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与对策研究

来源 :教育界·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shi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各种困境,不难发现是由于教育体系内本身的问题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支持体系不健全造成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体系,都是促使创新创业改革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改革建议;对策研究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课题编号:GZZJ-Z2017007)。
  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更为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高素质专业性人才的培养速度遠远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最初阶段填补了社会基层人才的断层,但随着综合性大学的不断发展,专业划分越来越细,甚至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立产生重合,暴露出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后积爆发力。分析其原因是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节过分薄弱,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的教学意识,是教育体系本身的问题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支持体系不健全。
  要想更好地推进高职院校质量提升和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型,就要梳理其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改进。审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各种困境,改革和完善教育体系,建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体系,都是促使其改革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对待与有限推进
  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坚持以育人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创业带动就业,处理好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关系。麻省理工学院大卫·伯奇教授1979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工作产生过程》的研究报告,以翔实的数据推翻了大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创造新就业机会主体的传统观念,指出创业是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该注重将大学生由一般求职者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工作岗位创造者,通过课程教学和课外辅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选择人生成功道路,教会大学生妥善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升华和完善大学生的自身人格、创造性格和创新品质,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劳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开发大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其创造力、学习力、适应力、竞争力与成功效率等,这将有力地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缺失的窘境,高职院校要厘清思路,承担重任,主动应对。首先,高职院校要从思想和观念上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推动高职院校从“校园创业”到“创业校园”的转型。其次,充分发挥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辐射和引领作用,通过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再次,高职院校要成为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阵地,完善校内创业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建设,及时跟进创业指导服务,立足专业,分类指导,基于校情、学情,重塑适合本校教育生态的创新创业文化,实现“文化育人”。最后,要营造宽松的创业氛围。创新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项目,而是一个需要时间、技术、市场和政策等支撑的复杂系统工程。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能力教育的融合
  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向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创业教育教学与指导能力,教师的创业教育能力来源于持续的创业培训和实践。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首先要从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入手,突破现有人事管理体制,引入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创业课程实践,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又要实施教师创业指导培训计划,支持更多教师“走出去”,鼓励有资质的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促进教师知识和观念的更新,强化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以教师创业教学能力的发展带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改革传统理念灌输式的创业课程教学,优化创业课程体系,增设多样化选修课程,实施体验式教学、项目化推动,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在实践项目的设计和运行中强化创新创业的实际体验。探索并丰富创业教育的隐形课程体系,依托创业社团和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创新理念的培养优先于创业实践的尝试
  教育理念是教育的核心,它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虽然各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仍然存在分歧和争论,但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育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格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规律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010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纳入教育总体规划,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突出专业体系建设,注重与专业教育、基础教育有机地结合,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美国创业教育联盟认为,创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我们应该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开发体系化、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其总体目标均指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因此,要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开设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课程,特别要将创新精神贯穿渗透于教学的每个环节,渗透创新创业精神。
  五、政府主导优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外部环境
  (一)政府要建立完善制度,推动高职学生创业
  高职学生创业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大环境下,政府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及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助力高职学生的创业实践。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文件,在创办企业、融资投资、税收优惠、创业指导与培训等多个方面,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从资金支持、项目立项、论证、决策上最大限度地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多元化的一大途径,而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政府应当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为高职学生提供广泛、有效的实践平台,通过政策约束和管理企业,加强对高职院校的支持,比如提供兼职教师、实践场地和设备,等等。政府应当成为校企合作合理有效的保障,在学生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避免市场失灵现象的出现。如果市场对学生的评价不是真实有效的,那么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成功会产生较大影响。   (二)推动校际合作,加大社会资源投入
  校际合作是各大高校增进交流,提升自身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全国各省、各区域之间形成了彼此固定的学术交流会议等各种形式的长期合作平台。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创新创业教育还囿于本校条件,仅以自身资源进行招生,创新创业教育仅仅以本校资源为基础,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这对于学生的创业思维、能力、素质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较低、就业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高职院校多归属地方教育系统管理,在教学资源上与部委属高校、地方性本科院校相比先天不足。相应的,各种创业孵化园区、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创业教育资源投入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更需要凭借自身优势吸引社会资源投入。比如,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开设创业园区、培训基地等等;或者签署培训合同,学生合格毕业后可直接获得该企业的工作职位;又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深入挖掘自身优势,与社会资源相结合,借助社会资源的强势推动,提升自己的创业教育水平。
  六、结论
  我国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优势在于能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此来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就业能力的提升,这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方式改革的着力点。所以,毋庸置疑,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要想保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效开展,除了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层面,还必须要求政府和学校从客观层面进行保障。尤其是从公共管理领域角度来说,政府应该在此项工作上加强作为,优化政府职能,提供政策保障,简化相关审批流程,做到放管结合,弹性干预,最大限度地保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高效开展。
  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在不影响高职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抓手,推动学生“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结合,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工匠人才,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今天,努力为国家、为社会输送强有力的“大国工匠”人才。
  【参考文献】
  [1]范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2]高志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3]刘海春,谢秀兰.中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6):99-103.
  [5]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63-66.
  [6]邵月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76-79.
  [7]曹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01):67-72.
其他文献
社会呼吁教育要体现人本主义,人文关怀,体现儒家思想的返璞归真,于是回归经典、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弟子的最佳读物,也是现代教育的启蒙学“导
利用斜拉桥中应用成熟的影响矩阵法对自锚式悬索桥合理成桥索力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信南高速公路桐柏服务区自锚式悬索桥合理恒载索力的分析,指出影响矩阵法能够达到所
介绍了灰土挤密桩法适用的地质环境及加固处理的目的,分析了灰土挤密桩法的加固机理,研究了灰土挤密桩在地基中的作用,通过具体工程实例,阐述了灰土挤密桩的施工,从而推广灰土挤密
【摘 要】我国多数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然而实践证明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导致了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全面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们在医学教育实践中应不断进行人文课程改革,确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进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课程改革 人文素质 医学人文课程    一、医学院校开设人文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医学人文课程主要是指向医学生传授建立医患关系的
【摘 要】近年来“慕课”热潮的到来,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对旅游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其中蕴含着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旅游教育界各方力量应秉持着谨慎合理的原则开发旅游慕课,而且各大旅游院校应合作起来,共同开发慕课,在此前提下,还应加速转变旅游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慕课 建议 旅游教育  一、“慕课”在中国的发展  随着“慕课”(MOOC)在以美国为代表
【摘 要】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由此可见,新课标已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开展历史新课程改革、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体和途径。因此,
从质量成本管理与工期成本控制两方面探讨了如何使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总结了完善成本管理的办法是制订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及成本分析,以达到强化企业经营管理、降低工
在调查研究是否参加投标的基础上,就如何达到中标的最大可能,并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工程投标取胜的诀窍及具体的对策与方法,从而提高中标率。
将“把关人”理论引入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文章从“把关人”概念出发,研究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认为:高校辅导员应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