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外交的影响因素和功能探析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zn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非传统外交的一种新型外交方式,灾难外交不仅促进了国际救灾合作和人道主义救援活动的开展,而且可以重塑国家形象,改善国家间关系,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达到传统外交无法达到的目标。同时,灾难外交实践在国际无政府状态的现实中面临着霍布斯丛林法则的困境,国家应主动跳出霍布斯丛林法则的思维,充分履行国家国际责任,维护共同利益,发挥灾难外交应有的作用。
  美国学者迈克尔·格兰茨在2000年“超越时空的飓风”研讨会上率先提出“灾难外交”。康福特提出灾难外交最基本的特点是建立在政治行为体对“共担风险”科学认识基础上的,共担风险是指灾难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在灾难发生地,而是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由于共担风险导致共同利益的产生,促进了国家或地区间的合作,灾难成为改善国际关系的契机。赵青海认为,灾难外交是国家之间和国际组织以灾难为契机促进彼此间的交往,从而实现国家间关系的正常化或深化,以此增强国家互信和认同的综合过程。阙天舒认为,灾难外交作为一种新兴的外交手段,丰富了外交理论与实践,改变了我们对传统国家安全、国家权力的认识,并考验着国家外交的信息调研能力、危机处理和外交应对的机制与方式。
  一、灾难外交的影响因素
  (一)国家实力对灾难外交的影响
  由于地域、历史等原因,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失衡,富有国家向贫穷国家进行援助成为可能。但是,援助国援助受灾国时要遵循适度原则,必须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救援能力,否则就会“心有余力不足”,不但没有增强自身的形象,反而因救援能力的不足遭国际社会的诟病。当援助国能力与受灾国需要的救援能力不对等或不匹配时,需谨慎对待救援行动。作为受灾国,在选择是否需要救济,选择哪些国家来救济等问题也应视自身的实力进行理性评估,如果受灾国自身的实力足够强大且没有被救援的意愿时,其灾难救援的倡议就会被拒绝,从而导致援助国的灾难外交行动无法实行。
  (二)援助意图对灾难外交的影响
  在国际社会中,当援助国施加援助时,总是在一定的援助意图之下进行的。国家是理性行为体,行为体的目标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自身认为明智和合理的手段来实现目标。在援助受灾国时,援助国往往会借助这一契机促进两国关系或者提升自身国家形象等。因此受灾国是否接受援助国的援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援助国援助意图的认知和判断。当受灾国认为援助国的援助意图仅仅关注灾害事件本身,不掺杂任何其他政治意图时,便会接受援助;否则,会拒绝其援助。
  (三)国家间关系对灾难外交的影响
  援助国对受灾国的援助程度、受灾国对援助国的接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两国之间的亲疏关系以及利益切合关系。受灾国在未遭受重大自然灾害之前,如果与援助国交好,受灾国遭受重大灾难时,对于交好国家的援助意愿和倡议,即使自身完全有能力处理,考虑到两国的友好关系一般会欣然接受援助国的援助。同时,当援助国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面对曾经的受灾国援助的意愿和请求,一般也会欣然接受。当两国的关系处于一般或者交恶的状态时,面对援助国的意愿,受灾国出于国际社会形象的考量有的会接受,有的则会委婉拒绝,即使接受援助国的援助请求,其在本国的援助行为也会受到严密的监控和怀疑。
  二、灾难外交的特殊功能
  (一)减少无政府社会的危害性
  霍布斯认为的无政府社会中的国家之间处于“人人为战”的状态,战争不可避免。他的论点存在极大的偏颇性,而且当时的社会主要是指原始社会,忽略了当今国家社会的民主化发展,但是仍有一些警示意义。在国际社会中,虽然存在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法原则,但是在国际社会现实中,还是基本遵循实力原则和丛林法则。大国凭借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会做出一些以强欺弱的事情,甚至出现干涉他国内政事件。灾难外交作为新型外交方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外交不具有的优势。灾难外交的道德化倾向、非政治化倾向、非偏见化倾向为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理解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减少价值观念造成的歧视。
  (二)快速而正面地提升国家形象
  灾难外交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外交决策模式,对国家的信息调研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以及外交应对能力和机制都提出了要求和挑战。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不能完全根据传统的外交决策模式和机构,需要国家更加灵活、柔性的处理。面对灾难,受灾国如果沉着、灵活、快速地处理,则有利于在国际社会中提升自身的国家形象。在自身能力不足的前提下,呼吁国际社会的援助,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营造出对国内民众负责的国际形象。但是一味地追求自我救援,忽略国际的救援请求,耽误最佳的救援时机,不但会造成更大的损失,还会引起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和攻击。
  (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国际社会和平事业发展
  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本精神是反对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由世界各国通过平等协商共同解决国际问题,共同治理世界事务。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给人们留下的巨大伤痛,人们对于和平与稳定的诉求开始变得一致和强烈,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主流成为人们的共识,灾难外交这一新型的外交方式成为人们这一诉求的有效表达。在灾难面前,人们的分歧开始收缩,合作开始扩大,利益的共同点趋于一致。在灾难外交中,国际社会的合作取代权力政治的斗争,国家间合作代替双方的敌对攻击。灾难外交使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没有很大的操作空间,严重制约了大国或强国主导行使主导权的意愿和诉求。
  (四)促进发展中国家外交模式的多样化
  从领域方面划分,传统的外交方式主要划分为经济外交、军事外交、政治外交、文化外交等,这些传统的外交方式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要外交方式,但是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利益性、工具性、排他性,灾难外交作为一种新型的外交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用来发展自己的对外关系,谋求与他国的合作。在国际社会中,虽然国际法明确规定了无论国家大小,所有国家一律平等,但是在现实国际社会中,还是遵循实力法则。灾难外交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有了自主行事的权利和发言的機会,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模式的多样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的外交空间和外交能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灾难外交不失为一种操作简单、受限性较小的外交方式。
其他文献
作为国家首批、江苏省首家批复的国家级高新区,南京高新区创造了诸多“第一”:江苏首创的南京软件园、南京生物医药谷,江苏最早获批的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全国第一个中国南京
编者按:全国政协原秘书长、原地矿部部长朱训在长期地质工作和矿产勘查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找矿理论。早在1992年6月,他的专著《找矿哲学概论》面世之后,就受到了哲学界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令人钦佩的是,作为一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朱训同志身居高位仍然不忘求索,退休之后依然锲而不舍,在找矿哲学的基础上,根据地质构造的阶梯式分布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提炼出“阶梯式发展理论”,使阶梯式发展由自
所谓信息意识,就是信息工作人员对事物的敏感度、洞察力和分析、判断、决断的思维过程,是信息工作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政策水平、学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理解
有人说,这是一个最好的创业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创业时代.rn因为市场经济的不可预测性,加大了小微企业创业成功的风险,于是有人说这是一个最坏的创业时代;但一个个特色各异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敢于担当”作为新时代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之一.他说:“干部就要有担当”“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强调,“党的
期刊
7月2日,第三届大连侨商海外联盟全球峰会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参加峰会的有28个国家的大连侨商社团组织。阿联酋辽宁商会执行会长刘丽庭、阿联酋大连商会会长范业伟、辽宁商会朝阳分会会长马鸿雁、阿联酋大连商会执行会长高淑云、阿联酋大连商会副会长梁风蒂及会员代表出席了本次峰会。  大会由大连市侨联巡视员黄晓庆主持。大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李范忠代表市委统战部出席峰会并致辞。他强调,大连正围绕国家“一带
期刊
近期,国家发改委将推出4个新的重大工程包。其中,城市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大,不仅可以带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城市就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2015—2017年,预计拟新开工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重大项目68个。2015年城市轨道交通总投资将完成3000亿元。  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巨大  这次推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包,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起到多大的支撑作用?  随着我
近日,英国著名经济学人智库发布了《中国海外投资指数2017》报告,该报告对中国近年来整体对外直接投资情况、投资目的地排名变化、六大产业投资目的地排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报告指出,东盟等新兴市场对中国投资者的吸引力显著提升。其中,新加坡超越美国排名第一;马来西亚跃升至第四位;泰国排名第十八位;同时,印尼、菲律宾、越南等新兴经济体也表现出巨大的投资潜力。  成熟经济体的优越环境更为吸引人  在东盟,
期刊
[摘要]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施工组织工作的开展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做好了施工组织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为后续施工活动的开展做好有效地准备和保障,才能在后续施工活动中更好地协调各类施工行为,达到质量、安全、成本等多方面的目标。本文就对于施工组织的方法和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组织;方法与管理  1、引言  茌当前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不断开展推进的过程中,如何做好施工组织管理
近年来,我们围绕抓调研、出成果、促工作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新思路,创新方式方法,想领导之所虑,谋领导之所思,办领导之所需,在适需对路上做文章,不断提高调研工作质效,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