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地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新的学习方式有多种,本文从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角度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学习的理论要素,介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根据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教学创新的理念、是转变旧理念、旧教法,切实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压抑、束缚学生的弊端,使课堂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局面,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填鸭子式”的传统教学而产生的新教法。合作学习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学习目标达成标准、以小组总体评价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这种学习方式主张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它的形成,比个人单干和单纯竞争更为有利的教学局面,体现了系统整体协调的才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同伴群体和智力资源得到充分重视与开发,在“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利益共同体中,目标、角色、任务、内容、过程、结果等方面相互依赖,减轻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焦虑,从而使课程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此方面长期实践总结,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二、合作学习前的准备工作和基本要素
首先确立合理的小组结构形式,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的小组组成结构大概有十九。尽管有如此多的小组结构,但由于小学生易于激动和不善于自控的特点,因此不能有太多的小组结构形式,应尽量不要随意更换学生易于接受的小组合作结构,否则会影响教学秩序。实践证明,采用两人组、同桌间或四人组的合作学习形式,便于学生合作,也利于操作。
其次在小組成员构成的基础上,还注意如下几个要素。第一、合作要求,在合作学习之前应向学生讲明具体要求,着力强调:(1)同组成员只谈本组合作内容的问题,(2)绩优生不宜过早发表看法,以免使其它学习伙伴养成惰性、造成答案雷同,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3)绩优生应耐心对待同组较差成员;(4)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二、灵活多样。除上述小组构成不变外,还应成立课外学习小组,由于农村小学生居住分散,一般以村组为单位组成课外实践合作小组,既保证了安全,又利于落实操作,使课内外学习两不误。第三、奖励机制。为保证个人学习责任的落实,合作学习应强调以小组所有成绩的总和作为组际评价标准。总评学习过程是否科学、学法是否有创新、有价值作为评价的依据,对有人创建雷同化答案者应当扣分,以体现成绩的公正。第四、目标恰当。目标过高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止步不前,会使学生养成不深思的惰性,使其丧失学习动力。第五、时间科学。一般情况下,学生自学,形成个人见解的时间可占五分之一,小组成员陈述个人见解的时间占五分之二,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并开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可占五分之二。笔者这所以这样安排,出自考虑把学生独特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融洽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更趋于科学合理。第六、教师角色,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不但要科学而有实效地组织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而且要与学生密切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及时消除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因素,避免合作的随意性,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三、合作学习的途经和方法
生生积极交流互动,是现代教学思想、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关键。因此,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当好引导者,做到既能放,又能收。如果只放不收,合作学习的随意性较大,学习目标难以达到,如果光收不放,会禁锢学生的创新思维,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合作学习失败。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做法:
1.课前合作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通过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学法加以指导,既要重视预习者的个性差异,又要求预习者加强合作,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涉及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及其它相关的资料,相互交流,共享信息资源。
2.课内合作
(1)字词学习合作。字词教学中,当学生自学完一课的生字后,常常让学生同桌之间复习巩固,一人读写一人评价,在规定的时间内互相换角色进行。如在生字合作学习时,一个学生通常只能说“希望”的两个近义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果积累最多的小组说出了六个词,竟把“热望、期望”等词也说出了。
(2)朗读合作。对话性强的课文,可让学生两人一组互换角色练习,必要时也可让学生登台边说边演。非对话性课文朗读,采用一人读一人听,发现对方读错之处立即纠正,然后互换角色继续进行,以达到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另外检测背诵也可以用此法进行。
(3)问题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认真朗读或默读,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进行他们自己讨论解决。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在深入教材重难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学习的实际提出“牵一发动全局”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合作的兴趣,在实施过程中,可从以下几点考虑。A、文章标题,B、文中的重点句,C、教学的目标;D、学生的质疑。
(4)课外合作。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学习的合作应打破校内外的界限。把合作学习的视角伸向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鼓励学生主动与家庭成员合作,还要学会与社会成员合作,广泛的调查并收集有关的知识信息,此处合作学习不仅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也适应语文新课程的学习。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总体效果和教学反思
经过几年的尝试,我觉得总体效果明显,首先减轻了学生面对教师时的无形压力,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展示自我的机会,从另一角度,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增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且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飞跃和升华,使思维予以碰撞,进射出思想火花,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加大了信息资源交流共享,拓宽了学习途径。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战胜困难的精神对他们将来步人社会参与竞争,发扬团队拼搏精神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探索者,教师应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学资源,耐心引导学生把合作学习变成其自觉的行为,不能把此种学习方式当成一种时尚去简单模仿,热情为学生当好参谋,精心设计学习方案,提高合作学习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其次形式和方法应灵活多样,例如师生合作、组间合作、学生与家长的合作、学生与社会成员的合作等。最后教师还应及时发现合作学习中的新问题,注意差生思维动态与参与过程,激励差生提高参与自信心。此外,合作学习与个别化学习如何整合,还需要在以后课改实验中进一步研究,我相信只要这们始终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尽力消除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小组合作学习就一定能在课改实验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根据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教学创新的理念、是转变旧理念、旧教法,切实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压抑、束缚学生的弊端,使课堂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局面,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填鸭子式”的传统教学而产生的新教法。合作学习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学习目标达成标准、以小组总体评价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这种学习方式主张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它的形成,比个人单干和单纯竞争更为有利的教学局面,体现了系统整体协调的才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同伴群体和智力资源得到充分重视与开发,在“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利益共同体中,目标、角色、任务、内容、过程、结果等方面相互依赖,减轻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焦虑,从而使课程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此方面长期实践总结,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二、合作学习前的准备工作和基本要素
首先确立合理的小组结构形式,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的小组组成结构大概有十九。尽管有如此多的小组结构,但由于小学生易于激动和不善于自控的特点,因此不能有太多的小组结构形式,应尽量不要随意更换学生易于接受的小组合作结构,否则会影响教学秩序。实践证明,采用两人组、同桌间或四人组的合作学习形式,便于学生合作,也利于操作。
其次在小組成员构成的基础上,还注意如下几个要素。第一、合作要求,在合作学习之前应向学生讲明具体要求,着力强调:(1)同组成员只谈本组合作内容的问题,(2)绩优生不宜过早发表看法,以免使其它学习伙伴养成惰性、造成答案雷同,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3)绩优生应耐心对待同组较差成员;(4)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二、灵活多样。除上述小组构成不变外,还应成立课外学习小组,由于农村小学生居住分散,一般以村组为单位组成课外实践合作小组,既保证了安全,又利于落实操作,使课内外学习两不误。第三、奖励机制。为保证个人学习责任的落实,合作学习应强调以小组所有成绩的总和作为组际评价标准。总评学习过程是否科学、学法是否有创新、有价值作为评价的依据,对有人创建雷同化答案者应当扣分,以体现成绩的公正。第四、目标恰当。目标过高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止步不前,会使学生养成不深思的惰性,使其丧失学习动力。第五、时间科学。一般情况下,学生自学,形成个人见解的时间可占五分之一,小组成员陈述个人见解的时间占五分之二,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并开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可占五分之二。笔者这所以这样安排,出自考虑把学生独特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融洽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更趋于科学合理。第六、教师角色,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不但要科学而有实效地组织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而且要与学生密切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及时消除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因素,避免合作的随意性,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三、合作学习的途经和方法
生生积极交流互动,是现代教学思想、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关键。因此,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当好引导者,做到既能放,又能收。如果只放不收,合作学习的随意性较大,学习目标难以达到,如果光收不放,会禁锢学生的创新思维,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合作学习失败。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做法:
1.课前合作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通过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学法加以指导,既要重视预习者的个性差异,又要求预习者加强合作,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涉及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及其它相关的资料,相互交流,共享信息资源。
2.课内合作
(1)字词学习合作。字词教学中,当学生自学完一课的生字后,常常让学生同桌之间复习巩固,一人读写一人评价,在规定的时间内互相换角色进行。如在生字合作学习时,一个学生通常只能说“希望”的两个近义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果积累最多的小组说出了六个词,竟把“热望、期望”等词也说出了。
(2)朗读合作。对话性强的课文,可让学生两人一组互换角色练习,必要时也可让学生登台边说边演。非对话性课文朗读,采用一人读一人听,发现对方读错之处立即纠正,然后互换角色继续进行,以达到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另外检测背诵也可以用此法进行。
(3)问题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认真朗读或默读,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进行他们自己讨论解决。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在深入教材重难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学习的实际提出“牵一发动全局”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合作的兴趣,在实施过程中,可从以下几点考虑。A、文章标题,B、文中的重点句,C、教学的目标;D、学生的质疑。
(4)课外合作。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学习的合作应打破校内外的界限。把合作学习的视角伸向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鼓励学生主动与家庭成员合作,还要学会与社会成员合作,广泛的调查并收集有关的知识信息,此处合作学习不仅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也适应语文新课程的学习。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总体效果和教学反思
经过几年的尝试,我觉得总体效果明显,首先减轻了学生面对教师时的无形压力,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展示自我的机会,从另一角度,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增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且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飞跃和升华,使思维予以碰撞,进射出思想火花,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加大了信息资源交流共享,拓宽了学习途径。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战胜困难的精神对他们将来步人社会参与竞争,发扬团队拼搏精神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探索者,教师应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学资源,耐心引导学生把合作学习变成其自觉的行为,不能把此种学习方式当成一种时尚去简单模仿,热情为学生当好参谋,精心设计学习方案,提高合作学习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其次形式和方法应灵活多样,例如师生合作、组间合作、学生与家长的合作、学生与社会成员的合作等。最后教师还应及时发现合作学习中的新问题,注意差生思维动态与参与过程,激励差生提高参与自信心。此外,合作学习与个别化学习如何整合,还需要在以后课改实验中进一步研究,我相信只要这们始终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尽力消除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小组合作学习就一定能在课改实验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