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肯定,建立自信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hwa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表现性评价,因所更注重的对象为学习个体的学习过程,因而,更能确保评价的客观与公正.也正因此,才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应用于课程评价以及课堂教学评价中.本文具体分析数学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提升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初中数学;表现性评价;评价方式
  表现性评价作为现代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评价方式,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的提升,更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此外,由于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注重评价过程的评价方式,因而,适用于表现性评价的类型也有很多.与此同时,若能将表现性评价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结合,将能极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继而确保高效的教学效率.
  一、将表现性评价与日常教学结合,充分发挥表现性评价的作用
  所谓的表现性评价,顾名思义,即一种能与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建立联系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通常是由教师设置与评价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而后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表现来对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进行评价.如,针对“有理数”这一单元的教学,教师便可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是人类最先使用负数”等数学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以及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应务必保证提问方向的明确,以避免让学生思维变得混乱.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勾股定理”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是最合理的三角形斜边长度计算公式?”“是否所有形状的三角形都适用勾股定理公式?”通过提问,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章节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与水平,进而达到表现性评价的真正目的.
  二、采用表现性評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外,还需全面发展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然而,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身体或心理等各方面均处于成长的敏感时期,在此时期中,大部分学生都无法清晰地认识到自身与外在所存在的问题.对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可积极采取表现性评价,一方面,可幫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继而以自信的姿态去面对今后的学习;另一方面,表现性评价的运用将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继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确保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部分表现性任务需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若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便无法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选择表现性任务时,应尽量避免需过长实施时间且参与人数众多的任务.
  所谓数感,即对数量之间关系或数与运算结果估计得方面的感悟;而所谓的符号意识,即对符号所代表的各类意义均能准确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加强对学生数感以及符号意识的培养,将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代数抽象运算以及建模过程的理解,继而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起到良好的作用.因而,可以说良好的数感与符号意识是初中生学好初中数学的关键,与此同时,针对数学的学习,学生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解决过程,以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进而掌握数学各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变化规律,如此才能体现出表现性评价的有效性.
  以上题目为典型的不等式训练题.基于此题目,教师可先为学生讲解不等式的相关知识以及常见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之后便可利用上题考查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待学生完成证明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该题能否用其他方法进行求解,以此深化学生对不等式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三、结束语
  总之,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不仅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亦能践行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以此确保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此同时,积极运用表现性评价,能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更应重视表现性评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以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与创造力,进而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唐瑶函.初中数学课堂表现性评价问题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11):65-66.
  [2]陈佳静.初中数学课堂表现性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a,2010(9):151-152.
其他文献
数学课按基本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练习课往往紧跟新授课之后,是新授课的重要补充和延续.更重要的是,在小学数学中,练习课占的教学时间比重很大,在实际教学中的课时数也多于新授课、复习课的课时数,但对它的研究却很少.练习课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提高熟练程度,形成技能技巧.不过,我们是否注意到,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他们熟能生巧了吗?是否存在“熟而生厌”的现象?這样一个我们
【摘要】随着自然数的不断增大,素数的个数也在不断增多,而素数的不断增加导致因数数目的不断扩大,这是否意味着自然数、因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所有的自然数都能够被1和自身以外的因数分解而没有新的素数了呢?借助计算机对自然数中所蕴涵的素数进行计算、统计分析,其规律显示素数个数将随着自然数的增大而增加下去,素数是没有尾的.此次借助计算机算出的最大一个素数是2099999999.  【关键词】素数;自然数;因数
【摘要】数形结合是教育者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和理念,本文立足于初中阶段教育,结合教学实例浅谈数形结合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初中教育;数形结合;数学教学  为了践行新课标对初中数学的具体要求,教育者在初中阶段数学课堂应积极采用数形结合的理念来指导教学,以此促进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与理解,并同时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中的“
一、思考缘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中课程总体目标第一条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从“双基”变化到“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其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指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博大精深,它蕴涵于数学材料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而教材新增的“数学广角”这块内容正是有效渗透数学思想
一、情境:让学生“冲动”起来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就是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境,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将计算教学与教学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增添计算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让学生有想计算的冲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会背诵古诗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听!
北师大第四版教材对于“图形的运动”这一内容进行了整体的设计.以“轴对称”为例,在第三版教材中,整个小学阶段只在三年级下册安排了一次系统的学习.改动后的第四版教材安排了四次的学习,分别在:二上“折一折,玩一玩”,三下“轴对称(一)”“轴对称(二)”、五上“轴对称再认识(一)”“轴对称再认识(二)”、六下“平移、旋转、轴对称”.教材的编排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顺应了儿
【摘要】数学公共课程是农林院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基于对四所高水平农林院校数学公共课教学情况调研分析,提出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建议与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公共课;教学改革;思考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7CG08532);福建农林大学公共数学教学团队建设项目(111416037);福建农林大学高等数学教学团队建设项目(111416007).  为适应高考招生
目前手机界面基本成型,但用户在界面应用分布设计上大多认为原厂布局不合理,需要重新设计.依据搜狐网对手机质量问题的调查发现,在3 469名被访者中,有719名消费者反映:手机菜单设计不合理,操作烦琐,附加功能不明确,缺乏实用功能等,占调查者的13.97%.可见,手机界面设计不合理,操作烦琐这一问题占有一定比重,而这类问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是能够解决的.对用户而言,手机界面是否简洁干净、各个功能模块能否
一、引言  研究生期间,我们不止会上传统的理论课,教师时常也会让我们去观摩各类讲课比赛.做点评工作的同时,自己的也会收获很多,在一次以10分钟为限的讲课比赛中.有一位选手(暂称他为A)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  二、教学过程简介  A同学开始模拟授课前介绍这是基于学习情况较好的学生群体的一堂课,然后进入复习引入环节,在复习了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及它的运用后,开始提出:那如果
几何直观是领悟数学最积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为了更深刻地把握一元二次方程,本文拟从几何角度对x2 px q=0(p≠0,p,q为常数,以下略)的代数内涵作一直观尝试,恳与同行商榷.  一、x2 px q=0的根的模型  已知,如图1,AB为⊙O的直径,直线m交⊙O于M、N,AC⊥m于C,BD⊥m于D,则  ① AC·BD=CN·DN(由△ACN∽△NDB可得);  ② AC·BD=CM·DM(由△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