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法已经广为教师课堂教学所运用,对于其中的“合作讨论”尤其被教师所青睐。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听课发现,有的“合作讨论”缺乏有效性,师生都感到别扭,留给教学的是形式主义的尴尬。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讨论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1.形式主义之一:“万能膏药”式的“合作讨论”
不管教学什么内容,不论内容的难易,教师总要安排一下学生分小组讨论,特别是有人听课的课。执教者把“合作讨论”当作了“万能膏药”,认为用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把“合作讨论”看成了“好课”的必备配件。比如在一次研究课上,一位教师执教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例题是300-(120 25×4) ,教师出示题目后就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其实,像这样较简单的内容,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说一说方法,再让学生独立试算,然后教师评讲就可以了。如果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就是没有把握好要讨论的内容,没有考虑讨论的必要性,使“讨论”耗时而无效,使讨论走向形式,流于平庸。这样的讨论令听课者有尴尬之感。
反思:确定讨论内容,确立讨论要点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必须让学生讨论,我们安排的“合作讨论”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把那些有思考性、探索性、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内容让学生合作讨论。怎样确定合作讨论的内容呢?一是在大部分学生感到困难处(教学难点)安排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在讨论中深化认识,解决难点。二是在知识易混易错处开展讨论。易混易错处往往就是学生容易产生认识冲突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开展讨论,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认识结构的正确构建,实现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矫正。比如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有位学生板演出错了,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计算小数乘法易出错,怎样防止出错呢?请同学们讨论、讨论。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把小数理解成整数来计算;有的学生谈数学报上介绍的方法。最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了小数乘法的计算口诀:一乘、二数、三点、四划,经过同学们验正,效果很好。
2.形式主义之二:“开门见山”的“合作讨论”
在很多的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老师就开门见山地安排学生合作讨论。比如学习圆的面积,一位教师是这样安排的,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知道了什么叫圆的面积,请同学们利用准备好的圆的图片,小组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求圆的面积?于是学生就开始了小组讨论。
这样的安排,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这种没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后的合作讨论,缺点是:(1)学生对问题认识不足,思维没有产生矛盾冲突,合作讨论的主观愿望不强烈。比如上例中教师安排的求“圆的面积”的讨论,学生自己打算用什么方法?这样的方法是否可行?哪种方法更好?这些问题,学生一开始心理没底,就匆匆进行了小组讨论,这样必然影响讨论的进展和效果。(2)把学习活动过早地引入“合作讨论”之中,对于学困生,对问题的认识有可能还未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时,优生就可能说出了答案,成为“讨论”的主角,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某些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逐步衰减,以致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这种“开门见山”的“合作讨论”,让部分学生不知所措,无从说起,这样的讨论让部分学生感到尴尬。
反思:安排合作讨论的前奏——独立思考
“合作讨论”应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1)经过独立思考,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处于愤、悱之状时,当学生很想知道为什么而自己难于完成时,他们合作讨论的愿望才非常强烈。(2)经过独立思考,当学生意见不一致时,为争个是非曲直,他们更想争论一番。这样的合作讨论才会出现学生有话可说的激烈气氛,而不会出现学生默默无言,让听课者尴尬,令教者着急的冷场。
3.形式主义之三:“浅尝辄止”的“合作讨论”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安排学生开始分组讨论,可教师生怕时间不够用,学生讨论不到一、二分钟,就要求讨论停止。比如一位教师教的小数除法,首先 通过情境引出算式:19.2÷12,让学生试算,安排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学生刚讨论一会,教师就让学生停止,然后汇报。有的学生说:把0.2元看作2角来想;有的学生说:把0.2看作2个十分之一来想。至于“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学生没有说清楚,教师也没有安排学生再讨论,问题就这样不了了之。这样浅尝辄止的合作讨论,让学生及听课老师都觉得尴尬,这样的讨论有“讨论”之名,而无其实了。
反思:把握合作讨论的度——真实有效
合作讨论不是拿“讨论”的形式去装点课堂,不是扛课改的大旗去作秀。合作讨论要给学生适当的、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开展讨论,真实有效地进行讨论。通过充足的讨论,学生追根究底,才能更好地理清思路;通过充足的讨论,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可以更有效地探索、掌握解决难题的方法;通过充足的讨论,激烈的争辩,可以使思路、方法更优化。
合作讨论不应给教学带来形式主义的尴尬,我们要正确、合理地使用好这种学习方式,发挥合作讨论的积极功效,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提高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1.形式主义之一:“万能膏药”式的“合作讨论”
不管教学什么内容,不论内容的难易,教师总要安排一下学生分小组讨论,特别是有人听课的课。执教者把“合作讨论”当作了“万能膏药”,认为用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把“合作讨论”看成了“好课”的必备配件。比如在一次研究课上,一位教师执教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例题是300-(120 25×4) ,教师出示题目后就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其实,像这样较简单的内容,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说一说方法,再让学生独立试算,然后教师评讲就可以了。如果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就是没有把握好要讨论的内容,没有考虑讨论的必要性,使“讨论”耗时而无效,使讨论走向形式,流于平庸。这样的讨论令听课者有尴尬之感。
反思:确定讨论内容,确立讨论要点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必须让学生讨论,我们安排的“合作讨论”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把那些有思考性、探索性、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内容让学生合作讨论。怎样确定合作讨论的内容呢?一是在大部分学生感到困难处(教学难点)安排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在讨论中深化认识,解决难点。二是在知识易混易错处开展讨论。易混易错处往往就是学生容易产生认识冲突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开展讨论,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认识结构的正确构建,实现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矫正。比如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有位学生板演出错了,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计算小数乘法易出错,怎样防止出错呢?请同学们讨论、讨论。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把小数理解成整数来计算;有的学生谈数学报上介绍的方法。最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了小数乘法的计算口诀:一乘、二数、三点、四划,经过同学们验正,效果很好。
2.形式主义之二:“开门见山”的“合作讨论”
在很多的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老师就开门见山地安排学生合作讨论。比如学习圆的面积,一位教师是这样安排的,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知道了什么叫圆的面积,请同学们利用准备好的圆的图片,小组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求圆的面积?于是学生就开始了小组讨论。
这样的安排,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这种没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后的合作讨论,缺点是:(1)学生对问题认识不足,思维没有产生矛盾冲突,合作讨论的主观愿望不强烈。比如上例中教师安排的求“圆的面积”的讨论,学生自己打算用什么方法?这样的方法是否可行?哪种方法更好?这些问题,学生一开始心理没底,就匆匆进行了小组讨论,这样必然影响讨论的进展和效果。(2)把学习活动过早地引入“合作讨论”之中,对于学困生,对问题的认识有可能还未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时,优生就可能说出了答案,成为“讨论”的主角,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某些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逐步衰减,以致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这种“开门见山”的“合作讨论”,让部分学生不知所措,无从说起,这样的讨论让部分学生感到尴尬。
反思:安排合作讨论的前奏——独立思考
“合作讨论”应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1)经过独立思考,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处于愤、悱之状时,当学生很想知道为什么而自己难于完成时,他们合作讨论的愿望才非常强烈。(2)经过独立思考,当学生意见不一致时,为争个是非曲直,他们更想争论一番。这样的合作讨论才会出现学生有话可说的激烈气氛,而不会出现学生默默无言,让听课者尴尬,令教者着急的冷场。
3.形式主义之三:“浅尝辄止”的“合作讨论”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安排学生开始分组讨论,可教师生怕时间不够用,学生讨论不到一、二分钟,就要求讨论停止。比如一位教师教的小数除法,首先 通过情境引出算式:19.2÷12,让学生试算,安排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学生刚讨论一会,教师就让学生停止,然后汇报。有的学生说:把0.2元看作2角来想;有的学生说:把0.2看作2个十分之一来想。至于“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学生没有说清楚,教师也没有安排学生再讨论,问题就这样不了了之。这样浅尝辄止的合作讨论,让学生及听课老师都觉得尴尬,这样的讨论有“讨论”之名,而无其实了。
反思:把握合作讨论的度——真实有效
合作讨论不是拿“讨论”的形式去装点课堂,不是扛课改的大旗去作秀。合作讨论要给学生适当的、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开展讨论,真实有效地进行讨论。通过充足的讨论,学生追根究底,才能更好地理清思路;通过充足的讨论,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可以更有效地探索、掌握解决难题的方法;通过充足的讨论,激烈的争辩,可以使思路、方法更优化。
合作讨论不应给教学带来形式主义的尴尬,我们要正确、合理地使用好这种学习方式,发挥合作讨论的积极功效,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提高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