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构建大学生价值观体系进行简要研究。首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界定;其次,列举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现状进而提出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正确的价值引导,从根本上构建合理的价值观体系路径;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价值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过去几十年中,价值观这一概念被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广泛使用。人们普遍认识到,价值观与人类行为密切相关,关乎人们的兴趣、快乐、偏好、目标、需要、排斥与吸引,以及其他种种的选择倾向。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对于价值观是什么,人们众说纷纭,见解各异。直至20世纪50年代,将价值看成客体的绝对属性的观点才为社会科学家所普遍抛弃,并进而就价值观达成一个共识,即价值观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与值得有关的东西”。
1.大学生价值观的界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基奇(Rokeach,1968)认为,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和存在的最终状态有关。说某人具有某种价值观,即是说,他具有持久的信仰。他还认为,价值观具有适应环境、自我防卫、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功能,是个人组织自我、在世界上采取行动并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标准。
综上可以看出,价值观是人们在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大学生价值观就是大学生对其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决定取舍所持的最基本的观点。它是在大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处理其行为与社会、他人或自身需要的关系时产生的思想观念,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构建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中最年轻的力量,规范和引导其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价值观,对于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历史性意义。
2.1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现状
黄曼娜对大学生进行了有关人生价值观的调查,该调查涉及北京等六个城市的大学生,采用的是经黄希庭等修订的罗基奇的价值观点查表(分为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两个分量表。实际上,终极性价值观是考察人生目标的,工具性价值观是考察人生价值手段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把终级价值观的“合家安宁”、“自由”、“自尊”、“国家安全”列在前四位,“舒适的生活”、“真知灼见”、“兴奋的生活”、“拯救灵魂”列在末四位。结合他们对选择“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理由的陈述,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①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力图在集体主义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之间维持平衡,奉献与索取并重,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取向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由此,我们基本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将为构建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提供必备前提。
2.2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正确的价值引导,从根本上构建合理的价值观体系
通过以上对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研究,可以初步地确立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价值观体系是由价值理想、信念、信仰所构成的系统。这种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如下三个层次出发:第一层次为共产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人类终极的人生价值观,主张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第二层次为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是现实的人生价值观。其核心内容为实现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三层次是个人的价值观,包括个人的生活信念、职业理想、为人处事的方式等。只有把第三层次的内容与前两个层次的内容结合起来,实现基础目标与终极目标的结合,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命运的结合,才能建立正确、合理的大学生价值观体系。
2.2.1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认真总结和宣传党中央提出的价值理论,以此作为当前价值观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不懈的开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势进行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2.2.2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首先,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导向。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并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在进入21世纪的关键历史时刻,他又进一步把这些精神概括为“五种精神”。他还特别提出,要养成这些精神,真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观在青年群体中真正确立。其次,加强大学生政治情感教育。明确共产党的领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为我党的主导思想,鼓励大学生投身政治,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对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进行引导。
2.2.3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从当代青年实际出发,将一元化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化;注重青年在道德价值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转移对大学生思想教育重点为“将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价值行为统一”。
3.结论
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研究是国家教育部“八五”计划的重点研究课题,建议合理的大学生价值观体系,对于培养大学生个人情操,促进国家未来50年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重新审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更是有着强烈的必要性。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并不是完成于一朝一夕,关键还是对这一课题的不懈探讨并付诸实践。我们坚信,通过对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持之以恒的构建,必会赢得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1]岑国桢编著.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心理学的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黄希庭,郑涌等著.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石海兵著.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黄曼娜.我国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比较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6]方巍.多元价值观背景中的人生意义与实现.当代青年研究,1995,(5).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价值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过去几十年中,价值观这一概念被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广泛使用。人们普遍认识到,价值观与人类行为密切相关,关乎人们的兴趣、快乐、偏好、目标、需要、排斥与吸引,以及其他种种的选择倾向。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对于价值观是什么,人们众说纷纭,见解各异。直至20世纪50年代,将价值看成客体的绝对属性的观点才为社会科学家所普遍抛弃,并进而就价值观达成一个共识,即价值观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与值得有关的东西”。
1.大学生价值观的界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基奇(Rokeach,1968)认为,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和存在的最终状态有关。说某人具有某种价值观,即是说,他具有持久的信仰。他还认为,价值观具有适应环境、自我防卫、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功能,是个人组织自我、在世界上采取行动并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标准。
综上可以看出,价值观是人们在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大学生价值观就是大学生对其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决定取舍所持的最基本的观点。它是在大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处理其行为与社会、他人或自身需要的关系时产生的思想观念,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构建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中最年轻的力量,规范和引导其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价值观,对于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历史性意义。
2.1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现状
黄曼娜对大学生进行了有关人生价值观的调查,该调查涉及北京等六个城市的大学生,采用的是经黄希庭等修订的罗基奇的价值观点查表(分为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两个分量表。实际上,终极性价值观是考察人生目标的,工具性价值观是考察人生价值手段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把终级价值观的“合家安宁”、“自由”、“自尊”、“国家安全”列在前四位,“舒适的生活”、“真知灼见”、“兴奋的生活”、“拯救灵魂”列在末四位。结合他们对选择“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理由的陈述,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①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力图在集体主义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之间维持平衡,奉献与索取并重,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取向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由此,我们基本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将为构建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提供必备前提。
2.2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正确的价值引导,从根本上构建合理的价值观体系
通过以上对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研究,可以初步地确立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价值观体系是由价值理想、信念、信仰所构成的系统。这种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如下三个层次出发:第一层次为共产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人类终极的人生价值观,主张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第二层次为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是现实的人生价值观。其核心内容为实现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三层次是个人的价值观,包括个人的生活信念、职业理想、为人处事的方式等。只有把第三层次的内容与前两个层次的内容结合起来,实现基础目标与终极目标的结合,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命运的结合,才能建立正确、合理的大学生价值观体系。
2.2.1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认真总结和宣传党中央提出的价值理论,以此作为当前价值观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不懈的开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势进行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2.2.2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首先,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导向。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并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在进入21世纪的关键历史时刻,他又进一步把这些精神概括为“五种精神”。他还特别提出,要养成这些精神,真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观在青年群体中真正确立。其次,加强大学生政治情感教育。明确共产党的领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为我党的主导思想,鼓励大学生投身政治,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对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进行引导。
2.2.3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从当代青年实际出发,将一元化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化;注重青年在道德价值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转移对大学生思想教育重点为“将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价值行为统一”。
3.结论
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研究是国家教育部“八五”计划的重点研究课题,建议合理的大学生价值观体系,对于培养大学生个人情操,促进国家未来50年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重新审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更是有着强烈的必要性。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并不是完成于一朝一夕,关键还是对这一课题的不懈探讨并付诸实践。我们坚信,通过对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持之以恒的构建,必会赢得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1]岑国桢编著.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心理学的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黄希庭,郑涌等著.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石海兵著.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黄曼娜.我国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比较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6]方巍.多元价值观背景中的人生意义与实现.当代青年研究,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