于突破思维局限,梦想着独立探索未知的神奇世界。阅读是学生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实际乐趣,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学习能力得以全面发展。本文针对高年级小学生自主
摘 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一直都是学生们学习的重点,同样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之一。为解决这一难题,教师除在课程规划内的相关教学外,还需要加强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这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展开探究,希望能够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语文学习能力;重要性  一、 前言  在我国大力推行
摘 要:语文科目是一个因人而异的科目,每个人的学习进度不同,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收获,最终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成果。特别是在高中阶段,语文科目所要学习的内容更多,难度更高,学生在基础知识上的落差也会越来越大,所以教师应积极的以分层教学思想去规划教学,确保教学的针对性,让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这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高中教学;语文教学;分层教学  高中的语文科目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
摘 要:写作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新课标对于学生写作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写作素养,是一个学生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习惯等的重要体现。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写作,对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与生活,甚至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