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反应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we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评估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预后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放射治疗胸部二病区收治的52例首次行放射治疗的老年食管癌患者,男34例,女18例,中位年龄72岁,年龄范围为60~83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ROC曲线确定NLR、CRP、GPS的最佳界值,并分析放射治疗后NLR、CRP、GPS及其较放射治疗前降低情况(△NLR、△CRP、△GPS)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NLR≤1.55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NLR>1.55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RP、GPS的高低与患者近期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高NLR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9个月)显著短于低NLR患者(39个月),高CRP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9个月)显著短于低CRP患者(38个月),高GPS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6个月)显著短于低GPS患者(3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CRP、△GPS放射治疗后炎症指标升高者中位生存时间(38个月、33个月、31个月)长于放射治疗后炎症指标降低者(22个月、22个月、1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下面积,NLR对总生存时间的预测价值优于CRP、GPS,△NLR对总生存时间的预测价值优于△CRP、△G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GPS均为独立预后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炎症指标NLR、CRP、GPS是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后的有效预测指标,其放射治疗前后的差值可辅助反应患者的预后情况。

其他文献
摘 要: 正确灵活地应用乘法公式,可以使运算简便,事半功倍,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主要从正用、变形用、逆用等方面举例说明如何灵活应用乘法公式巧妙解题.  关键词: 乘法公式 结构特征 应用    把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的式子及其结果写成公式的形式,就是“乘法公式”.它可按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进行推导.  “乘法公式”主要指:  平方差公式:(a b)(a-b)=a-b  
摘 要: 一个人思考并探究问题的内在动力是求知欲。如果学生具备求知欲望,就容易有积极探索的精神,可以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开展研究,找寻问题的正确解答。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不断激发情趣、设置悬念、组织讨论等,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与欲望,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摆脱思维的低谷,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求知欲 研究性学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情境创设教学、挖掘趣味数学、注重实践操作、优化教学手段的视角,探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意义与途径。  关键词: 数学学习 激发兴趣 方法    普罗塔克曾说:“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棵需要点燃的火种。”兴趣乃点燃学生酷爱数学之情的火源,系燎原喜爱数学星星之火的助燃剂,给力催生取不尽用不竭探知数学的力量,引领学生步入数学殿堂,游弋数学海洋,贪婪寻觅数学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中医发生机理,观察疏肝健脾汤治疗药物性肝损害(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探讨疏肝健脾汤对药物性肝损害(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以进一步明确中医对药
摘 要: 本文从“四动”即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做到“主动、生动、互动、心动”入手,提出“四动”课堂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效数学课堂 四动 课堂教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以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已向我们亮起了黄牌,教师包办、一言堂,已使得师生疲惫不堪。“灌输式”课堂使得学生
摘 要: 数学课理论性强,比其他学科更容易让学生疲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能运用幽默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笑声中“悟其道,明其理”,数学课堂就将变得生动、有趣、精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幽默 数学课堂 数学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记忆力增强、思路顺畅、思维敏捷;心情较差时,记忆力减退、思路阻塞、思维迟钝。因此,在组织数学课堂
问题是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主动力;问题对思维具有定向作用,因此问题是探索活动中的路灯和灯塔。问题性是思维的本质属性,因此思维过程表现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出问题是探索活动的关键环节,新的数学问题的出现,既表现为数学思维的进展,同时又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了动力和规划了方向。  数学课堂学习动力来自教师,是教师的向导性在发挥作用,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其提出问题的形式是开展有效课堂学习的关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