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那些数”背后的意蕴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se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综合性知识有助于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然而,传统的数学课程不太注意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数学应用的处理则明显带有人为编造的痕迹。几何、代数都是按着各自的学科体系以直线的结构发展,即使有些联系也比较牵强,更不要奢谈综合运用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于考试、弱于创造”的局面。
  或许基于上述原因,“综合与实践”作为新课改的一个特色和亮点“横空出世”了。这一领域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使得几何、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可能交织在一起出现,使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可能。面对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领域,有些教师如“雾里看花”而未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在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着。
  《走近无理数》一课,是我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自己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理解开发设计的。源于我在校园里偶然听到两个高年级学生的“嘀咕”——生1:怎么会有这样的数,无限的,还不循环?生2:是啊,没有规律,太乱了,算不出准确的结果……好奇的我带着“职业敏感”上前询问,原来他们是五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了圆周率π。圆周率π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无理数。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理数对人们来说就是一团迷雾:它是否真的存在于现实世界?它到底是不是数?如果是数又该怎样表示?诸如此类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成了人们思想上难以逾越的鸿沟。
  时至今日,“无理数”这个名称仍给许多中学生造成心理上的疑惑:既然是“实实在在”的数,为什么称它为“无理数”?如果它的存在本身就“不合理”,为什么还要下大力气去研究它呢?由此想来,对于刚刚接触“无理数”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心中充满疑惑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考虑过学生的“困惑”吗?对于学生的“嘀咕”,我也不禁犯起了嘀咕:究竟有多少学生有这样的疑惑呢?我们该不该为学生解惑?什么时候解?如何解呢?我随机对所在学校五年级5个班做了一个调查:
  我们刚刚学习了圆周率π,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对于这样的数,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A.很奇怪 B.不奇怪 C.没想过
  请在以上三个选项中选出你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统计结果还是让我大吃一惊——5个班274人共有225人选A,占总人数的82.1%,选B与选C的人数则分别只占总人数的12.8%与5.1%。
  学生有惑,岂能不解?我翻阅了大量资料,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两个无理数(五年级下册的“圆周率”和六年级上册的“黄金分割数”),反复推敲,几经取舍,决定为让学生在小学毕业前消除心中的疑惑,做一番“抛砖引玉”的尝试: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导入:唤醒心灵的文化诉说
  1.课件演示讲述爱因斯坦12岁时,在雅各布叔叔的引导下,独立探索证明“勾股定理”的故事。
  2.学生独立测量相关数据并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奥秘。
  二、探索与实践:“数学教育”的价值实现
  1.走近“第一个无理数”:感受数学的经典。
  师:谁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探索成果?
  生1:我发现3的平方加4的平方等于5的平方。
  生2:我发现直角三角形底的平方加上高的平方等于斜边的平方。
  师:这样的发现就更深入了。(生鼓掌)这就是雅各布叔叔告诉小爱因斯坦的秘密……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万物皆数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生答略)
  师:世间万物,都可以用数来刻画和表达。这句话说得多好啊,非常有道理!但当时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却犯了个错误,在他们心中,世间万物都归结为整数或分数,没有其他的数。学派中一位非常优秀的青年叫希帕索斯,在用“勾股定理”研究正方形的时候,竟然发现了一个新的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大家猜一下,希帕索斯得到了什么待遇呢?
  生:他受到了人们的顶礼膜拜。
  师:握握手!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但事实上,他被抛进了大海!因为他动摇了学派“万物皆数”的信仰……千百年来,很多人觉得这个数没有道理,甚至到了十五世纪,大画家达·芬奇还说它是一个无理的数,所以无理数这个名字就流传至今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无理数。
  2.走近圆周率:体验数学的理性精神。
  师:猜一猜,算得最准确的同学能算到多少?
  生1:3.14。
  生2:3.12与3.16之间。
  (出示电子表格,反馈学生测量出的周长与直径数据,表格自动计算出π值。)
  师:离3.14还挺远的,为什么呢?
  生1:因为我的工具很简陋,还因为我们测量得不够细心。
  生2:看来圆周率的测量与计算不是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
  3.走近黄金比:享受数学的神奇美妙。
  (学生测量作业纸上的正五角星形并计算。然后反馈交流,大多数学生算出了0.618。)
  师:神奇的黄金分割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很多,谁知道?(生答略)
  师:其实在我们身上就有0.618(随机选择一位学生的数据,下半身与全身各增加4厘米后计算,学生讨论为何结果接近0.618),所以啊,舞台上,踮起脚尖的芭蕾舞演员显得那样优雅美丽;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中国的东方明珠塔无不焕发出黄金分割比的魅力。(生赞叹)
  师:神奇吗?让神奇继续。音乐被誉为“思维着的声音”,许多世界名曲的高潮部分都在整个乐曲的0.618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画面的主体部分占整个画面的0.618,有爱好者竟然仅从蒙娜丽莎脸上就找到了十几处黄金分割比。(生赞叹)……
  三、总结与评价
  师:此时此刻,你心中的无理数是怎样的?   生1:无理数很神奇。
  生2:无理数不是没有道理的数。
  生3:无理数有理。
  师:好一个“无理数有理”!同学们真了不起!要知道人类历史上,从发现第一个无理数到发出这样的呐喊经过了几千年啊!让我们一起呼喊——
  生(齐):无理数有理!
  【课后思考】
  这节课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它是如何实现的?为了数学教育的需要,我们应该怎样对数学成果进行再开发、再创造?课后,我一直在冷静地思索着这诸多问题。《走近无理数》这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在“大数学”视野下,是否应该“返璞归真”再度思考三个问题: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由对《走近无理数》一课的总结,我自然而然延伸到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反思。在我心中,“综合与实践”教学应该是这样的:
  1.综合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综合性是指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还可以是同一领域不同知识和技能的结合。综合性知识可以让学生与问题意识、数学意识、创新意识无限亲近。实践与操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提升数学素养。
  2.凸显探索性与价值性。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与发现。同时,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力量与快乐。价值性其实体现着一种需要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与生活中发挥作用,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价值体系,是眼前利益与长远规划的辩证统一。
  3.展露灵活性与开放性。
  灵活性是指“综合与实践”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内,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设计活动时,要注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资源和优势,使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以及个人经验获得知识和教育。开展“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都是开放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不同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都能展示不同的个性和思考品质。
  在具有挑战性、价值性、探索性、开放性的情境中学习,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发展策略意识、增强应用能力、锤炼思维品质、催生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养,最终实现从数学的“本位主义”到“大数学理想”的跨越。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因此,中国梦也是教育梦。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用四个词描绘自己心中的“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十六个字,任重而道远。带领师生追寻心中的“教育梦”,是校长的历史使命。  梦想,必须着眼于未来,扎根于现实。“教育梦”不是空中楼阁的幻象,不是豪气干云的誓言,而是清晰可见的愿景。怀揣着梦想,我们更要脚踏实地,以激情导
每个儿童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芸芸众“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行为特征、认知起点和表达方式。如何源自儿童需要又创造儿童需要?如何基于儿童现实又发展儿童可能?如何使得学习既有意义又有意思?需要教师始终坚守儿童立场,从“童心”出发,用“童眼”观照,让学习过程顺应儿童的思维,帮助其实现通向未来发展的多样性、广阔性及无限可能的生长。2014年9月下旬,苏州市教科院举行了苏州市小学数学“使用新教材、建构新课
连日雨后 天欲放晴  你不敢抬头望  那光线 太迷茫  广玉兰的酒杯里  仍有昨日的雨水  滴落  此刻 你捧一本詩集  此刻 你应当读到  枇杷黄后杨梅紫  小满已过枣花落  榴花开欲然  苦菜秀 靡草衰 麦秋至  小满三候 是否与你有关  你已岁月过半  麦秋至 心荒凉  夏至未至 小满未满  花未全开 月未圆  该以此心 且待来日方长
1月27日,201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13年全省教育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研究部署了2014年全省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沈健作工作报告。  一、2013年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沈健在报告中指出,2013年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具体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是推进部省共建,教育现代化建设开启新征程。省政府召
【摘 要】校长形成教育思想,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从实践中提升是一条重要的可行路径,这样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张力,并且这一实践中生成的教育思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与提升。  【关键词】生命教育 教育思想 实践生成  拿破仑认为:世界上有两种最有力量的东西,一是宝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宝剑更有力量。对于校长来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抬头看路比埋头拉车更重要。思想从哪里来?教育学是一门实践学
在该书《死亡教育问答录》里,作者有这样一段话:  我只是一名语文教师,无论是性教育、死亡教育、公民教育,都不是我的专业擅长。只是因目前此类教育的严重缺失而生的强烈焦灼感,使得我的课屡屡从语文越界,选择了似乎不属于语言文学的话题,意在引起更多专业人士的研讨与建设。  让我会心一笑的,是“越界”这一词语。事实上,在这本书里,作者再三提到了“越界”。起初,他从语文越界;继而,他从课堂越界;而后,他从学校
课改十年,从讲授到启发,重主导扬主体,一路走来,令我变化巨大。最大的改变来自于观念,从注重知识与技能,转而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存状态:是否被尊重,是否真自主,是否能合作……观念催生行动的改变,今天,我在语文课堂上,习惯将学习任务设计成一个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任务,在运用中习得语言。课堂的转变,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体验机会及体验中衍生的丰富情感。  【设计理念】  1.精选内容,提升阅读品
【设计理念】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中一种有别于精确计算的重要策略。本课以生活情境作为问题的切入点,以探究“四舍五入法”的合理性作为着力点,以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为训练点,精选并丰富教学素材,有天文、地理、科学知识……改变呈现方式,从生活出发还原于生活。关注学生的
潘渊,无国界医生组织首位来自中国内地的国际救援人员。2001年6月至今,他先后在苏丹、孟加拉、塞拉利昂、乌兹别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的救援项目中从事后勤工作。他曾每天穿梭于灌木丛中为队友准备物资,曾在难民营的淤泥里搭建帐篷,也曾在地震后残留的瓦砾中抢修通信设施,还曾在医生赶到之前,握着那些在痛苦中呻吟的陌生人的手。  1998年从云南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潘渊放下一切跑到北京,参加为期半年的英语专项训练。这
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城陷落后起航回家,一路历经各种劫难、迷失与诱惑,终于在漂泊十年之久后回到家乡。  宝应中学校长潘文新的教育人生,恰如一场奥德赛之旅。12年前,事业蒸蒸日上的潘文新毅然放弃令别人艳羡的城市重点中学副校长的位置,为了追寻心中的教育理想从家乡出走,以普通教师的身份重新起航,开始了一场教育的历险。在外漂泊的12年中,潘文新从一个异乡漂流到另一个异乡,从一所学校来