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我国高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在教学中加强探索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索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加强探索性教学,能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当前的时代特征,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 探索性教学 自主探索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055-01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教育理念不断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革新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日益得到教育研究者的重视。因此,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探索性教育将成为未来中学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然而当前,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中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在高中数学中推进探索性教学,务必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为我国的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1 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观念也逐步深入人心。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改变了过去较多的不合理的因素,但是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1.1 当前,高中数学教育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为高考服务
高考是我国高等教育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学校和教师在高中教育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想象能力为第一要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因”,高考只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果”。一些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用一切资源为高考服务,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最终影响高中数学的教育质量,违背了教育精神[1]。
1.2 课堂教学方式滞后,师生互动严重缺乏
在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因为高中数学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比以前适当增加。有的学校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反复不停的讲授课程内容,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殊不知,这样既导致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无法因材施教,也让学生丧失了自学思考的机会,丧失对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
1.3 缺乏对学生个性的正确引导,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泯灭学生的性格,过分注重考试分数和班级名次。实践证明,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对于书本上习题,也只让学生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只能被动重复的去学习,不会主动的去发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最终影响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高中数学教育中探索性教学方式研究
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索”,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因此,对探索性教学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探索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相关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研究专题,和学生一起研究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的探索与之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探索性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创造与发展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探索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为目标。探索性教学的目的在于改变过去学生以纯粹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高中数学教育中探索性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研究。
(1)对现实生活情境进行发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日常生活中进行挖掘并且课程内容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怀疑,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索”。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3)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思维,培养学生多维发散拓展训练。想象力是知识的源泉,是创造性思维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对于学生的一切的想法或者观点都给予赞许,即使是有些异想天开也不应该对学生进行批评。我们要充分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维发散拓展[3]。
(4)适当将数学实验引入课堂,进一步培养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中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适当引入数学实验。通过数学实验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验证和核实,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结语
高中数学探索性学习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教师和学生的集体参与。对现实生活情境进行发掘,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怀疑,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思维,适当将数学实验引入课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为高等学校输送一大批具备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佩贞.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分层教学设想[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2] 薛春荣.关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J].教育科研论坛,2009(10).
[3] 张海.关注研究性学习 有效提升学科教学质量[J].上海教育科研,2008(4).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 探索性教学 自主探索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055-01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教育理念不断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革新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日益得到教育研究者的重视。因此,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探索性教育将成为未来中学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然而当前,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中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在高中数学中推进探索性教学,务必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为我国的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1 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观念也逐步深入人心。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改变了过去较多的不合理的因素,但是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1.1 当前,高中数学教育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为高考服务
高考是我国高等教育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学校和教师在高中教育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想象能力为第一要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因”,高考只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果”。一些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用一切资源为高考服务,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最终影响高中数学的教育质量,违背了教育精神[1]。
1.2 课堂教学方式滞后,师生互动严重缺乏
在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因为高中数学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比以前适当增加。有的学校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反复不停的讲授课程内容,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殊不知,这样既导致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无法因材施教,也让学生丧失了自学思考的机会,丧失对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
1.3 缺乏对学生个性的正确引导,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泯灭学生的性格,过分注重考试分数和班级名次。实践证明,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对于书本上习题,也只让学生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只能被动重复的去学习,不会主动的去发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最终影响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高中数学教育中探索性教学方式研究
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索”,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因此,对探索性教学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探索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相关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研究专题,和学生一起研究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的探索与之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探索性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创造与发展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探索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为目标。探索性教学的目的在于改变过去学生以纯粹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高中数学教育中探索性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研究。
(1)对现实生活情境进行发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日常生活中进行挖掘并且课程内容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怀疑,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索”。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3)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思维,培养学生多维发散拓展训练。想象力是知识的源泉,是创造性思维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对于学生的一切的想法或者观点都给予赞许,即使是有些异想天开也不应该对学生进行批评。我们要充分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维发散拓展[3]。
(4)适当将数学实验引入课堂,进一步培养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中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适当引入数学实验。通过数学实验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验证和核实,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结语
高中数学探索性学习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教师和学生的集体参与。对现实生活情境进行发掘,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怀疑,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思维,适当将数学实验引入课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为高等学校输送一大批具备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佩贞.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分层教学设想[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2] 薛春荣.关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J].教育科研论坛,2009(10).
[3] 张海.关注研究性学习 有效提升学科教学质量[J].上海教育科研,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