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X1基因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凋亡、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y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dead box 1(DDX1)基因对神经母细胞瘤(NB)细胞凋亡、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方法

将生长状态良好、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空细胞[SK-N-BE(2)/blank]、阴性对照组细胞[SK-N-BE(2)/shV]和干扰DDX1组细胞[SK-N-BE(2)/shDDX1]接种于96孔板,每孔5 000个细胞。使用CCK-8(cell count kit 8)试剂盒分别检测12 h、24 h、36 h、48 h各组细胞的细胞数,并取平均值,以时间(h)为横坐标,450 nm处的吸光度(A)值为纵坐标,绘制出3种细胞的增殖曲线,观察DDX1对NB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培养24 h后使用流式细胞仪PI染色观察SK-N-BE(2)/shV和SK-N-BE(2)/shDDX1细胞凋亡情况,以此观察DDX1对NB细胞凋亡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仪PI染色观察SK-N-BE(2)/blank、SK-N-BE(2)/shV和SK-N-BE(2)/shDDX1细胞各自位于G1、S、M、G2期的细胞比例,比较3组细胞周期的不同,观察DDX1对NB细胞周期的影响。

结果

CCK8结果显示,SK-N-BE(2)/shDDX1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弱于SK-N-BE(2)/blank和SK-N-BE/shV细胞,即DDX1敲低后NB细胞增殖能力减弱。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SK-N-BE(2)/shV细胞总凋亡率平均值为5.28%,而SK-N-BE(2)/shDDX1细胞总凋亡率平均值为9.99%。SK-N-BE(2)/shDDX1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多于SK-N-BE(2)/shV细胞,即DDX1敲低后NB细胞凋亡增加。相对于SK-N-BE(2)/blank和SK-N-BE(2)/shV细胞,SK-N-BE(2)/shDDX1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增殖能力受到影响。

结论

DDX1表达受到抑制后,NB的细胞周期受到影响,细胞凋亡增加,增殖能力减弱。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儿童非横纹肌软组织肉瘤(NRSTS)的临床特点、预后状况、生存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2007年7月至2015年3月共收治34例NRSTS患儿,回顾性研究患儿临床与病理资料、手术与放化疗综合治疗结果,并分析生存影响因素。结果本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7~18岁,中位年龄14岁。肿瘤最大径0.5~22.0 cm,平均值5.0 cm,中位值3.0 cm。由9种
食物过敏是儿童常见疾病,分为IgE介导型、非IgE介导型和混合介导型。消化道是食物过敏的主要效应器官之一。消化道食物过敏主要由非IgE介导,其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缺乏统一诊断标准,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现就食物激发试验的相关操作及其在消化道食物过敏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瑞氏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及原发性肉碱缺乏症特点,并为类似病例提供诊断思路。方法对武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临床表现为发热、反应差、抽搐、肝脏增大的患儿,总结其临床表现,全面进行体格检查,记录其辅助检查结果,并请小儿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遗传代谢科、消化内科专科医师查房讨论,根据讨论意见调整治疗方案,追踪治疗效果及最终诊断。结果该病例入院时初步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中毒性脑病可能,瑞氏综合征待排
目的通过构建大鼠乳鼠神经元原代细胞培养模型,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神经元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SD大鼠新生乳鼠脑组织进行皮质神经元原代培养,建立细胞培养模型。实验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 1 μmol/L As2O3组、10 μmol/L As2O3组和20 μmol/L As2O3组。加入不同浓度As2O3培养24 h,采用Boyden趋化小室检测各组神经元的迁移情况,免疫荧光激光共聚
目的探讨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对儿童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儿童肝脏功能损害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组40例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肝病患儿作为病例组,并将其分为Child-Pugh A级和B级以下(包括1例C级)两级,分别为28、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8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口服13C-美沙西丁2 mg/kg进行呼气试验肝功能检测,同时常规检测肝功能指标,
粪菌移植(FMT)在人类医学史上至少已有1 700年的历史。近年来,FMT得到迅速发展,研究已表明FMT对成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安全有效。现就FMT在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罕见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具体病因不明。儿童罹患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可以影响生长发育,引起多种并发症。通过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进行阐述,有助于加强疾病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目的通过检测持续性及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甲基转移酶(DNMTs)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DNA甲基化在儿童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病房治疗或随访的25例持续性及慢性ITP患儿和门诊体检健康的2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无菌采集其空腹外周血2 mL,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分离单
目的分析Citrin缺陷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5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经血串联质谱和/或基因检测诊断的29例NICCD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患儿一般情况、喂养方式、肝功能、生长发育、饮食偏好等。结果29例NICCD患儿黄疸出现时间早,伴肝大(20/29例)、脾大(13/29例)、贫血(
药物性肝损害(DILI)是常见的儿童肝损害和肝衰竭的原因之一,儿童DILI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在肝受损严重时才出现黄疸、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若没有及时停用致肝损害药物并采取干预措施,部分患儿可能发展成为急性肝衰竭,甚至致死。因此,早期诊断药物性肝损害,积极进行有效的治疗极为重要。现主要针对儿童DILI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诊治现状给予综述,以期促进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治,降低严重并发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