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美国电影《威廉潜水探险记》,展现出海底世界的奇妙:美丽的海葵、花斑奇异的贝壳,往来穿梭的蝴蝶鱼,茂密的珊瑚丛,还有凶猛的鲨鱼……这一切都使观众心驰神往、惊叹不已。然而,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在海底拍摄的困难,以及海底摄影所走过的曲折历程。
早在1892年,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布丹就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水下照相机,他将一架陆地上使用的照相机,装在一个用铜皮做的密封盒子里,盒子上留有三个镶着玻璃的窗子,供拍摄、取景之用,盒外还有一个按快门的机关。他用这架照相机拍摄了世界第一张水下照片,画面上是几只在水中嬉戏的海蟹,但影象模糊不清,其原因是在水下拍摄时无法调焦,只能使用固定焦距、小光圈,所以需要长时间的曝光,即使在天气晴朗、海水透明度相当好的情况下,在七米深的水下拍一张照片,也要曝光十分钟之久。后来,路易·布丹又经过两次改进,制造出一架水下专用照相机,它的光圈放大了,潜水一次可以拍六张照片,但机身的重量较大,拍摄时布丹只好把相机的一端连接在漂浮于水面的桶上。同时,布丹还试制出带碳极的弧光灯作为海底摄影的照明。他把水下照相机与弧光灯放在一个铁架上,打开快门后沉入水中,拍摄者在水面上控制开关,只需十秒就可拍出一张照片,这种方法减轻了拍摄海底照片的劳动强度。路易·布丹因此而被誉为“水下摄影之父”。
在路易·布丹之后,美国人德约·埃尔温斯特·威廉利用一只可以在水下观察的小型潜水船,透过窗口,用普通的照相机,拍摄了一些质量很高的海底动植物照片。接着美国人列·普里也尔设计出一架理想的水下照相机,水下摄影渐渐地普及开来。1927年1月出版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第一幅在海底拍摄的彩色照片;1941年出现了深海照相机。现在人们可以在任何深度的海底拍出影象清晰的照片了。前苏联研制成功的摄影机器人,能在大洋底独立工作,它的外形象一艘小型潜水艇,发布指令的中枢在头部,它能自己选择各种摄影镜头,拍摄角度,曝光时间和拍摄距离,然后进行拍摄。
在海底拍到的照片,使许多人看到了海底世界的奇妙景象,海底影片也就应运而生了。
1914年,英国人吉·威廉用高强度玻璃制造了一个照明球体,球体从驳船上放入9米深的海中,两个摄影师同时潜入海底进行拍摄。他们拍的第一部影片,是巴哈马群岛的海底珊瑚礁。海底影片的诞生引起美国好莱坞电影公司的极大兴趣,他们找到威廉,除了请他拍摄《威廉潜水探险记》外,还让他拍了许多以海底故事为题材的影片,其中包括《潜水员的眼睛》、《从海里来的姑娘》、《海底两万里》等。
拍摄海底影片的成功,给研制电视的科学家以很大启发,上世纪30年代,水下电视也开始应用。
水下摄像机在海洋深处人们不能到达的地方,显示了它非凡的作用与威力。1947年,美国首先用水下摄像机来观察被原子弹击沉的军舰受损的情况。因为,在原子弹爆炸的区域,水下有大量放射性污染,潜水员无法潜入观察。但当时的水下摄像机与陆上用的并无多少差别,只是把摄像机装在一个密封壳体内沉入水中拍摄,而且必须停船,摄像机才能工作。为了改进水下电视一系列的弱点,科学家们经过多年努力,终于研制出可以在四节航速下工作的水下摄像机。由于加厚了密封外壳,使水下电视可以在1600米的海底工作。另外,又改进了水下照明设备,使水下电视可以用来观察和搜寻海底遗物。
英国的一架“约克·皮彻尔”号运输机,在一次飞越地中海途中在埃巴岛上空爆炸,飞机残骸坠入230米深的海中,机上35名乘客全部遇难。为查明飞机失事原因,必须找到飞机碎片,而当时正值寒冬季节,潜水员无法长时间深潜海底,而且飞机碎片又散落在200平方公里的海域内。负责打捞的船只选用了海底电视,打捞人员只需坐在船舱里的电视屏幕前,就能清晰地看到海底情况。利用海底电视,他们很快找回了证明飞机失事原因所需的碎片,还在140米的海底,发现了一段飞机座舱。
现在的水下电视,不仅可以用来发现和确定海底物体的位置,检查海底电缆,还可用于海底生物研究和地质勘察,而且能进行水面和水下的直接联系,这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潜水艇在茫茫大海的深层航行,需要经常了解水面上的情况,尤其是在袭击敌人的时候。过去,主要的方法是升起潜望镜进行观察,但潜望镜的长度只有10米左右,每次观察都要将潜艇上升到距水面约10米的位置上,极易暴露目标。而现在只需在潜艇甲板上安装一个非金属制成的电视浮标,需要了解海面情况时,就让电视浮标漂浮在水面上,摄下海面各方位的情况,隐蔽在海底的潜艇可以从电视屏幕上看到海面情况的图象。
由于进一步改进了海底照明设备,水下电视设备能够在更深的海底工作。比如,法国的海洋考察船“让·沙尔科”号,在考察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底山脉时,就在3000米深的海底,使用一种巨大的深海摄像装置。
从路易·布丹拍摄的第一张海底照片到今天的水下电影,我们可以看到水下摄影的发展历程,科学家们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们敲开了神秘的海底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