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渔欲”漫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ong2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鱼就是固有的知识,渔就是获得知识的方法,欲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本文逐层递进从三者到底孰轻孰重,以及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角度进行深入阐述。
  关键词: 讲授法 自学法 学习兴趣
  中国有句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识是说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就要学会钓鱼方法。
  有一个寓言故事这样讲道: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地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我想你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错了,他如果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有太多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路上的钓竿,再无惧路上的风雨,如此,难免跌倒于泥泞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就如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我们沉醉在其中。教学应该以教师的教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是有教有学的,是师生互动,是合作,是督促,是在两种力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以教师为主导”,钱先生解释说: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我们一直强调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这种方法的实施是有前提条件的,我们决不能在没有教给学生钓鱼技巧的时候,空给学生一根鱼竿。受人以鱼即便不可取,有了鱼还是够人生活一段时间的。在授人以渔之前,授人以鱼是必须的。足够的鱼可以保证他不会被饿死,足够的鱼可以给他足够的时间掌握钓鱼技巧。因此鱼、渔都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缺一不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掌握好尺度,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利用两者的关系把教学工作做到极致。
  学习过程中,方法的获得需要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离开具体的知识学习不可能形成方法,但教师不能一味灌输知识,要引导学生寻找其中规律和方法,否则掌握再多死知识又有什么用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方法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找到的,如果教师像灌输具体知识那样灌输方法,结果学生只会产生厌学心理,那就什么好方法也没有用了。
  还有一种理论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欲就是欲望,就是学习兴趣,当一个人想学习、喜欢学习的时候,就会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寻找方法。只要我们燃起学生内心的学习激情,那么学生就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把外在的压力变成学习的动力。那样,学习成绩提高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只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学生只有怀着对学习强烈的兴趣,才能产生探索的主观意愿,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使学生带着浓厚学习兴趣参与到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探究活动。
  我们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还有的人说教师要做长流水,要做源头活水。我说一桶水也解决不了学生的需求,不同的学生需求不一样,你有的不一定是他需要的,他需要的你也不一定有。教师在浩瀚无穷的知识海洋面前永远都是渺小的,你不可能真正满足学生,更何况许多教师不能真正有一桶水,更别提细水长流、源头活水了。因此,不论给学生多少水,都不如引导学生找到水源,让他们有找到水源的欲望、决心和意志。这就是我们说的给学生学习方法,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我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点燃、点拨和点评。点燃学生的激情与欲望,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给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与获得结果时,进行点评,让学生有方向性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
  [2]陈琦.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
  [4]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
  [5]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6]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7]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其他文献
新课改已经十几年,广大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但由于生物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同,一些教师,特别是非专业“对口”的教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下面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关注的两个问题谈谈认识,以与同仁交流分享。  一、关注《课程标准》的研读,正确把握教材  《生物课程标准》是一个全新的关于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文件,不同于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说明学生要学好生物课重要的一点是多观察实物,多做实验,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倡启发式教学,重视能力培养。  初一生物课文叙述简练、插图多,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多,看一看、想一想、小实验动动手等小栏目很具有启发性。初一学生刚跨入中学,思想比较单纯,对生物
摘 要: 当今是信息化世界,各种教育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广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更喜欢运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生活。这使得微课传播更快捷和受欢迎,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微课的开发和研究成为热点。高职微课开发有助于教学,因此成为研究重点。  关键词: 高职微课 开发 教学运用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培养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才成为创新教育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历史创新教育必须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发展人的创新思想、开发人的创新思维为核心。创新精神、创新思想和创新思维与哲学思维紧密相连,它们之间有一条“由此达彼”的通道。  关键词: 历史教育 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方法  一、创新教育的哲学基础  1.创新的相对性与创新教育的层次性。创新是相对于守旧而
要让教育回归人本,构建“感恩”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让学生永不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别人的帮助之恩;大自然的赐予之恩,看似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却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情怀。  一天,我接待了一位家长,闲聊中她跟我分享了一件事:女儿过生日那天,我忙里忙外。晚上女儿毫不领情,数落着一二三,直埋怨我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对。我觉得很伤心,问她:“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办这个生日,你就没有
目的:  NK细胞可协同表达某些激活和抑制受体,有利于同种异体细胞、感染细胞和恶性细胞的识别和即时裂解,但能保护健康细胞免受攻击。自然杀伤细胞成员2,D(NKG2D)起着关键的作
本研究通过对此的研究以期为自体静脉移植再狭窄、下肢静脉曲张、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发病机制的阐明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方法:A10细胞复苏后传3-4代后用于本实验。将A10细胞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应清楚地看到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在办学方向、生源质量、硬件投入、师资水平和学校管理等方面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客观分析了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发展对策,以期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农村基础教育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