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轮美奂的音乐剧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cat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广义上说,凡以音乐与戏剧的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都属于“音乐戏剧”的范畴,如西方的歌剧、中国的戏曲等。但“音乐剧”并不是“音乐戏剧”的简称,这个名称所指的是一种特殊的音乐戏剧形式。
  在英语中,音乐剧叫Musical。稍懂英语的人都知道,这显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形容词,意为“音乐上的”、“悦耳动听的”。在音乐剧发展的早期阶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称渭。Musical只是作为“音乐喜剧”(Musicalcomedy),“音乐戏剧”(Musicalplay)、“音乐浪漫剧”(Musicalromance)和“音乐闹剧”(musicalfarce)等复合名词的前缀词。把这个形容词转换成名词并用作“音乐剧”的通称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事。
  音乐剧19世纪末发源于英国和美国。当时,欧洲古典歌剧中的一些比较轻松的形式已经相当繁盛,如所谓的喜歌剧、轻歌剧和小歌剧等。与大歌剧相比,这些形式已经算是比较通俗、比较贴近大众了,但因为毕竟是歌剧的分支,所以其音乐语言基本仍属古典音乐范畴,戏剧结构和音乐写作手法都还是比较严谨的。如施特劳斯的《蝙蝠》,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的《美丽的海伦》和意大利作曲家唐尼采第的《堂·帕斯夸勒》,虽然剧情和音乐都比较轻松,但距离普通市民大众仍有一定的距离。
  除了歌剧外,当时的城市生活中还有各种形式的娱乐歌舞表演。音乐以当时的流行音乐为主,在舞台视觉上则追求华丽鲜艳的感官效应。这些表演的形式较为随意,除了歌唱和舞蹈外,还时常加进杂耍和笑话等。有些表演具有一定的主题或贯穿情节,有些则完全没有情节。演出的场所也是多种多样:剧院、歌厅、酒吧,甚至露天搭台,影片《红磨坊》和《艳舞女郎》分别展现了19世纪末的法国巴黎和20世纪80年代美国拉斯维加斯赌场中的歌舞演员的生活。这类表演形式直到现在仍存在,只是现在的演出要比当年豪华、“干净”了许多。在当时的歌舞表演中,有许多低俗甚至黄色的东西,即使是在开放的美国,也上不了台面——“仅供成年男士观赏”。
  在这种背景下,一种能“供全家人一起观赏”的,有相对完整的戏剧情节,又有富于时代感的音乐,能够满足中产阶级和中下层市民的娱乐需求的音乐剧便应运而生了。
  早期的音乐剧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发展建立的:一、在传统的喜剧或轻歌剧中注入娱乐性歌舞表演的元素,使之富有现代气息;二、以喜歌剧的音乐——戏剧组织方式来对娱乐性的歌舞表演进行重新构造,使之在形式上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在剧情上,有的强调轻松活泼的喜剧气氛,有的热衷缠绵感伤的浪漫故事。1892年“音乐闹剧”《在镇上》,1893年的“音乐喜剧”《快乐姑娘》被认为是最早的音乐剧,而这两部作品都是在伦敦的快乐剧院上演的。
  
  英国是西方国家中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国家,经济较为发达,也有着坚实的市民音乐戏剧传统。早在1728年,英国就出现了一部《乞丐歌剧》。这部作品的音乐中汇集了许多在当时流传甚广的民歌小调,剧情中对当时的政治司法制度、统治阶级以及上流社会所热衷的意大利式歌剧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是当代音乐剧的一个重要先驱。19世纪,英国的古典音乐虽不甚繁盛,无法与德、奥、意、法等国家相提并论,但吉尔伯特与沙利文这对黄金搭档所创作的轻歌剧却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英国各大城市中的“歌厅”(music hall)也是早期流行音乐的重要温床。音乐剧在这样的土壤上孕育发生,是不足为奇的。
  然而,真正使音乐剧与喜歌剧和娱乐歌舞表演相分离,形成独立的艺术品格和表现形式,并发展成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戏剧形式”,则要归功于美国。
  发达的经济、急剧膨胀的城市及其对娱乐生活的需求为音乐剧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爵士乐和乡村音乐为代表的美国早期流行音乐为音乐剧的生长发育提供了雄厚的资源。文化的多元性及社会变动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所呈现出来的丰富的社会生态,为音乐剧的现实主义取向奠定了基础。
  20世纪美国上演的音乐剧多是来自英国的舶来品。但不久后,美国艺术家便创造出完全美国化的音乐剧作品,并使其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1927年上演的《演艺船》,是一部结构完整连贯、剧情感人至深、音乐动人心弦的作品。这部作品的主题不是提供娱乐消遣,而是深深触及了当时美国各种社会矛盾,发人深省。《演艺船》曾先后3次搬上银幕(1929、1936和1951年),被公认为美国音乐剧发展史上的“第一部成熟的杰作”。
  以《蓝色狂想曲》而蜚声世界的美国作曲家格什温于1935年创作了《波古与贝丝》,在音乐语言上运用了地道的美国黑人音乐,而在形式上则较多地借鉴了歌剧的表现手法,因而被誉为“美国第一部真正的民族歌剧”。虽然美国音乐剧并没有就此走上“歌剧化”的道路,但作曲家的这种努力毕竟为音乐剧表现手法的扩展打开了一扇窗。在70年代末兴起的所谓“巨无霸型音乐剧”中,歌剧的结构手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音乐剧演出中向来注重舞蹈的运用,但直到1943年上演的《俄克拉何马》中,音乐剧中的舞蹈语汇才真正达到与整体戏剧发展形成有机结合的高度,成为表现戏剧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而非单纯的展示甚至卖弄。由此,音乐剧便不再仅仅是“音乐”的戏剧,而成为一种舞台手段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舞蹈设计成为整体戏剧创作和表现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也使得脱胎于城市娱乐歌舞表演的音乐剧具备了更加严肃的艺术品质。到了《西区故事》出现时,这种倾向体现得更加完整充分了。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摇滚乐的兴起标志着西方流行音乐领域的革命性变化。60年代的《长发》立即对此作出了反应。此后又出现了《群舞演员》、《汤米》等一系列被称为“摇滚歌剧”的音乐剧。
  事实上,音乐剧与其它音乐戏剧形式的主要区别也正是在于它能够迅速吸收当代流行音乐领域的最新潮流,以最具时代性的音乐语言作为叙述方式。“摇滚歌剧”的出现使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多少已经显得有些疲惫并逐渐保守和程式化的音乐剧焕发了新的活力。此外,这一时期的音乐剧与当代社会思潮的结合也愈加紧密,对民权运动、反战、嬉皮士等都有所反映。在表现手法和形式结构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叙述体(而非传统戏剧中的代言体)、散化结构、多元系列化结构和现代多媒体表现手段的应用等。
  
  70年代初出现的《耶稣基督超级巨星》也是一部大量运用摇滚乐的音乐剧。这部作品出自一位23岁的英国青年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之手。韦伯的出现改变了音乐剧由美国百老汇一统天下的局面。他的《艾维塔》、《猫》、《歌剧院幽灵》等作品分别在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上演,并成为有史以来演出场次最多、获利最多的音乐剧作品。与此同时,法国作曲家勋伯格的《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也在伦敦西区和百老汇获得了巨大成功。
  时至今日,尽管世界各国在音乐剧的发展水平上尚有差异,但将音乐剧视为“美国专利”、“英国特产”显然也是有失偏颇的。比如就日本音乐剧《李香兰》和澳大利亚音乐剧《巧巧桑》(取材于歌剧《蝴蝶夫人》,其中运用了木偶表演)来看,他们在这一领域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独创性是不容忽视的,也是欧美音乐剧所不能取代的。
  当今世界各国相继重视音乐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歌剧院幽灵》的全球票房在上一世纪的90年代末已超过27亿美元。
  与唱片工业相比,音乐剧的制作投资要大得多,一部大型音乐剧的制作成本动辄上千万美元。与电影工业相比,音乐剧的市场又狭小得多,只能在剧场中演出。因而,只有保证有较长时期的高上座率,才有可能收回成本。
  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剧在中国出现得较晚。上个世纪80年代的《芳草心》是新时期第一部音乐剧,其中的主题歌《小草》至今仍脍炙人口。90年代中期上演的《秧歌浪漫曲》尽管因为许多方面的不成熟而没有引起相应的反响,但其中仍有一些非常成功的探索值得注意。有专家评论道:当别人还在为如何将好莱坞的“大腿舞”(以发源于爱尔兰的踢踏舞为基础,加上较为夸张的踢腿动作)移植进中国音乐剧而煞费苦心的时候,《秧歌浪漫曲》已经将中国民间舞蹈的戏剧表现性提升至堪与《俄克拉何马》相媲美的程度。此外,《乐器推销员》、《异想天开》、《西区故事》和《音乐之声》等国外经典剧目的成功引进上演,表明我国的音乐剧演出队伍已达到一定水准。港台地区近年来创演的《雪狼湖》和《天使不夜城》等剧目也受到观众的欢迎。
  随着我们自身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音乐剧这一人类现代文明中最新发展起来的戏剧艺术形式,也将会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中扎下根来。
其他文献
金庸先生的江湖世界中,最精彩的片段莫过于华山论剑;而互联网世界的“华山论剑”,当属每年汇聚无数目光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  金庸笔下,三次华山论剑,英雄人物更迭,铁打的格局不变。  互联网江湖的刀光剑影不啻于金庸笔下的群雄逐鹿,并驱争先腥风血雨可见一斑:新英雄频出拉踩老巨头,大佬之间时有呛声,乌镇饭局C位夺人眼目,市值位次变化风波诡谲……  围观者看热闹、追八卦,聚焦重点在“派系”“市值”和“身价
期刊
看起来,海外市场再次救了小米。  自今年五月受贸易战影响后,国内四大手机巨头进入贴身肉搏,除华为外,各家业绩可谓惨淡。其中小米承压最大。据第三方机构IDC数据,2019年第2季度小米国内出货量同比下滑近20%,份额跌至11.9%,几乎接近2016年的历史最低点。  国内一片狼狈,小米的全球市场份额却稳住了。这多少叫人有些意外。  据另一家第三方机构Gartner数据,2季度小米全球销量为3319万
期刊
大卫·麦克尼尔充满深情地回顾着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天,父亲带他去巴黎一家小酒店的情形,工人们经常光顾这家酒店狼吞虎咽地吃午饭,尽情地喝酒。当时,父亲戴着贝雷帽,穿着破旧的夹克和粗布格子花纹衬衣,70多岁的他看上去与周围的环境非常协调。  一个顾客看着父亲那颜料斑斑、肌肉发达的手问:“你在附近工作?”  “是的,”麦克尼尔的父亲——艺术家夏加尔回答,“我在重修剧场的天花板。”  出生于俄国的画家
已经和我交往两年的男友路易斯单膝跪在地上,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天鹅绒的心形盒子,打开,问我:“你愿意嫁给我吗?”  路易斯看起来是那么可爱,这样一个高大、结实的男人突然变得这么温情。我可能再也找不到比他更好的伴侣了,这么英俊,这么体贴,又这么随和。他早就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深深地知道我爱他。  “我愿意。”我回答。  他的脸上立刻露出一种如释重负的表情,接着就绽放出一个孩子气的笑容,然后,热情地给了我一
妙曲起死回生一  位美国妇女因车祸而被送进了医院,经过数天抢救,她仍然昏迷不醒。最后,医生们急中生智,尝试着在她耳旁播放录音。磁带上录着她平时喜爱的音乐,以及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的声音。结果,这名妇女竟然苏醒过来,睁开了眼睛。  音乐是良药  音乐作为一种医院的辅助手段,是人所共知的。  英国剑桥大学口腔科的医生用音乐代替麻醉剂,成功地为200多位病人拔了牙。  日本一所疗养院,用“音乐疗法”治疗假性
一部美国电影《威廉潜水探险记》,展现出海底世界的奇妙:美丽的海葵、花斑奇异的贝壳,往来穿梭的蝴蝶鱼,茂密的珊瑚丛,还有凶猛的鲨鱼……这一切都使观众心驰神往、惊叹不已。然而,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在海底拍摄的困难,以及海底摄影所走过的曲折历程。  早在1892年,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布丹就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水下照相机,他将一架陆地上使用的照相机,装在一个用铜皮做的密封盒子里,盒子上留有三个镶着玻璃的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