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历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ddy18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不能孤立分开。在课改深入开展的浪潮中,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时常考虑的问题。只有向45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效益,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一、强化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应试教育余波的影响下,一些学生对历史学习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他们的眼里,历史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学好学坏关系不大;到了初三阶段,只要将老师罗列出的知识点死记硬背,一般问题不大。针对学生存在的这种错误思想,教师要强化思想教育,纠正学生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开展历史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考试的内容,深入了解自己的国家、民族的历史,以史为鉴,也是每一个公民最基础的义务。
  二、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使他们掌握知识线索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以下要素的作用:原因、时间、地点、过程、人物、结果、性质、影响或作用。对课文中条理较清楚的部分,要求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列出课文提纲,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如在讲“洋务运动”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根据课文列出提纲。大部分同学都能一一列出。我在学生已经掌握本课线索的基础上,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它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不可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整理,再加上我的点拨,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我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并做好学习笔记,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如红军长征的经过,我在讲课中,要求学生做好如下笔记:1934年10月开始→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乌江,解放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1935年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通过这种简单明了的笔记方式,学生对于长征的过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课题是课本的“黄金眼”,善用课题,纲举目张
  历史课本每一课都有一个课题,不少老师简单地认为课题只是在目录中为了把这一课与另一课区分开来,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在上课时只简单地把课题在黑板上板书一下,揭示一下本课的教学内容就行了。其实课题往往是用点睛之笔把本课的要点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在一堂课教学之前如能与学生共同解析课题,对于迅速把握本课的中心和要点具有很好的作用。课题是全课内容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教材知识的主题,让学生理解每一个课题的含义,有助于学生对有关历史知识的本质认识。有些课题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这课讲的是什么,有些课题寓义比较深,需要教师进行解释。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课题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星星之火”指的是什么?学生会产生疑问,众说纷纭。教师可以这样解释:俄国十月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而中国革命却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他们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而第一粒火种是井冈山会师后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只有对每个课题加以理解,明确每一个课题的基本含义,才能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有所帮助,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四、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答题,重视四种能力的培养
  考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严重。有许多考生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部分考生审题比较轻率,根本没有看清题目就仓促作答,缺少一定的答题方法。
  依据历史学科属性的能力要求,应注重:(1)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注重知识的再现和历史事件的再现。(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教会学生做到把知识“化整为零”和“零存整取”;(3)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应注重加强应试技巧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每节课一练,每章节一考。(4)提高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主要是正确的审题能力,综合处理历史材料的阅读能力,从图片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条理清晰的文字表述能力。
  总之,走进新课程,我们一定要更新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应以学为本,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际情况等因素,精心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科学素养,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有效教学的典范。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物理课堂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是高中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教学实践,本文作者主要对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提出问题的策略和实施过程有效性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实施新课程改革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堂 问题探究式教学 策略 原则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在课堂上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教
摘 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使学生在理解科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物理实验 创新 综合素质    物理实验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实验操作技能问题,二是研究实验教学问题。进行物理实验技能训练包括: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和完成实验报告的技能、改进实验方法和自制教具与学具的技能。而实验教
初一历史知识点繁多而琐碎,学生们往往对理清历史线索、准确地把握历史概念感到有困难,而且记忆的遗忘率高。利用直观形象的表格进行梳理,可以把纵向和横向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纵横串联,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加强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从而提高记忆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一、理清线索,简化关系,增强记忆  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第五课“和同为一家”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摘 要: 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但记忆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历史的一切思维都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知识记忆的基础上,这种记忆需要兴趣、方法和激情。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必须调动学生的记忆欲望,训练学生的记忆技能,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记忆水准。  关键词: 历史教学 记忆能力 培养方法    近些年,我在历史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作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些培养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关注考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由于其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实验方法探索性,思维训练的独特性等特点,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实验课,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领地。在实验中引入“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掌握理论,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影
如何提高初三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及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配合作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呢?我结合自己从教以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体会。  一、做好课前备课。  备好课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  1.钻研教学大纲,明确考题方向。按照考试大纲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我们进行了思维教育的探索,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其次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注意指导学生反省思维过程,并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人类的思维才具有真正的目的性。生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