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农业科研单位项目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

来源 :农业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ar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事业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科研单位项目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多,同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给农业科研单位项目资金管理上带来许多新的挑战,本文从科学立项、精准编制预算、强化预算执行、加强绩效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进而保障有限资金高效利用.
其他文献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讨论乡村旅游发展与三产融合之间的具体融合路径,既关系到乡村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施.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三产融合成为乡村旅游的必然发展路径,研究此课题就显得意义非凡.
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在精准扶贫开发过程中政府处于强势地位情况没有改变,扶贫群众主体地位缺失问题解决效果并不明显,社会力量对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支持力度不够,这些不仅是精准扶贫中面临的难题,也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主要困境.为此,应重塑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格局,转变基层政府的角色,赋予贫困群众主体地位,融入社会力量以加速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伴随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劳动力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也给农业现代化进程带来了一定影响.劳动力结构在年龄、性别、素质等方面的变迁,加剧了农业现代化的困境与挑战,与此同时,也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和适度规模化经营,对于农业技术的运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乡村田园风光已成为宝贵的旅游资源并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成为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农村“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产业.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重视避免重复建设,尤其是要因地制宜以山水融合的发展理念和运行实践提升吸引力,将其作为营销宣传的亮点内容,以此培育乡村旅游的区域品牌.
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通过精准的对象识别、高效的组织动员、系统的帮扶政策和巨大的资源投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到2019年的0.6%.但是,虽然绝对贫困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并不意味着贫困治理画上了休止符,2020年以后多维化的相对贫困在扶贫工作中的战略定位将更加凸显,本文基于相对贫困的典型表现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机制.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走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同发展的道路,并取得重大成就.当前脱贫攻坚关键期,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赢之路意义重大.文章阐释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赢的必然性,分析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赢的主要阻碍,探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赢的具体路径,以期为全面脱贫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打下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治理农村绝对贫困先后历经救济式扶贫、改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综合式扶贫、精准扶贫五个阶段,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中国共产党治理农村绝对贫困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也积累了值得珍视的经验,即以人民为中心是治理农村绝对贫困的理念、精准扶贫是治理农村绝对贫困的基本方略、扶贫制度是治理农村绝对贫困的根本保障.总结分析中国共产党治理农村绝对贫困的历程及经验,为推进后小康社会的贫困治理提供了启示,即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贫困治理的领导、注重宏观战略与微观策略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后小康社会减贫
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和动力.我国农民的市场经济人角色是从传统小农经济的自然人角色中演进而来,逐渐开放的.从生存理性,转向于经济理性.当前农民市场经济主体性还面临着主体意识缺乏、主体权利支撑缺位、主体地位缺失等困境.
本文针对主权农业基金定义、特征、自治结构以及发展规律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并对主权农业基金目前所存在的公司内部运行机制和双重委托代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完善激励体制、保障内部结构经营独立性、实施多主体的投资所达到的股权制衡.
农村宅基地制度为我国所特有的一项土地制度安排,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农村“三块地”改革的破题关键.本文选取江苏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典型案例,探讨在盘活途径、盈利模式、利益分配、带动农民等方面的经验与成效.围绕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提出了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有偿使用、放活权能、多元化盘活利用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探寻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路径,为经济发达地区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