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与乡愁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li2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1899-1972)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最初发表于1926 年1 月、2 月号的《文艺时代》上,经过岁月的沉淀,打开书卷,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川端式”东方美学的魅力,激发起我们深深的共鸣。《伊豆的舞女》以轻灵纯美的文笔,描写作为高中生的“我”因为生活艰辛与心灵苦痛,独自前往伊豆半岛散心,旅途中结识了一群巡回艺人并与艺人们结下了亲密的友谊的故事,其中他对舞女熏子的感情又最为珍贵。细细研读,作品字里行间中透露的哀愁与小说中的人物景色融为一体,主观的感情与客观的存在融合,达到了“物我合一”的至美至善境界。
  川端康成在创作上继承了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物哀”理念。《伊豆的舞女》中的“我”那“孤儿根性”以及环绕舞女生存的社会氛围都是悲凉的,舞女的不幸身世和与“我”悬殊的社会地位;对男、女主人公明知无缘,却难舍难离的“哀伤”、“感动”和“爱怜”等情绪的巧妙把控,都表现了对“物哀”审美传统的继承。他以哀婉的笔调呈现了日本式的淳朴的人间真情、秀美的日本风光和美丽纯真的传统女性,这些描写都扯不开日本文学的“乡愁”记忆。
  一、伊豆与乡愁
  川端康成的童年是令人忧伤的,两岁时,父亲因病离世,之后母亲、祖母、姐姐相继过世,只剩下眼瞎耳背的祖父与他相依为命,现实生活与他追求的美好和谐的生活情景大相径庭,让他感到痛苦、悲凉。1918 年,19 岁的川端初次去伊豆半岛旅行,这次旅途中,他与巡回艺人同路,舞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4 年晚秋到1926 年4 月,川端大部分时间是在伊豆半岛上度过的。他长期居住伊豆的原因,正如他自己所写的那样,是由于生活上的一些痛苦。1922 年,本来已经同他订立婚约的伊藤初代无情与他分手,失意之余,他又燃起了对舞女更深切的怀念:在同巡回演出艺人的结伴旅行当中,川端得到了他们的尊敬,尤其是受到了舞女的礼遇与爱慕。川端从小没有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并且常因得到别人的怜悯而处于受恩惠的地位而倍感压抑。但在同舞女一行的旅行中,他获得了感激与温情,川端将这段美好的经历化为艺术,便有了这篇有自传体性质的《伊豆的舞女》了。伊豆对川端来说,也就像他的第二故乡一样,有他对美和理解的渴求。
  二、物哀与美
  《伊豆的舞女》的意境很美。“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一派秋色”,“清澈的泉水,从林阴掩盖下的岩石缝隙里喷涌而出”,这是伊豆在川端的视野里的印象,也如同他心中向往的美景。在如此如诗如画的伊豆的美景中,川端赋予了女主人公舞女“熏”的纯洁、美丽的形象。川端有意隐瞒现实中丑的一面,极力渲染美的一面,“她就像头发画得特别丰盛的历史小说上姑娘的画像”,“黑眼珠的大眼睛闪着美丽的光辉,是舞女身上最美的地方,双眼皮的线条有说不出来的漂亮”,“她笑得像花一样”。也描写了“我”看到的舞女的善良:“拿铜板给那些摇摇晃晃走进房间来的小孩子”;舞女的率真:在伊豆的小阳春天气里,舞女赤身裸体地跑到日光下来,踮起脚尖,伸长身子亲切的对“我”打招呼等。茶馆初遇时舞女毫不犹豫的让出坐垫;听我随口说了句“啊,真想喝水”,她立马说“我去找找看”…所有这些都足以体现了“熏”身上的花季少女天真活泼的人性之美。巡回艺人的生活本是艰辛异常的,但在川端的笔下,我们却看到了恬静与自由,之所以这样,就是她们乐观向上、乐于助人,虽然卑贱,但精神上却是丰满乐观的。川端在《伊豆的舞女》中有意识地运用物哀思想来描写表现大自然,以及人的感情的美,山林、皋壤与人的情感相濡相融,形成一种幽美境界,产生无穷的文学魅力。虽然“我”是以孤独的旅人心态来看伊豆的风光,却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了自然之景,情与景相融于一体。
  三、哀与美的升华
  或者是“我”涉世不深,不会以世俗的眼光去蔑视艺人,艺人们切身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尊重,而“好人”这个正面的评价,又反过来给予主人公极大信任和鼓舞。虽然他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并不对等,但是人格是平等的,情感有共鸣,“我”获得了理解,艺人们得到了尊重。这种朴实无华的交流,在“我”厌世逃避之时,提供了一个逃避的港湾。川端将伊豆的旅途、景色、人情等描写的如此之美,同时也埋下无奈的结局,巡回艺人终生都在旅途上漂泊,而“我”注定要回归阴冷无情的城市中。“我”的性格乖僻,不知道如何去爱人,也不知道如何去接受别人的爱,内心就像是干涸的沙漠。为了摆脱这种痛苦,才踏上了伊豆的旅程。因为是孤儿,向来不喜欢别人对他的亲昵和温暖,结果愈发的苦闷不堪。但是舞女的真善美,使“我”在这份温暖里,看见了自己过往的冷漠。在听见舞女说“我”“那是个好人呢”“是啊,人倒是很好。”这种由衷的赞叹时,心里如饮甘露。川端有意识地让舞女“熏”的悲哀境遇同“我”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共鸣,舞女容颜的美丽、心地的纯洁、友善真诚的行为屡屡震颤“我”的心灵,使得“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与升华,让因孤儿出身而扭曲了性格的我感激不尽。在悲哀之中由于人们纯洁心灵的相互交流、相互抚慰与伊豆绝美的风光合二为一,产生了和谐、幸福的一种理想境界。主人公在旅行中学会了爱,也得到了别人的爱,内心得到滋润,这种爱与被爱也使他自己在不幸中获得了无限宽广的心境,获得了新生的意义。
  结语
  伊豆之旅带给“我”许多美好回忆,也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此后,川端康成多次旅行到伊豆,把伊豆看作自己的故乡。在这样一个纯净的没有受过一點儿沾染的优雅和安静的地方,解开枷锁,毫无负担地亲近自然亲近自己亲近他人。虽然川端康成自己的人生困境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消失,但《伊豆的舞女》却展现的美却会常驻于我们的脑海之中,使我们不仅感受到东方美的熏陶,也汲取了让人生不断进取的力量。我们从一出生就踏上了人生的孤独旅程,当我们在异乡漂泊,当身边没有朋友,当美好的童年和故乡成了模糊的记忆,我们真切的期冀有一个让心灵得到慰藉的“伊豆之旅”,能让我们坚定起追求幸福的信念,不疑不惑,发现真正的自我,从心理角度而言,这就是我们幸福的所在,是我们人生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叶渭渠译.北京出版社.2003版.
  [2]孟玮:《伊豆的舞女》中的哀美魅力.外国文学研究,2011(9).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动静结合”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并不是如众多读者所理解的包含有“移动与静止结合”“有声與无声结合”两重含义,经过对不同文献的详细梳理与解读,确认“动静结合的”概念的内涵应该是具体专一地指向“移动与静止”一面。  关键词:动静结合;表现手法;位移;分贝  一、问题的缘起  什么是动静结合?百度百科和搜狗百科均提供了完全相同的解读:  动静结合道家境界之一,一方面是指道家在练功方式上强调静功与动
期刊
摘 要: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上曾经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道教的研究成果也相对丰富,济源王屋山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近几年来道教文化旅游发展的重点目的地之一,因此从宏观层面了解道教的起源、发展及演变,找出道家、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济源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道教;发展;演变  一、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的历史渊源较早内
期刊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词汇,这又是个最复杂的词汇,简单到人人都能领会,复杂到无人能定义。有人把它认作救赎万物的救世主,有人把它视为潘多拉盒子里的磨盒。的确,一代雄主征服四方靠的是它,无耻之辈投机钻营为的是它;有人奋斗一生,临终脑子里还是它;有人沿街乞讨,不断满足的又是他。  它,就是欲望。  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常新的命题。它与生俱来,却不随人而去。几千年来留在人性论坛的最高处,与金杖玉玺,刀枪剑戟辩论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深入剖析网络群体极化理论的提出过程,其与群体极化理论的发展关系,就现有的三大网络群体极化模型进行了分析比照,详细评述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探讨了这些特性产生的内在机理,并结合现有参考文献,给出了合理化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群体极化;网络群体极化;社会认同  一、理论提出  (一)群体极化理论  1.群体极化理论的概念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做出比其成员最初倾向更极端的决策的倾向,即群体
期刊
摘 要:社会性别理论,关注社会中的男女性别差异和性别不平等问题,是女权主义的重要研究成果。中国有着几千年的父权制历史,虽然女性社会地位和男性地位逐渐趋于平等,但性别歧视、性别盲视、性别意识缺失等问题依然存在。目前,西方国家已将社会性别理论应用于公共管理,并取得良好成效。我国有必要研究公共管理中社会性别理论的应用,解决公共管理中存在的社会性别问题,提高公共管理成效。  关键词:公共管理;社会性别理论
期刊
摘 要:结合大客户服务管理的现状,从背景、问题、定位、路径选择等方面对大客户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从服务理念、服务流程、服务手段、服务支撑、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构建服务导向、智能引领的大客户管理模式的路径图。  关键词:转变观念; 创新手段;提升支撑;队伍建设  服务导向、智能引领就是以大客户服务为导向,融合互联网思维、方法、技术,以大数据应用为驱动,围绕服务业务流程,打造一支前端触角敏锐,后端高度协
期刊
摘 要:在成长过程中,高中生该如何看待他人对自己的期待,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这实际上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个不简单的成长课题。在对这个课题进行分析时,总会涉及到与个体分离或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本文主要对高中生在与同学、老师、父母交往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矛盾以及成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科学有效的措施引导高中生处理他人的期待以及积极化解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使得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关键词:自
期刊
摘 要:民间美术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当中,是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同时也是民俗文化的另一种表现。民俗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上依靠民间美术的发展,所以,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重视民间美术的重要意义,是地域民俗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关键词:民间美术;旅游纪念品;重要意义  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同时也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民间美术也在
期刊
摘 要:缅甸漆器制造是古老名城蒲甘传统的家庭手工业,据史料记载,漆器制作起源于12至13世纪的蒲甘,自此之后,蒲甘便成为缅甸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漆器发源地,大多数学者都对“漆艺来自中国”的说法颇为赞同,缅甸也有故事传说漆器是从“东方大国”带来的,蒲甘的漆器精美绝伦,“东南亚漆器之乡”的美称是毋庸置疑的。  关键词:缅甸漆器;制漆流程;文明标志;工艺礼品;精美绝伦  缅甸是东南亚地区发现最早的漆器遗址的
期刊
摘 要:丝绸之路是敦煌文化的诞生地,它天生就具备了很多国际化的禀赋文明,见证了人类历史的文明沟通,进步。我国文明史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凝结了民族厚重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的敦煌艺术遗产起源发展于四世纪到十四世纪。不同的文化组成了一个繁荣发展的国家。现代服装设计对敦煌文化的运用也体现了我国文化发展多样化的特点,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也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扮演着框架结构般的角色。  关键词:敦煌文化;现代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