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孩子的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由此可见,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的效果。教师应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让学生在数学课上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愉悦。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运用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构主义课程创始人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在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两只小猴子骑自行车行进”的动画,一只小猴子骑的自行车是方形轮子,另一只猴子骑的自行车是圆形轮子。动画播放完毕,我对学生说:“看了这段动画,你有什么感受呢?”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着,我就顺势导人了新课。学生在本堂课上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又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先把准备好的三个碟子放在讲台上,并分别装上3个、8个、1个苹果,放好后引导学生观察。学生一看到今天讲桌上有苹果,感到很稀奇,都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接着要干些什么。然后老师提问:“谁能把它们移动几下,使每个碟子里装着的苹果一样多呢?”我指名其中一个学生上台操作,并讲述操作过程。接着又问刚才的那位同学是怎样移动的,为什么要从第二个碟子中去移。通过直观教学,亲自动手操作,联系熟悉的生活实物,同学们体会到了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移多补少,使它们变成相同数,从而理解了这个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这样的直观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理解了求平均数的概念。
二、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高效地进行知识的传递和吸收。把游戏引入课堂。会使学生在玩中做,在玩中练,理解知识,保持兴趣。
例如,我经常在课上进行闯关之类的游戏。我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在巩固练习课中采用了计算跨栏夺红旗的游戏,为了提高计算速度和准备率,依照跨栏障碍跑的形式,在教室里设若干个障碍关卡,每个关卡由一名学生把守。预先备好有趣的计算题,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只有做对了题的小组才能过关,在终点处插一面红旗,先夺到者为胜,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效果也很不错。
三、链接生活实际,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产生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学生的兴趣所在,优化课堂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轴对称图形后,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马路旁边,让他们仔细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呈轴对称图形的,学生在观察时比较投人,有的说“房子”,有的说“蜻蜓”,有的说“汽车”……第三天上课时,学生看到数学老师竟蜂拥而上,围着老师说了自己在家中看见的轴对称图形。学生真的很乐于接受这样的方式。效果不错。这归功于教师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入了课堂,把数学生活化,使数学这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彰显了神奇的魅力。
四、利用儿歌、故事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果教师把一些数学知识融入儿歌故事中,在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中学生就会记住数学知识,效果很不错。
如教学0-9十个数以后,为了帮助一年级的孩子记住这十个数字的符号特征,可编成生动有趣的歌谣:1像铅笔直又直,2像白鹅脖子弯,3像耳朵两半圆,4像旗子左边飘。5像秤杆和秤钩,6像哨子肚子大,7像镰刀拐个弯,8像麻花拧一拧,9像哨子柄朝下,0像鹅蛋圆又圆。学生记住了歌谣,也就记住了这10个数的字形特征,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引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寓教于乐,寓学于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主动接受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运用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构主义课程创始人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在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两只小猴子骑自行车行进”的动画,一只小猴子骑的自行车是方形轮子,另一只猴子骑的自行车是圆形轮子。动画播放完毕,我对学生说:“看了这段动画,你有什么感受呢?”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着,我就顺势导人了新课。学生在本堂课上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又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先把准备好的三个碟子放在讲台上,并分别装上3个、8个、1个苹果,放好后引导学生观察。学生一看到今天讲桌上有苹果,感到很稀奇,都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接着要干些什么。然后老师提问:“谁能把它们移动几下,使每个碟子里装着的苹果一样多呢?”我指名其中一个学生上台操作,并讲述操作过程。接着又问刚才的那位同学是怎样移动的,为什么要从第二个碟子中去移。通过直观教学,亲自动手操作,联系熟悉的生活实物,同学们体会到了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移多补少,使它们变成相同数,从而理解了这个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这样的直观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理解了求平均数的概念。
二、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高效地进行知识的传递和吸收。把游戏引入课堂。会使学生在玩中做,在玩中练,理解知识,保持兴趣。
例如,我经常在课上进行闯关之类的游戏。我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在巩固练习课中采用了计算跨栏夺红旗的游戏,为了提高计算速度和准备率,依照跨栏障碍跑的形式,在教室里设若干个障碍关卡,每个关卡由一名学生把守。预先备好有趣的计算题,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只有做对了题的小组才能过关,在终点处插一面红旗,先夺到者为胜,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效果也很不错。
三、链接生活实际,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产生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学生的兴趣所在,优化课堂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轴对称图形后,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马路旁边,让他们仔细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呈轴对称图形的,学生在观察时比较投人,有的说“房子”,有的说“蜻蜓”,有的说“汽车”……第三天上课时,学生看到数学老师竟蜂拥而上,围着老师说了自己在家中看见的轴对称图形。学生真的很乐于接受这样的方式。效果不错。这归功于教师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入了课堂,把数学生活化,使数学这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彰显了神奇的魅力。
四、利用儿歌、故事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果教师把一些数学知识融入儿歌故事中,在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中学生就会记住数学知识,效果很不错。
如教学0-9十个数以后,为了帮助一年级的孩子记住这十个数字的符号特征,可编成生动有趣的歌谣:1像铅笔直又直,2像白鹅脖子弯,3像耳朵两半圆,4像旗子左边飘。5像秤杆和秤钩,6像哨子肚子大,7像镰刀拐个弯,8像麻花拧一拧,9像哨子柄朝下,0像鹅蛋圆又圆。学生记住了歌谣,也就记住了这10个数的字形特征,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引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寓教于乐,寓学于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主动接受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