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技术之美 成就信息课堂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ongyu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鸣家,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特级教师后备班成员,江苏省“一师一优课”评审专家。曾被评为常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熟市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并获苏州海外联谊会周氏德育奖励。主持了苏州市课题“建构学‘问’式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的实践研究”并已结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
  [摘 要]尝试探寻如何使得技术进阶成为技艺,从探寻技术自身之美和尝试技术与艺术融合两方面入手,对现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一些案例进行了探究。技术之美源于自身,技术之美在于运用,“技术 设计”可以成为技艺,其中少不得的是艺术规则的融合。信息技术教师唯有不断反思技术本身,并提升自身艺术修养,才能将信息技术课堂变成更美的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艺术;课堂
  庄子曾讲了一个故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技进到一定程度,可称为技艺,庄子曰“技进乎道”。那么此时是技术更熟练了,还是技术发生了某种变化,承载了更多东西呢?笔者认为,在技术的使用已经非常熟练,甚至变成一种自然本能后,若想更进一步发展,就要尝试探索技术之美。在技术运用中有意识地渗透艺术的理念与规则,可以让人們在运用技术的时候产生美的感觉,这也同时符合STEM教育的理念。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现状
  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传授技术而忽视美学渗透。教师更关注技术操作,而忽视技术运用,忽略技术思想,使课堂教学走向片面。很多教师虽然懂技术,但大多无法做出精美的示范作品,课堂作品全靠学生自由发挥。究其根源,还是信息技术教师对于技术的思考不够,自身审美能力不足,规则理念欠缺。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出现下列问题:一是教师忽视技术之美,使教学只指向操作流程;二是课堂缺失艺术渗透,技术教学枯燥乏味;三是评价缺乏艺术规则,作品点评单一。
  当面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面对自身的短板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会采取回避态度。于是有人评价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是丑陋的课堂,技术的先进与课堂之美的欠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要想改变现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可以从发现技术自身之美和与艺术融合两个方面进行探索,让课堂成为美的课堂,让教学成为欣赏美、探寻美、追求美、享受美的过程,尝试将技术与艺术融合,用技术诠释美,用技术创造美,用追寻美的眼光审视技术,这时就会发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原来也可以如此之美。
  二、发现技术自身之美
  1.发现技术的便利快捷之美
  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在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中,此类例子俯拾皆是。如电子表格中的填充柄可以快速填充数据、复制公式,随着鼠标轻轻一拖,美妙的事情就发生了,成百上千的数据可以完成自动计算,这种快捷便利难道不是一种美吗?Word文字处理中的邮件合并功能,可以快速生成数量众多的信封和证书,随着合成按钮的点击,原本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做好的工作,瞬间就完成了,演示效果让学生瞠目结舌。信息技术教师可能已经对这些习以为常甚至熟视无睹了,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会感到震撼。因此,教师要能够意识到这种快捷与便利之美,引导学生发现并享受这种美,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行探索这种美。
  2.感知技术的规则通用之美
  现行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材中涉及的软件数量众多,每个软件都有自己的界面和使用规则,而因为课时和练习次数有限,学生往往前学后忘。其实常用软件的使用存在一些通用规则,如鼠标右键快捷菜单的使用,右键属性选项卡的使用,功能区类似命令的集成等。在教学中要突出规则的通用性,相对弱化技术的操作流程。如此,当学生发现不同软件的使用存在一些类似的规律时,便会感叹规则技巧的通用之美。
  3.享受技术的问题解决之美
  技术只有在解决问题时才会熠熠生辉,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享受到这种乐趣:要苦思冥想并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合理运用技术,分分钟就能解决。抛开传统的成绩统计、奥运奖牌数之类的练习,师生可以来上一节奥数求解课,体会技术解决问题之美。例如下面这个问题。
  某路公交车包括起终点共15个车站,有一路车除终点外,每一站上车的乘客中恰好有一人到以后的每一站下车。为了保证每一位乘客都有座位,这辆车最少需要多少座位?
  从这一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运用技术的思维方式与传统数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发现富有规律的公式也具有一种美。
  4.寻找技术的思想方法之美
  信息技术中的程序设计思想体现着结构美,且可以运用到其他类似的教学中。曾有教师反映初中教材中电子表格里的IF嵌套,在讲述时学生很难理解,即使勉强听懂也不能独立操作。笔者建议使用程序的结构化流程分析,并绘制了示意图(见图1)。任务要求:成绩表中85分以上的标记为优秀,60及以上的标记为合格,60以下的为不合格,用IF函数完成。
  这个类似二叉树的分支结构图,根据要求确立了85和60两个节点,然后按照右大左小的原则分类填入内容,分析完毕,学生按图索骥,果然一次就顺利完成。后续通过分支的思想方法,大部分学生还完成了三层甚至四层的IF函数嵌套使用。思想方法辅以技术操作将产生良好效果,结构化分析之美便跃然图上。
  三、寻找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之美
  把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探寻技术之美,可以成就教师的技术运用之道。教师有道,方可传道;教师有术,只能传术。如PPT教学,小学和初中都有相关内容,而网络培训班中关于页面设计中的“呼吸感”“留白”等术语,多数常年只教课本的信息技术教师是不知道的;在Word软件应用的教学中,字体、字号、加粗等都是最简单的技术,而“聚焦视线”“突出重点”则是技术背后的东西,是艺术规则借助技术工具的表现形式。
  教师的眼界决定了教学的未来,教师的理念影响着课堂的走向。当信息技术教师通过欣赏优秀作品,通过临摹仿制精美作品,通过反思不断改进技术运用的时候,其艺术品味就会不断提高,进而将艺术的相关规则融入课堂教学中,产生“1 1>2”的效果。
  1.呈现技术作品中的设计之美
  合理运用艺术,可以带来作品整体美感的提升,产生作品设计的满足之美。如来自网络作者阿文的超人气PPT课程充分体现了艺术构图原则,仅借助图片插入、图形插入、文字录入三种最基本操作,使融合后的作品效果惊人。当学生在课堂上仿制出类似作品,或有突破的时候,设计之美已经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2.感受设计作品后的明悟之美
  有些教师对作品点评含含糊糊,你好他好大家好,就是说不出具体哪里好。究其根源,是由于教师的艺术修养不够。以己之昏昏如何使人昭昭?要说明白设计的规则,教师有必要适度了解和融合艺术规则,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明悟技术运用之美。
  人们可能对着一个具有高度原创性的画作或雕塑说:“他不按规矩来。他的作品原创性非常高,这是前人从没有做过的东西,根本没有规矩可循。”其实这是人们没有看出这个艺术家所遵循的规则而已[1]。
  如图2,对比苏州新区与其他地区的空气质量,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做成上图的样子,然而按照“少即是多”的原则以及“适度留白”的原则,下图更能突出苏州新区的情况。教师要讲清原则,说明规则,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明悟。
  教授技术而不唯技术,探寻技术自身之美,融合艺术规则,使艺术之美与技术之美相辅相成,才能使教师的技术升华为技艺。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从课堂上感受美并表达美。
  参考文献
  [1][美]莫提斯·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责任编辑 郭向和)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可见,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既要改变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学习惯,又要避免唯技术至上的观念,把握好信息技术与传统语文教学的关系,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此,将从“创造真实情境、创
一、大豆产业出现全面危急我国是大豆的发源地,几千年来,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世界领先地位,大豆曾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就
期刊
从词源意义来看,皇、后与王、王冠有密切的关系;在古代神话里,皇与女神及鸟神有深厚渊源。凤、皇(凰)结合以后,凤冠的正式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与时代的发展赋予凤凰的政治
对省级政府教育履职情况建立全面的、常规性督导制度,是在县政府教育履职情况常规综合督导制度基础上对我国督政制度的强化,实现了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的全覆盖。省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价推动省级政府明确职责、加强统筹,也是落实管办评分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措施。《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具有创新性意义。  一、首次全面明确省级政府的统筹职责内涵  我国督导制度在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人们的生活出現了快、躁、盲的状态。这种“停不下来、静不下来、等不下来”的病症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教育的方向和生态,影响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研究基于改进的细节教育,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重新科学地思考和实践教育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如何去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提升教育品质。  一、理解细节教育  所谓细节教育,即是把育人的价值和目标通过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