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初,胶州市举行了以慈善情暖万家为主题的“周行一善”大型集中救助活动。此次活动在胶州市慈善总会和18个镇(办)慈善分会同时开展,两级慈善组织共救助特困家庭1310户,发放救助金168万元,给处于困难境地的群众又一次送去了爱的阳光,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
村(居)爱心服务站随时反馈救助需求
为让爱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角落,使特困群体得到及时救助,胶州市历经几年,建起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善款募集和慈善救助体系。
2009年8月19日,青岛首家村(居)慈善爱心服务站在胶州市胶东镇挂牌成立,这标志着胶州村(居)慈善爱心服务站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市、镇、村三级慈善网络就像一张密密的大网,为特困群众撑起了一把遮风挡雨的温情大伞。
村(居)慈善爱心服务站,主要职能是“掌握辖区内特困群众的状况和救助需求,并配合慈善总会和所在地慈善分会实施救助”。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哪些人有困难、哪些人最需要救助、申请对象上报的情况属不属实,村一级掌握得更为全面和具体。村(居)慈善爱心服务站的成立,把救助需求在第一时间反馈到慈善组织,让特困群众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救助。
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各慈善分会负责本辖区、本系统内的善款募集和对救助对象的调查摸底。2009年5月份的“慈心一日捐”活动,市级领导带头捐款,社会各界踊跃参加,短短几天时间,胶州市慈善总会募集善款862万元。其中捐赠1万元以上的企业和村(居)达156家,个人捐款超过1000元的达125人。青岛东方铁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方如在外地出差过程中,得知“慈心一日捐”开展的消息后,马上捐款10万元。青岛蓓蕾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姜秀云通过新闻得知“慈心一日捐”要开展的消息,第二天一早带着2万元到总会办公室进行捐赠。
胶州市太平路的慈善超市,林林总总的物品共有100多种。超市定期为特困群体发放爱心卡。从锅碗瓢盆等日常用品到花生油、大米等食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都可以从慈善超市免费领取。迄今,胶州慈善超市共为特困群体发放各类物品价值近60万元。
不仅如此,2009年,全国首家县级中华慈善医院在胶州成立。目前已收治特困病人3700多人次,减免医药费120多万元。来自美国的舍伍德夫妇代表中华慈善总会——LDS慈善协会向医院捐赠了250辆轮椅和100个助行器。通过“中华慈善胶州医院”这一平台,胶州的特困群体感受到了来自国际慈善人士的爱心脉动。
蔓延纵深的慈善救助网,把一缕缕温情汇集成爱心之海,化作甘霖,洒向最贫瘠的土地。从2007年近300万元,到2008年400多万元(不含抗震捐款),再到2009年800多万元……胶州市善款募集金额逐年攀升。据不完全统计,胶州市7000多家企业中有捐赠记录的达到80%,个体私营企业主有捐赠记录的达到了70%多。
建立推广“日常救助”模式
“周行一善”,是胶州市慈善总会2008年发起的一项具有胶州特色的长效救助活动。活动坚持救急和公正公开的原则,结合特困群体的实际需要,每周救助5-10户急需救助的特困家庭,每户原则上救助善款3000-5000元。
活动的发起,源于这样一件事:
2006年秋天,胶州市慈善总会收到一封求助信,来信者是马店镇一位身患癌症的农民。由于当时的救助模式是半年或年底一次性救助,这封信被登记在案后,纳入到了年底的救助范围。可当年底工作人员上门救助、说明来意后,写信人的儿子却泣不成声。原来,写信人早在几个月前就病故了。
想救助的时候,人已经不在了——这件事情深深触动了胶州市慈善总会领导班子。“传统的救助模式难以满足特困群体的实际需求,亟待探索一种全新的救助活动。”胶州市慈善总会以此为切入点,从2008年初开始,推出了一项常态救助模式—— “周行一善”,把每半年或一年一次的“阶段性救助”改为全年进行的 “日常救助”。
截至目前,通过“周行一善”活动,共救助特困家庭3000多户、特困大学生1600多名。去年,胶州市慈善总会从受救助的特困家庭中,随机抽取200多户进行了回访。结果显示,60%的特困家庭渡过了难关。
前几年,胶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经常收到特困群众的求助信。从去年看,这种情况明显减少了,原因是胶州市慈善总会推出了一个“周行一善”项目,能够及时救助特困群体。去年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在胶州视察时,对“周行一善”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周行一善的开展,使特困群众感受到‘关键时刻有善事,慈善就在身边’,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去年5月,在全省慈善大会上,“周行一善”又获殊荣,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慈善品牌”。
爱心从现实到网络遍地开花
爱心同时也在通过网络延伸。胶州网慈善论坛、胶州慈善QQ群正被更多的人所关注。慈善志愿者们大都有固定职业,网络上、生活中相互以网名相称,这些隐姓埋名的爱心志愿者,一无所求地为弱者奔走、为难者呼号,自发开展志愿救助活动,成为政府救助系统之外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草根”救助团队。
胶州市洋河镇十亩田村的朱在圣患小儿麻痹症,右腿仅有胳膊粗,妻子患有先天性佝偻病,身高不足一米。女儿朱莉莉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因患佝偻病,去年腿痛得无法行走,病情一天天加重。经医生诊断,只有手术才能保住双腿。父母四处借钱,凑足了第一次手术的费用。但是,面对第二次手术4万元的手术费,朱莉莉一家陷入了绝境!
去年9月,胶州市慈善总会伸出了温暖的手,送上了5000元的救助金。“十一”期间,胶州慈善志愿者也自发组织起来,发起了“为了希望——为朱莉莉募捐手术费”的活动,胶州市民纷纷献出爱心,两天的活动共收到捐款18580.2元。随后,近两个月时间,又有爱心人士陆续捐款。朱莉莉哽咽着告诉笔者,由于家庭困难,原本想放弃治疗,好心人的帮助使她又一次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汶川地震后,四川大山里的一个彝族寨子举村来胶州打工,9户人家36人中,近一半是孩子。由于路上花光了所有积蓄,大人们刚刚开始工作,还没到时间领取首月的工资,他们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深秋时节,孩子们依然赤脚走在冰冷的地上。网友“行人”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在慈善论坛上发布帖子,呼吁帮帮“彝族村”的孩子。胶州市民闻讯后,纷纷伸出爱心之手,短短几天,网友捐助的7大袋衣服,还有大米、花生油、方便面、奶粉等食物,装满了一个集装箱,送到他们面前,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村(居)爱心服务站随时反馈救助需求
为让爱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角落,使特困群体得到及时救助,胶州市历经几年,建起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善款募集和慈善救助体系。
2009年8月19日,青岛首家村(居)慈善爱心服务站在胶州市胶东镇挂牌成立,这标志着胶州村(居)慈善爱心服务站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市、镇、村三级慈善网络就像一张密密的大网,为特困群众撑起了一把遮风挡雨的温情大伞。
村(居)慈善爱心服务站,主要职能是“掌握辖区内特困群众的状况和救助需求,并配合慈善总会和所在地慈善分会实施救助”。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哪些人有困难、哪些人最需要救助、申请对象上报的情况属不属实,村一级掌握得更为全面和具体。村(居)慈善爱心服务站的成立,把救助需求在第一时间反馈到慈善组织,让特困群众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救助。
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各慈善分会负责本辖区、本系统内的善款募集和对救助对象的调查摸底。2009年5月份的“慈心一日捐”活动,市级领导带头捐款,社会各界踊跃参加,短短几天时间,胶州市慈善总会募集善款862万元。其中捐赠1万元以上的企业和村(居)达156家,个人捐款超过1000元的达125人。青岛东方铁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方如在外地出差过程中,得知“慈心一日捐”开展的消息后,马上捐款10万元。青岛蓓蕾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姜秀云通过新闻得知“慈心一日捐”要开展的消息,第二天一早带着2万元到总会办公室进行捐赠。
胶州市太平路的慈善超市,林林总总的物品共有100多种。超市定期为特困群体发放爱心卡。从锅碗瓢盆等日常用品到花生油、大米等食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都可以从慈善超市免费领取。迄今,胶州慈善超市共为特困群体发放各类物品价值近60万元。
不仅如此,2009年,全国首家县级中华慈善医院在胶州成立。目前已收治特困病人3700多人次,减免医药费120多万元。来自美国的舍伍德夫妇代表中华慈善总会——LDS慈善协会向医院捐赠了250辆轮椅和100个助行器。通过“中华慈善胶州医院”这一平台,胶州的特困群体感受到了来自国际慈善人士的爱心脉动。
蔓延纵深的慈善救助网,把一缕缕温情汇集成爱心之海,化作甘霖,洒向最贫瘠的土地。从2007年近300万元,到2008年400多万元(不含抗震捐款),再到2009年800多万元……胶州市善款募集金额逐年攀升。据不完全统计,胶州市7000多家企业中有捐赠记录的达到80%,个体私营企业主有捐赠记录的达到了70%多。
建立推广“日常救助”模式
“周行一善”,是胶州市慈善总会2008年发起的一项具有胶州特色的长效救助活动。活动坚持救急和公正公开的原则,结合特困群体的实际需要,每周救助5-10户急需救助的特困家庭,每户原则上救助善款3000-5000元。
活动的发起,源于这样一件事:
2006年秋天,胶州市慈善总会收到一封求助信,来信者是马店镇一位身患癌症的农民。由于当时的救助模式是半年或年底一次性救助,这封信被登记在案后,纳入到了年底的救助范围。可当年底工作人员上门救助、说明来意后,写信人的儿子却泣不成声。原来,写信人早在几个月前就病故了。
想救助的时候,人已经不在了——这件事情深深触动了胶州市慈善总会领导班子。“传统的救助模式难以满足特困群体的实际需求,亟待探索一种全新的救助活动。”胶州市慈善总会以此为切入点,从2008年初开始,推出了一项常态救助模式—— “周行一善”,把每半年或一年一次的“阶段性救助”改为全年进行的 “日常救助”。
截至目前,通过“周行一善”活动,共救助特困家庭3000多户、特困大学生1600多名。去年,胶州市慈善总会从受救助的特困家庭中,随机抽取200多户进行了回访。结果显示,60%的特困家庭渡过了难关。
前几年,胶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经常收到特困群众的求助信。从去年看,这种情况明显减少了,原因是胶州市慈善总会推出了一个“周行一善”项目,能够及时救助特困群体。去年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在胶州视察时,对“周行一善”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周行一善的开展,使特困群众感受到‘关键时刻有善事,慈善就在身边’,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去年5月,在全省慈善大会上,“周行一善”又获殊荣,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慈善品牌”。
爱心从现实到网络遍地开花
爱心同时也在通过网络延伸。胶州网慈善论坛、胶州慈善QQ群正被更多的人所关注。慈善志愿者们大都有固定职业,网络上、生活中相互以网名相称,这些隐姓埋名的爱心志愿者,一无所求地为弱者奔走、为难者呼号,自发开展志愿救助活动,成为政府救助系统之外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草根”救助团队。
胶州市洋河镇十亩田村的朱在圣患小儿麻痹症,右腿仅有胳膊粗,妻子患有先天性佝偻病,身高不足一米。女儿朱莉莉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因患佝偻病,去年腿痛得无法行走,病情一天天加重。经医生诊断,只有手术才能保住双腿。父母四处借钱,凑足了第一次手术的费用。但是,面对第二次手术4万元的手术费,朱莉莉一家陷入了绝境!
去年9月,胶州市慈善总会伸出了温暖的手,送上了5000元的救助金。“十一”期间,胶州慈善志愿者也自发组织起来,发起了“为了希望——为朱莉莉募捐手术费”的活动,胶州市民纷纷献出爱心,两天的活动共收到捐款18580.2元。随后,近两个月时间,又有爱心人士陆续捐款。朱莉莉哽咽着告诉笔者,由于家庭困难,原本想放弃治疗,好心人的帮助使她又一次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汶川地震后,四川大山里的一个彝族寨子举村来胶州打工,9户人家36人中,近一半是孩子。由于路上花光了所有积蓄,大人们刚刚开始工作,还没到时间领取首月的工资,他们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深秋时节,孩子们依然赤脚走在冰冷的地上。网友“行人”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在慈善论坛上发布帖子,呼吁帮帮“彝族村”的孩子。胶州市民闻讯后,纷纷伸出爱心之手,短短几天,网友捐助的7大袋衣服,还有大米、花生油、方便面、奶粉等食物,装满了一个集装箱,送到他们面前,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