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在门诊输液室施行输液流程优化的效果。 方法:选自2013年11月到2014年10月,在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门诊输液室,施行输液流程优化后,完成静脉输液的患者作为观察组(160000例);选自2012年11月到2013年10月,在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门诊输液室,施行输液流程优化前,完成静脉输液的患者作为对照组(14000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门诊输液室患者的相关信息,统计在两组门诊输液室患者的输液过程中,发生护理差错和缺陷的情况。 结果:观察组门诊输液室的患者发生护理差错和缺陷的概率是0.01%,低于对照组的概率0.28%(P<0.05)。 结论:在门诊输液室施行输液流程优化后,能够有效降低护理差错和缺陷的发生概率,在临床上有非常积极的重大影响力。
【关键词】 门诊 输液室 输液流程 优化 效果
在临床上,门诊服务窗口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门诊输液室,这也是护理差错和缺陷发生概率较高的科室之一[1]。本文研究当中,在门诊输液室施行输液流程优化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是非常可观的,现将详情报告如下,以供临床参考和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11月到2014年10月,在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门诊输液室,施行输液流程优化后,完成静脉输液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有160000例患者;选自2012年11月到2013年10月,在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门诊输液室,施行输液流程优化前,完成静脉输液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有140000例患者。观察组当中,患者年龄1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36.81±5.43)岁。对照组当中,患者年龄2岁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36.59±5.67)岁。对两组门诊输液室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没有明显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进行研究对比。
1.2 方法
针对2012年11月到2013年10月之间,存在的输液流程当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制定优化措施,规范输液流程当中的各个环节,优化护理人员的排班和组合搭配,将优化后的输液流程自2013年11月起开始实施。
1.3 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两组门诊输液室患者的相关信息,统计在两组门诊输液室患者的输液过程中,发生护理差错和缺陷的情况,以此作为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结束后,两组门诊输液室的患者中,其各项观察指标情况的研究数据,均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在确认无误后,录入到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以数据上下浮动5%作为可信区间。计数资料的表示使用例数(%),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使用均数±标准差(x±s),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门诊输液室的患者之间,在施行输液流程优化前后,对比发生的护理差错和缺陷的情况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回顾性分析两组门诊输液室患者的相关资料后,统计得出两组发生护理差错和缺陷的情况,根据结果显示,观察组门诊输液室的患者发生护理差错和缺陷的例数为19例,发生概率是0.01%;对照组门诊输液室的患者发生护理差错和缺陷的例数为361例,发生概率是0.28%。由此可以得出,观察组发生护理差错和缺陷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门诊输液室施行输液流程优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针对成人的输液流程优化[2-3]。其一,使用标准规格的黏贴纸,电脑打印出输液卡,依照医嘱编写患者的输液号、输液天数、药物以及患者的一般资料;护理人员在核对患者相关信息后,给患者配好当日静脉滴注的液体,并做好交接工作。其二,区分开儿童和成人的输液室,给患者发放号码牌(红色),在椅子上编写好号码,患者按照输液号码对号入座。其三,采取分批的方式,在核对患者信息后,给患者进行输液,护理人员之间做好相互配合,并给患者做好相关的宣教工作。第二方面,针对儿童的输液流程优化[4]。其一,通过电脑打印出儿童的输液卡,发放儿童号码牌(黄色),输液椅编号和分批方式同成人输液流程优化方案。其二,采取显示屏的方式,按输液顺序,显示儿童的输液号码,由患儿家属陪同患儿,携带输液牌和注射单到静脉穿刺台,给患儿进行穿刺,输液方式同成人输液流程优化方案。
在本次研究当中,观察组门诊输液室的患者,在施行输液流程优化后,其发生的护理差错和缺陷的概率仅有0.01%,而施行输液流程优化前的对照组门诊输液室的患者,其发生的护理差错和缺陷的概率高达0.28%。由此可见,两组门诊输液室的患者对比施行输液流程优化前后的情况有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门诊输液室施行输液流程优化后,能够有效降低護理差错和缺陷的发生概率,在临床上有非常积极的重大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孙海芳,俞晓红.人性化护理在门诊输液室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17-18.
[2]张巧玲.对门诊输液患者药物不良反应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6):31-32.
[3]莫佩妙.门诊输液室护士程序化、规范化培训的探索[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82-83.
[4]仰明莉.人性化服务在门诊输液室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6):101-102.
【关键词】 门诊 输液室 输液流程 优化 效果
在临床上,门诊服务窗口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门诊输液室,这也是护理差错和缺陷发生概率较高的科室之一[1]。本文研究当中,在门诊输液室施行输液流程优化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是非常可观的,现将详情报告如下,以供临床参考和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11月到2014年10月,在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门诊输液室,施行输液流程优化后,完成静脉输液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有160000例患者;选自2012年11月到2013年10月,在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门诊输液室,施行输液流程优化前,完成静脉输液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有140000例患者。观察组当中,患者年龄1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36.81±5.43)岁。对照组当中,患者年龄2岁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36.59±5.67)岁。对两组门诊输液室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没有明显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进行研究对比。
1.2 方法
针对2012年11月到2013年10月之间,存在的输液流程当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制定优化措施,规范输液流程当中的各个环节,优化护理人员的排班和组合搭配,将优化后的输液流程自2013年11月起开始实施。
1.3 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两组门诊输液室患者的相关信息,统计在两组门诊输液室患者的输液过程中,发生护理差错和缺陷的情况,以此作为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结束后,两组门诊输液室的患者中,其各项观察指标情况的研究数据,均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在确认无误后,录入到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以数据上下浮动5%作为可信区间。计数资料的表示使用例数(%),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使用均数±标准差(x±s),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门诊输液室的患者之间,在施行输液流程优化前后,对比发生的护理差错和缺陷的情况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回顾性分析两组门诊输液室患者的相关资料后,统计得出两组发生护理差错和缺陷的情况,根据结果显示,观察组门诊输液室的患者发生护理差错和缺陷的例数为19例,发生概率是0.01%;对照组门诊输液室的患者发生护理差错和缺陷的例数为361例,发生概率是0.28%。由此可以得出,观察组发生护理差错和缺陷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门诊输液室施行输液流程优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针对成人的输液流程优化[2-3]。其一,使用标准规格的黏贴纸,电脑打印出输液卡,依照医嘱编写患者的输液号、输液天数、药物以及患者的一般资料;护理人员在核对患者相关信息后,给患者配好当日静脉滴注的液体,并做好交接工作。其二,区分开儿童和成人的输液室,给患者发放号码牌(红色),在椅子上编写好号码,患者按照输液号码对号入座。其三,采取分批的方式,在核对患者信息后,给患者进行输液,护理人员之间做好相互配合,并给患者做好相关的宣教工作。第二方面,针对儿童的输液流程优化[4]。其一,通过电脑打印出儿童的输液卡,发放儿童号码牌(黄色),输液椅编号和分批方式同成人输液流程优化方案。其二,采取显示屏的方式,按输液顺序,显示儿童的输液号码,由患儿家属陪同患儿,携带输液牌和注射单到静脉穿刺台,给患儿进行穿刺,输液方式同成人输液流程优化方案。
在本次研究当中,观察组门诊输液室的患者,在施行输液流程优化后,其发生的护理差错和缺陷的概率仅有0.01%,而施行输液流程优化前的对照组门诊输液室的患者,其发生的护理差错和缺陷的概率高达0.28%。由此可见,两组门诊输液室的患者对比施行输液流程优化前后的情况有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门诊输液室施行输液流程优化后,能够有效降低護理差错和缺陷的发生概率,在临床上有非常积极的重大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孙海芳,俞晓红.人性化护理在门诊输液室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17-18.
[2]张巧玲.对门诊输液患者药物不良反应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6):31-32.
[3]莫佩妙.门诊输液室护士程序化、规范化培训的探索[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82-83.
[4]仰明莉.人性化服务在门诊输液室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6):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