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我觉得“脆弱”这个词很有拟人色彩,是否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思想教育的突破口呢?我决定在学生理解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脆弱的人”有什么样的表现,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样的人?有学生讲:“脆弱的人很难从悲伤情绪中走出来”“脆弱的人需要保护”……在本课的结尾,我给学生展示了一系列改造后的黄土高原面貌,再和昔日沟壑纵横、千疮百孔的黄土高原作了鲜明对比,学生的表情也从惊奇到喜悦不断变化着。我想学生的心理一定也有着极其丰富的变化,这时候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感想是再恰当不过了。想发言的同学很多,很多发言让我很感动。“脆弱的生态环境可以重建,但保护更重要,因为任何伤害都会留下伤痕”“我们对脆弱的人要保护,尽量不要伤害他”……
一位学生在练习册里夹了这样一张纸条:“老师,上课我没有发言,我很少发言,我就像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一样脆弱。我不敢回答问题,回答错了会让我心情很郁闷。老师肯定不太认识我。”看到纸条,我意识到这位学生有点讨厌现在的自己,他渴望成为一个胆大、坚强、能言善辩的人,这种渴望越是强烈,他越是不能走出自己脆弱的心境。我根据名字努力回想课堂上的他,真是汗颜,他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是很模糊的,翻开成绩单,中等成绩。“老师肯定不太认识我”,这句话像锤子一样敲在我的心里,学生的眼睛是明亮的,他能感应到老师对他的关注程度。
我想我能做的,首先是让他学会欣赏现在的自己。我在纸条的反面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但也是美丽的。老师也经常关注你的,上次练习册上一个问题全班你回答得最全面,实在对不起,老师都忘了表扬你。”
课堂上我点名让他回答些简单的问题,每次都还回答得不错,就是低着头,听得出声音里有些紧张。课后,我在他作业本上留言:
“课堂上问题回答得不错。感觉怎么样?”
“有点紧张。”
“紧张是正常的,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不敢回答问题呢!和你比真的差很远。”
“老师,真的吗?我感觉您很棒。”就为学生这句“你很棒”我都臭美了半天,学生渴望肯定的心和我是一样的。
“明天有一个关于亚马逊雨林的保护的辩论,你可以好好准备一下,上网阅读些资料。”
“你辩论的思路很清晰,思维很广阔,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很值得肯定。”
这样一个多月过去了,练习册成了我们沟通的媒介,他上课的表现已经变化了很多。几个星期过去了,他留言说:“老师,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坚强起来了。”“其实每一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也有坚强的一面,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哦。就像我们的自然环境,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但也有坚强的一面。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几千年来养育了多少中华儿女,他的生命生生不息。”我在他的作业本中的纸条上留了这样一句话。
“老师,我明白了。上次辩论看了不少热带雨林的资料,热带雨林是世界上动植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观,但一旦雨林植被遭到破坏就会成为一块贫瘠之地,很难恢复,因为热带雨林区的养分都储存在植被里。坚强和脆弱都是相对的,我要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从留言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他获得的不仅是地理环境中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更是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当他学会了辩证地认识“坚强”与“脆弱”的关系,也就学会了正确认识自己、善待生命。
赫尔巴特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有一个关于盐和汤的比喻,可以更形象地说明智育和德育的关系。没有人否认盐的重要性,但如果发15克盐让人直接吃,相信没有人爱吃。同样,没有盐的汤也是淡而无味的。当把盐放入汤里,汤的味道很鲜美。盐就像育人的德育,人人都说很重要,水就像智育,添加了德育的智育,才能促进学科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统一,才能让教学这碗汤更鲜美、学生更爱喝。
任何学科都含有丰富的育人内容,我们应该抓住教学内容特点及教学中闪现的情境及时进行教育,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教学的对象是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中包含了丰富的德育内容。比如通过讲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所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甚至人类为争夺资源所造成的世界局部地区的政局动荡、生灵涂炭进而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方面,教育学生确立忧患意识、和谐意识,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再比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首先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到经济快速发展,其次是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个人的发展道路及发展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遇到问题应该怎么正确对待。
盐与汤的比喻启示我们地理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的基础上,更要让学生感悟到人与大自然的生命力,当我们可以把大自然看作有生机、有活力、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我们就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洗涤心灵的尘埃,汲取生命的力量,身心与才智同步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
一位学生在练习册里夹了这样一张纸条:“老师,上课我没有发言,我很少发言,我就像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一样脆弱。我不敢回答问题,回答错了会让我心情很郁闷。老师肯定不太认识我。”看到纸条,我意识到这位学生有点讨厌现在的自己,他渴望成为一个胆大、坚强、能言善辩的人,这种渴望越是强烈,他越是不能走出自己脆弱的心境。我根据名字努力回想课堂上的他,真是汗颜,他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是很模糊的,翻开成绩单,中等成绩。“老师肯定不太认识我”,这句话像锤子一样敲在我的心里,学生的眼睛是明亮的,他能感应到老师对他的关注程度。
我想我能做的,首先是让他学会欣赏现在的自己。我在纸条的反面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但也是美丽的。老师也经常关注你的,上次练习册上一个问题全班你回答得最全面,实在对不起,老师都忘了表扬你。”
课堂上我点名让他回答些简单的问题,每次都还回答得不错,就是低着头,听得出声音里有些紧张。课后,我在他作业本上留言:
“课堂上问题回答得不错。感觉怎么样?”
“有点紧张。”
“紧张是正常的,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不敢回答问题呢!和你比真的差很远。”
“老师,真的吗?我感觉您很棒。”就为学生这句“你很棒”我都臭美了半天,学生渴望肯定的心和我是一样的。
“明天有一个关于亚马逊雨林的保护的辩论,你可以好好准备一下,上网阅读些资料。”
“你辩论的思路很清晰,思维很广阔,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很值得肯定。”
这样一个多月过去了,练习册成了我们沟通的媒介,他上课的表现已经变化了很多。几个星期过去了,他留言说:“老师,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坚强起来了。”“其实每一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也有坚强的一面,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哦。就像我们的自然环境,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但也有坚强的一面。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几千年来养育了多少中华儿女,他的生命生生不息。”我在他的作业本中的纸条上留了这样一句话。
“老师,我明白了。上次辩论看了不少热带雨林的资料,热带雨林是世界上动植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观,但一旦雨林植被遭到破坏就会成为一块贫瘠之地,很难恢复,因为热带雨林区的养分都储存在植被里。坚强和脆弱都是相对的,我要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从留言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他获得的不仅是地理环境中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更是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当他学会了辩证地认识“坚强”与“脆弱”的关系,也就学会了正确认识自己、善待生命。
赫尔巴特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有一个关于盐和汤的比喻,可以更形象地说明智育和德育的关系。没有人否认盐的重要性,但如果发15克盐让人直接吃,相信没有人爱吃。同样,没有盐的汤也是淡而无味的。当把盐放入汤里,汤的味道很鲜美。盐就像育人的德育,人人都说很重要,水就像智育,添加了德育的智育,才能促进学科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统一,才能让教学这碗汤更鲜美、学生更爱喝。
任何学科都含有丰富的育人内容,我们应该抓住教学内容特点及教学中闪现的情境及时进行教育,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教学的对象是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中包含了丰富的德育内容。比如通过讲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所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甚至人类为争夺资源所造成的世界局部地区的政局动荡、生灵涂炭进而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方面,教育学生确立忧患意识、和谐意识,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再比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首先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到经济快速发展,其次是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个人的发展道路及发展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遇到问题应该怎么正确对待。
盐与汤的比喻启示我们地理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的基础上,更要让学生感悟到人与大自然的生命力,当我们可以把大自然看作有生机、有活力、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我们就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洗涤心灵的尘埃,汲取生命的力量,身心与才智同步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