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2012年秋季因中国嘉德、北京保利抢滩香港举办首拍而拉开帷幕的“香港传奇”,到了2013年4月,在刚刚落槌的香港第一轮春拍上又有了新的演绎,正变得越来越精彩。而惯于看热闹、凑热闹的媒体对其的态度可谓冰火两重天:去年首拍时它们趋之若鹜,但对今年的第二场却兴趣阙如。其实,这两大公司的首拍在拍品征集上都有预先准备,还遍邀海内外买家赶到香港捧场,场面自然十分热闹,但他们究竟是否能在物价昂贵、法律严明的香港成功地站住脚,今年这第二场拍卖更有看头。我们不妨从艺术市场的行情趋势、市场格局与行业竞争这三个层面,来解读“香港传奇”的2013年续演。
市场行情蓄势待发
一如以往的惯例,今年的香港第一轮春拍仍然以4月初苏富比的春拍为焦点,仍然被人们视为每季大拍的“风向标”。不过,因嘉德和保利这两大内地拍卖公司在这同时相继举槌,这轮拍卖却有了划时代的不同:它们与苏富比在中国书画、瓷器_古王元与油画雕塑等传统板块上互有交集,在拍品征集与估价上又有不同的资源与风格。拍卖结果也各有异同。这种相互的交集、异同,必然会使“风向标”所传递的信息层次更丰富。从市场行情的趋势看,这一轮拍卖所传递的信息更是意味深长。
从2011年秋季开始的行情调整,经过2012年一年后,至今仍在持续发展中:中国书画、瓷器古玩与油画雕塑三大板块仍然处于调整的状态。比如这一轮调整行情中震荡幅度最大的中国书画板块,单件拍品最高成交价继续低迷,很少有超过3000万港元的拍卖纪录;而总成交额与成交率这两大指标。却都有所回升。这三个方面的指标表明,市场对于拍品的价格仍然十分敏感,可谓锱铢必较;但换一个角度看,当前的市场行情已趋于稳定,行情已进入筑底蓄势的阶段。
价格信息因其反映了供求关系而处于中枢地位,对于书画板块,我们可以从作品和买家这两个侧面来分析:一方面香港这一轮春拍中三大公司都没有特别重要的高价拍品。这既表明经过近两年的市场调整,2009年开始的上一轮繁荣周期所带来的泡沫被市场淘汰,拍卖场上再也看不到多次露面频繁转手、名头大但质量参差不齐的高价作品;与此同时,与前两年不断高涨的市场行情吸引了许多难得一见的珍藏亮相拍场的情况相反,持续近两年的调整行情给市场带来负面影响,使卖家不愿意在近期将好作品付拍。整个拍卖行业普遍存在拍品征集难的现象。成为当前市场发展的瓶颈。
不过,市场的另一面却是买气十足。进入2013年后。不管是纽约的“亚洲艺术周”,还是北京有“行家市场”之称的“嘉德四季”春拍,都呈现了旺盛的买气。而在4月这一轮香港春拍,笔者有机会在拍卖现场亲身感受如此旺盛的买气。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主管张超群对笔者表示,他们的买家已经扭转了前几年以内地买家为主的局面,实现了港台东南亚买家与内地买家的再平衡,市场已经趋于稳定。北京保利执行董事赵旭则对笔者表示,保利香港的第二场拍卖,参与的买家比第一场多了三分之一,反映在成交比例上则达到了80%以上,这是出乎他的意料的。而中国嘉德书画总经理郭彤则表示,香港市场的当地买家也包括台湾和东南亚的买家,他们的积极参与使嘉德在香港的拍卖与在北京的拍卖有了不同的面貌。
值得注意的是,嘉德和保利进军香港,努力开发市场,在香港当地主流的近现代书画领域之外有所拓展。中国嘉德新开了香港水墨专场。保利香港则新设了古代书画专场,都在旺盛买气的带动下取得了圆满成功。而苏富比更是在第一轮春拍中宣布,将在5月下旬的香港第二轮春拍时推出“梅云堂珍藏张大千画”的第二个专拍,更是给波澜不惊的2013春拍带来了一颗重磅炸弹。在上一轮繁荣周期登峰造极的2011年5月下旬,“梅云堂珍藏”的第一场专拍曾经创造了25件拍品百分百成交,全场成交额超过6亿港元、单件作品成交1.9亿港元这三项拍卖纪录。此番在行情筑底的背景下“梅开二度”,让市场再度聚焦高价拍品。人们不禁会问:当那些罕见的艺术珍品再现拍场时,高价行情能否再度爆发?市场信心是否会因此而重振?新一轮繁荣周期是否会由此开始?
市场格局酝酿突破
其实,从市场格局的层面看,苏富比的“梅云堂珍藏”专拍的影响更具爆炸性。其第一场专拍就选择了不在常规的春秋两季大拍拍卖的策略,而是选择在其竞争对手佳士得领衔的香港第二轮拍卖之际。如此别出心裁的安排,使那次专拍避免了拖延到市场开始调整的秋季大拍,而是在市场登顶的2011年春拍就成功拍出。如今“梅开二度”。苏富比又一次选择了在5月下旬香港第二轮春拍的时机,张超群在向笔者谈起这种特殊安排时,强调这样做表明了苏富比下决心试图打破现有的春秋两季大拍的拍卖体制:自2012年开办“苏富比艺术空间”以来,苏富比频频举办展售会如呈现19世纪西方古典美术与古董家具的“花样年华”展览,也频频举办包括洋酒、钟表等品类的小型专拍,都是要跨越大拍体制,让拍卖与展售日常化。
每年春秋两季举办大拍的拍卖体制,是香港乃至全国的行业惯例,也是拍卖行与买家长期互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取决于大买家尤其是全球拍卖行瞩目的超级买家的日程安排,有其合理性。去年香港首拍,保利按照北京的惯例选择在香港第二轮举行而与嘉德首拍的时间错开,今年第二场却改为与嘉德同时举行;苏富比的“梅开二度”,也选择了与佳士得春拍同时举行,这一切都与大拍体制有关,也是他们出于同行竞争的需要。
同行竞争,是我们观察的第三个层面。苏富比与佳士得早在2008年就在香港形成了相同的拍品项目、相似的专家团队的“贴身紧逼”式的竞争策略,从那时起,艺术市场经历了一个盛极而衰的繁荣周期,两家公司的竞争也从拍卖场延伸到拍卖预展、专题展览与拍卖以及论坛等领域。利用拍卖行现有的网络与平台,展开跨越拍卖与私人洽购亦即一二级市场分界的新业务、新品种与新服务,两大跨国巨头之间展开的,是一种全方位的同业竞争。嘉德与保利进军香港,也意味着要具备这种全方位的竞争能力。虽然只是第一第二场拍卖,他们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
就在香港第一轮春拍落下帷幕之际,苏富比和佳士得相继宣布了两个消息:苏富比发布了苏富比北京拍卖公司新任总裁的人事任命,将由原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总经理温桂华出任。联系到前不久苏富比发布的将与全球著名的欧洲古典艺术博览会(TEFAF)共同探讨举办2014北京TEFAF的消息,可见苏富比进军内地可谓深谋远虑;而佳士得也不遑人后,随即宣布将在上海创办独资拍卖公司,暂时不涉及文物拍卖。考虑到佳士得因2008年在法国的兽首拍卖而与中国国家文物总局有了历史纠葛,多年来连在内地的巡展都回避文物,这也是其目前进军内地市场的唯一选择。如果说,2012年因嘉德保利进香港而被称为中国艺术市场的“香港年”。2013年自然是两大巨头的中国年。“香港传奇”由此有了“内地篇”。
市场行情蓄势待发
一如以往的惯例,今年的香港第一轮春拍仍然以4月初苏富比的春拍为焦点,仍然被人们视为每季大拍的“风向标”。不过,因嘉德和保利这两大内地拍卖公司在这同时相继举槌,这轮拍卖却有了划时代的不同:它们与苏富比在中国书画、瓷器_古王元与油画雕塑等传统板块上互有交集,在拍品征集与估价上又有不同的资源与风格。拍卖结果也各有异同。这种相互的交集、异同,必然会使“风向标”所传递的信息层次更丰富。从市场行情的趋势看,这一轮拍卖所传递的信息更是意味深长。
从2011年秋季开始的行情调整,经过2012年一年后,至今仍在持续发展中:中国书画、瓷器古玩与油画雕塑三大板块仍然处于调整的状态。比如这一轮调整行情中震荡幅度最大的中国书画板块,单件拍品最高成交价继续低迷,很少有超过3000万港元的拍卖纪录;而总成交额与成交率这两大指标。却都有所回升。这三个方面的指标表明,市场对于拍品的价格仍然十分敏感,可谓锱铢必较;但换一个角度看,当前的市场行情已趋于稳定,行情已进入筑底蓄势的阶段。
价格信息因其反映了供求关系而处于中枢地位,对于书画板块,我们可以从作品和买家这两个侧面来分析:一方面香港这一轮春拍中三大公司都没有特别重要的高价拍品。这既表明经过近两年的市场调整,2009年开始的上一轮繁荣周期所带来的泡沫被市场淘汰,拍卖场上再也看不到多次露面频繁转手、名头大但质量参差不齐的高价作品;与此同时,与前两年不断高涨的市场行情吸引了许多难得一见的珍藏亮相拍场的情况相反,持续近两年的调整行情给市场带来负面影响,使卖家不愿意在近期将好作品付拍。整个拍卖行业普遍存在拍品征集难的现象。成为当前市场发展的瓶颈。
不过,市场的另一面却是买气十足。进入2013年后。不管是纽约的“亚洲艺术周”,还是北京有“行家市场”之称的“嘉德四季”春拍,都呈现了旺盛的买气。而在4月这一轮香港春拍,笔者有机会在拍卖现场亲身感受如此旺盛的买气。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主管张超群对笔者表示,他们的买家已经扭转了前几年以内地买家为主的局面,实现了港台东南亚买家与内地买家的再平衡,市场已经趋于稳定。北京保利执行董事赵旭则对笔者表示,保利香港的第二场拍卖,参与的买家比第一场多了三分之一,反映在成交比例上则达到了80%以上,这是出乎他的意料的。而中国嘉德书画总经理郭彤则表示,香港市场的当地买家也包括台湾和东南亚的买家,他们的积极参与使嘉德在香港的拍卖与在北京的拍卖有了不同的面貌。
值得注意的是,嘉德和保利进军香港,努力开发市场,在香港当地主流的近现代书画领域之外有所拓展。中国嘉德新开了香港水墨专场。保利香港则新设了古代书画专场,都在旺盛买气的带动下取得了圆满成功。而苏富比更是在第一轮春拍中宣布,将在5月下旬的香港第二轮春拍时推出“梅云堂珍藏张大千画”的第二个专拍,更是给波澜不惊的2013春拍带来了一颗重磅炸弹。在上一轮繁荣周期登峰造极的2011年5月下旬,“梅云堂珍藏”的第一场专拍曾经创造了25件拍品百分百成交,全场成交额超过6亿港元、单件作品成交1.9亿港元这三项拍卖纪录。此番在行情筑底的背景下“梅开二度”,让市场再度聚焦高价拍品。人们不禁会问:当那些罕见的艺术珍品再现拍场时,高价行情能否再度爆发?市场信心是否会因此而重振?新一轮繁荣周期是否会由此开始?
市场格局酝酿突破
其实,从市场格局的层面看,苏富比的“梅云堂珍藏”专拍的影响更具爆炸性。其第一场专拍就选择了不在常规的春秋两季大拍拍卖的策略,而是选择在其竞争对手佳士得领衔的香港第二轮拍卖之际。如此别出心裁的安排,使那次专拍避免了拖延到市场开始调整的秋季大拍,而是在市场登顶的2011年春拍就成功拍出。如今“梅开二度”。苏富比又一次选择了在5月下旬香港第二轮春拍的时机,张超群在向笔者谈起这种特殊安排时,强调这样做表明了苏富比下决心试图打破现有的春秋两季大拍的拍卖体制:自2012年开办“苏富比艺术空间”以来,苏富比频频举办展售会如呈现19世纪西方古典美术与古董家具的“花样年华”展览,也频频举办包括洋酒、钟表等品类的小型专拍,都是要跨越大拍体制,让拍卖与展售日常化。
每年春秋两季举办大拍的拍卖体制,是香港乃至全国的行业惯例,也是拍卖行与买家长期互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取决于大买家尤其是全球拍卖行瞩目的超级买家的日程安排,有其合理性。去年香港首拍,保利按照北京的惯例选择在香港第二轮举行而与嘉德首拍的时间错开,今年第二场却改为与嘉德同时举行;苏富比的“梅开二度”,也选择了与佳士得春拍同时举行,这一切都与大拍体制有关,也是他们出于同行竞争的需要。
同行竞争,是我们观察的第三个层面。苏富比与佳士得早在2008年就在香港形成了相同的拍品项目、相似的专家团队的“贴身紧逼”式的竞争策略,从那时起,艺术市场经历了一个盛极而衰的繁荣周期,两家公司的竞争也从拍卖场延伸到拍卖预展、专题展览与拍卖以及论坛等领域。利用拍卖行现有的网络与平台,展开跨越拍卖与私人洽购亦即一二级市场分界的新业务、新品种与新服务,两大跨国巨头之间展开的,是一种全方位的同业竞争。嘉德与保利进军香港,也意味着要具备这种全方位的竞争能力。虽然只是第一第二场拍卖,他们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
就在香港第一轮春拍落下帷幕之际,苏富比和佳士得相继宣布了两个消息:苏富比发布了苏富比北京拍卖公司新任总裁的人事任命,将由原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总经理温桂华出任。联系到前不久苏富比发布的将与全球著名的欧洲古典艺术博览会(TEFAF)共同探讨举办2014北京TEFAF的消息,可见苏富比进军内地可谓深谋远虑;而佳士得也不遑人后,随即宣布将在上海创办独资拍卖公司,暂时不涉及文物拍卖。考虑到佳士得因2008年在法国的兽首拍卖而与中国国家文物总局有了历史纠葛,多年来连在内地的巡展都回避文物,这也是其目前进军内地市场的唯一选择。如果说,2012年因嘉德保利进香港而被称为中国艺术市场的“香港年”。2013年自然是两大巨头的中国年。“香港传奇”由此有了“内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